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耳棒是曹县六零后、七零后童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游戏工具,搭配“耳”(游戏核心道具)开展的“打耳”游戏,是当时孩子们户外娱乐的热门选择,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因工具功能是击打“耳”(特制木棍),且本身是长条形木棒或木板,故被形象地称为“打耳棒”,对应的游戏也叫“打耳”或“砍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制作材料:选材简单易得,核心是一根结实的半米长木棍或木板,要求质地坚硬、不易断裂,能承受击打力度;配套的“耳”则由四指长、比拇指稍粗的木棍制成,两头削尖即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制作方法:工艺粗糙却实用,打耳棒无需复杂加工,只需挑选粗细均匀、手感趁手的原木段,打磨掉表面毛刺避免划伤即可;“耳”的制作需将木棍两端削成圆润尖状,保证击打时能顺利腾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玩耍方式:游戏需在平坦宽阔的街面或打谷场进行,先就地画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方形作为“城”,参与者自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轮换攻守 。守方先把“耳”放在“城”中央,用打耳棒敲击耳尖使其跳起,再横向击打腾空的“耳”使其飞向远处,每人有“三打一抛”(三次就地击打、一次抛起击打)的机会;攻方则在守方全部完成后,将“耳”往“城”里回投,每人限投一次,守方需用打耳棒凌空拦截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游戏规则与体验:胜负判定清晰,若攻方将“耳”投进“城”内则攻守互换,若未投进则继续当攻方;守方三次就地击打“耳”未出“城”则防守失败 。游戏还设有趣味惩罚规则,比如“耳”压住“城”边线时,需站马步从双腿下击打(骑马式打耳);三次就地击打未击中时,需用牙咬住耳尖放开后再击打,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当时的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组队比拼,比拼击打力度、精准度和拦截技巧,在奔跑、挥棒、欢呼中享受户外游戏的快乐,是童年时期释放活力、增进同伴情谊的重要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