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鄂尔多斯”这个名称的熟悉,对我而言,可能是来源于以“鄂尔多斯”品牌风行一时的羊绒制品吧?我就是因为买过这个品牌的羊绒衫,质量很好,记住了这个有点拗口的名称。</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鄂尔多斯的历史和文化,我知之甚少。日前,看到上海历史博物馆有一场《九曲黄河、马背长歌——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展》正在展出,就有兴趣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b>鄂尔多斯(Ordos)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b> 位于内蒙古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抱,辖7旗2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24.05万。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丘陵沟壑区、中南部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西部坡状高原区。环境气候良好,夏季平均气温约21C。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3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治区级保护区8个, 旗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951.9千公顷。</p> <p class="ql-block">展览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融合多元,草原史话”,二是“融汇之风,独特习俗”。</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城、草原三大文化多元融合, 自古即为农耕与游牧民族相互交融、历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地区。 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宋朝与党项、以至元明清历代,数千年来从未间断过民族的水乳交融,文化的融会贯通,共同缔造了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先看看鄂尔多斯的青铜器。</b></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鄂尔多斯青铜器又称“北方式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商代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2世纪)的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色而得名。鄂尔多斯青铜器早期以朱开沟文化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晚期以桃红巴拉文化为代表。 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p> <p class="ql-block"><b>再看看鄂尔多斯的陶俑。</b></p><p class="ql-block">陶俑有人物、动物、骑马、仓廪、花瓶陈设等形象。人物俑分为蒙古族男子、少男形象,亦有妇人、官吏形象。陶俑呈站立姿态,或抄手而站,或曲臂执物。妇人俑,双环髻发式,拢手侍立,身着窄袖短衣, 下着长裙微露尖头履。动物俑有骆驼、马、羊、猪等形象,捏塑精美, 造型生动。 </p><p class="ql-block">元代陶俑陶质坚硬细腻,其中打磨黑陶俑黑中透亮,有如金石,为历代所不及。陶俑五官精雕细刻,服饰刀法粗犷,可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其艺术水平不逊于汉唐。</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城、草原三大文化多元融合,同时又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先看“住”——住在毡帐。</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蒙古包,是草原上的特殊建筑, 也是蒙古族适应于草原游牧生活的传统住所。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锥形,一般包顶高十三四尺,周围高约四五尺, 包门高三尺半左右,宽二尺半左右。门多向南,或东南。 普通牧民居住六个哈纳或八个哈纳的蒙古包,包内陈设也比较简单,地上铺一层羊皮或羊毛毡子,既隔潮又防寒。</p> <p class="ql-block">再讲“行”——行在大漠。</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受特的气候和地理因素制约, 终年逐水草而居,依赖游牧和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 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都打上了深深的草原游牧文化烙印。今天,在鄂尔多斯广阔的草原上, 许多13世纪时的古老游牧文化传统在蒙古族中间仍然保留着,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围绕畜牧及其产品展开衣食住行、商品贸易、娱乐竞技、宗教信仰等其他生活项目。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传承着先祖的游牧习俗和禁忌,也吸纳着社会发展对蒙古族传统风俗习惯潜移默化的浸染。</p> <p class="ql-block">看看鄂尔多斯的“食”——食在草原。</p> <p class="ql-block">豆,这是一种食器,后来也作为礼器。</p> <p class="ql-block">酥油桶,是制作酥油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铜奶桶。</p> <p class="ql-block">晕泰蓝拼盘食盒。</p> <p class="ql-block">彩绘描金食盒。</p> <p class="ql-block">牛腿瓷瓶。</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的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蒙医本草学是蒙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为保障健康与民族繁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通称这一学科为“本草”,这主要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虽然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以及某些制成品但以植物为最多的缘故。这些药物是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用于临床的,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的竞技游戏娱乐。</p> <p class="ql-block">赛马。</p> <p class="ql-block">射箭。</p> <p class="ql-block">摔跤。</p> <p class="ql-block">蒙古象棋。</p> <p class="ql-block">五供。</p><p class="ql-block">五供包括一件香炉两只烛台、两件花觚。香炉, 仿古铜器鼎的形制,狮子左脚踩球形钮盖,并镂雕花卉纹。器身上部为双龙戏珠纹,下部为龙面纹, 最下为四兽头扁足。烛台,钉状烛阡下有承盘,方体柱再接承盘及台座。花觚,器形仿古铜酒器觚的形制,中段鼓腹,下方渐宽成撇足状。烛台和花觚内外均施繁缛的莲花缠枝纹。这一套五供器底部均有金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且有重回纹扉棱装饰, 珐琅彩纹饰精细、繁缛、富丽,无比精美。 </p><p class="ql-block">五供,是供奉或祭祀用器,多于佛或先人的灵台前供奉,也称五献,用来安放花、香、灯、酥油、食物。 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在乾隆、道光年间极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罐。</p> <p class="ql-block">马奶节。</p> <p class="ql-block">剪胎发礼仪。</p> <p class="ql-block">祭敖包。</p> <p class="ql-block">德吉礼。</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人民喜欢歌舞赞颂抒情。</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蒙古族歌舞的产生与其生存环境、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蒙古族终年过着游牧迁徙的生活,在草原上分散居住,文化生活单调,歌舞便成为了主要的娱乐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亲朋聚会或放牧休闲、伴友同娱,都要载歌载舞, 即使在议政议事、哺育儿女、教诲子弟、男女谈情之时也常以歌舞表达。 </p><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素以“歌海舞乡”著称。由于鄂尔多斯民间歌舞独具风格而富有魅力,自成体系, 成为蒙古族民间歌舞的一大特色。鄂尔多斯甚至被专家学者称为蒙古民族歌舞艺术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歌舞祝赞,是草原上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传承了古老的牧歌、颂歌、情歌和祝赞词等艺术精髓,形成了短调、长调、 漫瀚调和古如歌等形式的鄂尔多斯民歌,产生出鄂尔多斯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珠兰舞、鄂尔多斯舞等民间舞蹈,鄂尔多斯歌舞艺术享誉全球。</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的服饰文化。</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婚礼。</p> <p class="ql-block">看了展览,对鄂尔多斯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了一些皮毛。愿鄂尔多斯在传承黄河、长城与草原文化融合古老神奇的同时,保护好文化中那些独特的习俗。因为整个中华文明允许也需要有许多的“和而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