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林麓水村意未穷》创作感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以生宣为载体、规格达150cm×225cm的山水作品诞生的过程中,我仿佛完成了一次与自然、与传统、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二十一年生宣的质地,既给了我肆意挥洒的创作自由度,又以其独特的吸水性和晕染性,不断挑战着我对笔墨分寸的把控,最终共同铸就了这幅充满张力与意趣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纸与意:生宣的灵魂唤醒</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择二十一年生宣作为创作材料,是我对传统水墨材质的一次敬意表达,也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探索。生宣经过二十一年的自然陈化,纤维结构更为稳定,吸水性与晕染性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它既不会像新宣那样过于“跳墨”,让笔墨失控;又保留着生宣特有的“水晕墨章”的韵味,能让墨色、色料在纸面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第一次将调好的墨汁落于这张150cm×225cm的巨幅生宣之上时,墨色在纸面缓缓渗化,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晕染效果,瞬间让我感受到了材料的“生命感”。它不再是一张简单的纸,更像是一个能与我对话的生命体,我笔下的每一笔轻重、每一次墨色浓淡的变化,它都以独特的渗化效果给予回应。为了表现山林的茂密与层次,我在不同区域尝试了不同的墨色层次:前景的林木用浓墨点染,中景以稍淡的墨色铺陈枝干,远景则以淡墨与花青、赭石交融,营造出朦胧的空间感。而生宣的特性让这些墨色层次自然过渡,浓淡相生,虚实相间,仿佛山林本身的光影变化与空间深度被悄然定格在纸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设色环节,我选择了青、蓝、赭石等色彩来点缀画面。生宣对色彩的吸附与晕染,让这些颜色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与墨色相互渗透、融合。画面下方的蓝色林木,色料在生宣上的晕染,形成了或深或浅的蓝色层次,模拟出树叶的疏密与光影;上方的淡青与赭石,也因生宣的特性,与墨色交织出一种温润的色调,让整个画面的色彩既明快又不失水墨的雅致。这种材料与技法的互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材艺相生”的创作真谛——是二十一年生宣的独特质地,赋予了这幅作品如此丰富且自然的视觉语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景与情:江南水村的精神投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灵感源于我对江南山林水村的多次走访。那些被茂密林木环绕的水乡村落,总是在晨昏之际呈现出一种朦胧而诗意的美感,让我心生眷恋。我希望通过这幅画,不仅仅是再现江南的景致,更要传递出那份身处其中时的心境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茂密的林木占据了主要视觉空间,它们并非对某一片具体树林的写实描绘,而是我对江南山林意象的提炼与重构。我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林木:以中锋勾勒枝干,线条或刚劲或婉转,体现出树木的不同姿态;以点簇的方式表现树叶,浓淡不一的墨点与色点交织,营造出林木的繁茂与生机。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对江南山林的记忆中,那些阳光穿过树叶缝隙的光斑,那些微风吹动树枝的摇曳,都成为我笔下笔墨变化的依据。我试图让每一处点染都带着山林的呼吸感,让观者能从这些笔墨中感受到江南林木的郁郁葱葱与盎然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下方的水村是画面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的落脚点。几处黑灰色的屋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与周围繁茂的林木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地融入其中。屋舍间的留白,既是水面,也似道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我在创作这部分时,心中满是对江南水乡那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这些屋舍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是山林的一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我希望通过这些简洁的笔墨,传递出江南水村的质朴与安宁,让观者在看到它们时,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空间处理上,我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的刻板运用,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营造画面的空间层次。前景的林木最为茂密浓重,中景的枝干逐渐疏朗,远景则以淡墨与色彩晕染出朦胧的天际,这种由实到虚的过渡,既符合视觉的空间感知,又强化了画面的诗意氛围。我想让观者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能漫步于江南山林之间,从茂密的林木中穿行,最终抵达那宁静的水村,在这个过程中,让身心得到放松与滋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技与道:传统笔墨的当代探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我始终在传统水墨技法的根基上,尝试进行一些当代性的探索,力求在“技”的精湛与“道”的表达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水墨的“笔墨”是我创作的根基。我对中锋、侧锋的运用反复推敲,中锋勾勒的枝干力求挺拔有力,侧锋点染的树叶则追求层次丰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更是遵循着传统水墨的审美标准,通过对水与墨的控制,让墨色在生宣上呈现出“五色六彩”的韵味。例如在表现中景的枝干时,我运用了“破墨”的技法,在第一遍墨色未干时,又施以稍淡的墨色,让墨色自然交融,形成了枝干的立体感与苍劲感,这正是对传统水墨技法的有效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试图在构图与视觉表现上融入一些当代的元素。