<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训进入第三天,上午邱细荣老师以“心理关系”为钥,打开了读懂学生、觉察自我的大门;下午上官雪琼老师以“听评课”为灯,照亮了新课标下专业成长的路径。一天的学习,既有“育人温度”的启发,也有“教学精度”的指导,让我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任教师”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邱细荣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关系:自我与学生》——读懂心,才能育好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邱老师的讲座像一场“教育心理启蒙课”,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能触动人心的游戏与案例,让我明白“课堂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心理联结”。</span></p> <p class="ql-block"><b><i>1.从“拼地图”到“懂学生”:看见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讲座开篇的拼地图游戏,用一句话点醒了我。以前面对学生的违纪、厌学,我总下意识归因为“调皮”“不用心”,却从未想过背后藏着的心理密码——可能是家庭矛盾带来的情绪失衡,可能是亲子关系缺失的安全感匮乏,也可能是同伴交往受挫的自我否定。后续的心理测试游戏更让我感同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带着性格与经历的印记,学生的“问题行为”何尝不是如此?今后再处理这类情况,我会先放下“批评的冲动”,多一份“溯源的耐心”,真正“看见”学生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b><i>2.懂“青春期”:接纳成长的“矛盾与渴望”</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小学生的教师,“青春期教育”一直是我的困惑。邱老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特征的解读,让我彻底放下了“对抗焦虑”: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波动是生理必然,容貌焦虑与自我中心是成长必经,叛逆抗拒的背后是“渴望被尊重”的呐喊,孤独沉默的深处是“期待被理解”的需求。原来,青春期不是“麻烦的阶段”,而是学生寻找自我的“关键期”。今后我会收起“说教的姿态”,用“倾听的耐心”陪伴他们,让教育成为“温暖的支持”,而非“强硬的管控”。</p> <p class="ql-block"><b><i>3.观“自我”:教师的清醒,是师生关系的基石</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有清醒的自我,才有健康的师生关系”,这是邱老师讲座中最让我警醒的一句话。我反思过往:学生犯错时,我是否陷入过“我没教好”的自我否定,或“学生太调皮”的抱怨?是否用“你应该更好”的“应该思维”,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学生?邱老师提醒我们:教师的情绪状态,就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唯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把个人经历的情绪“投射”给学生,保持清晰的职业边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评判”。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教师职业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上官雪琼老师《新课标背景下新教师如何进行听课和评课》——会评教,才能长得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上午的讲座教会了我“育人的温度”,那下午上官老师的讲座就教会了我“教学的精度”。作为新教师,我曾把听评课当成“任务”,直到听完讲座才明白,它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核心引擎”。</p> <p class="ql-block"><b><i>1.重新定义“好课堂”:找准听评课的“标尺”</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我以为“好课堂”就是“热闹、流畅”,上官老师却用两位教授的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叶兰教授的“有意义、扎实、充实、分层、有深度”,文哲教授的“五药好课”(内容适切、环境轻松、组织科学、评价包容),让我明白“好课堂”有明确的专业标准——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教师教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有效”,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会学、乐学”。这为我今后听评课树立了清晰的“标尺”:不再只看表面的“热闹”,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成长收获。</p> <p class="ql-block"><b><i>2.读懂听评课的意义:从“任务”到“成长捷径”</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上官老师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以前听课,我只记录“流程”;评课,我只说“优点”,从未意识到它的深层价值——听别人的课,是借鉴优点、规避误区;评别人的课,是梳理思路、深化理解;最终目的是反哺自己的教学。原来,听评课不是“旁观者的观察”,而是“参与者的学习”,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p> <p class="ql-block"><b><i>3.掌握“听评方法”:从“无章”到“有序”</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最实用的,是上官老师给出的“操作手册”。关于听课,我学会了“结构化拆解”:提前熟悉课标教材,聚焦教师的提问是否启发思维、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深度、时间分配是否高效,甚至关注“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回答”——这些细节才能反映课堂的真实质量。关于评课,我记住了“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激励性”三大原则,知道可以通过“集中讨论”聚焦一个点(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深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而评课稿的“总分总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技巧,更解决了我“不知如何下笔”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以心为基,以评为梯,走好教育第一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的培训,两位老师从“育人”与“教学”两个维度,为我们新任教师搭建了成长的“脚手架”。邱老师让我明白,教育的前提是“懂心”——懂学生的心理需求,懂自己的情绪边界,才能建立有温度的师生关系;上官老师让我知道,专业的成长需要“会评”——会听课找差距,会评课促反思,才能打磨出有质量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三明市2025年的新任教师,我深知未来的教育路还很长。但今天的学习让我有了清晰的方向:今后,我会带着“读懂学生”的耐心,做好“自我觉察”的清醒,用好听评课这个“专业工具”,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成为既懂“育人温度”,又有“教学精度”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为三明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