这幅作品的尺幅较大(150cm×225cm),我利用这种大尺幅的优势,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让观者仿佛被包裹在江南的山林水村之中。在色彩的运用上,我也突破了传统水墨“水墨为上”的单一性,大胆地运用了青、蓝、赭石等色彩,让画面更加明快、富有活力,这也是对当代观众视觉审美习惯的一种回应。但这些色彩的运用并非毫无节制,而是与墨色相互映衬,始终保持着水墨的雅致格调,做到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墨的技法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表现中国山水意境的绝佳手段,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与掌握。但同时,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语境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发展与丰富。就像这幅作品,它的笔墨语言是传统的,但它所营造的视觉感受与情感表达又具有一定的当代性,是传统与当代的一次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意与境:无尽之境的诗意追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与“境”的营造是这幅作品的核心追求,我希望通过笔墨的经营,创造出一种“林麓水村意未穷”的诗意境界,让观者在画面之外,能有更多的联想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林木看似茂密拥堵,却在其间留下了许多“气眼”,这些留白与虚实的处理,让画面充满了呼吸感,也为意境的营造提供了空间。观者的视线可以在林木的缝隙间穿梭,最终停留在那宁静的水村之上,这种视觉的引导,也是意境营造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者感受到江南山林的幽深与水村的宁静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从而引发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笔墨的韵味上,我追求一种“写”的感觉,而非“描”的刻板。每一笔都尽量做到笔笔相生,气韵连贯,让笔墨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这种笔墨的生命力,也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情感流动与精神状态。当观者在欣赏那些浓淡相宜的墨点、挺拔有力的线条时,能感受到江南山林的生机与活力,也能感受到我在创作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未穷”是我对这幅作品意境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致的画作,更能成为一个引发观者思考与想象的媒介。当观者驻足于画前,能从画面的笔墨、色彩、构图中,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美,进而联想到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让这幅画的意义在观者的心中不断延伸,永无穷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这幅《林麓水村意未穷》的创作历程,从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到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的思考与探索。二十一年生宣的独特质地,为我的笔墨表达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江南山林水村的绝美景致,是我情感与灵感的源泉;传统水墨的精湛技法,是我创作的根基;而对意境与当代性的追求,则是我艺术思考的方向。这幅作品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创作实践,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致敬与探索,我希望它能在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光彩,也能为观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江南诗意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p><p class="ql-block">2025.8.15于福州东海岸诗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国画、书法、篆刻作品/黄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笔墨写心,境生象外——评黄鑫国画《林麓水村竟未穷》的传统重构与当代意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卢文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幅规格为150cm×225cm的巨幅国画《林麓水村竟未穷》在眼前铺陈开来时,观者很容易被其充满张力的笔墨节奏与诗意盎然的空间意境所吸引。创作者黄鑫以二十一年生宣为媒介,在传统山水的精神谱系中注入当代视觉经验,完成了一次对“林麓水村”意象的个性化诠释。这幅作品既是对中国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传统的呼应,也是对当代水墨语言可能性的探索,其价值可从材料语言、空间建构、笔墨精神与文化意涵四个维度展开评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材料的生命性:二十一年生宣的笔墨对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从来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参与创作的“合作者”。黄鑫选择二十一年生宣作为《林麓水村竟未穷》的创作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对传统水墨材质美学的深刻理解。生宣经过二十一年的自然陈化,纤维结构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了微妙的质变——吸水性与晕染性达到了“既可控又自由”的临界状态,这种状态为笔墨的多层次表达提供了绝佳的物理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画面的墨色层次处理中,生宣的特性被发挥到了极致。前景林木以浓墨点簇,墨色在生宣上缓缓渗化却不肆意扩散,形成了“密不透风”却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中景枝干以稍淡墨色铺写,生宣的晕染让枝干的墨色自然过渡,呈现出枯荣相生的质感;远景则以淡墨糅合花青、赭石,生宣的吸水性让这些色彩与墨色交融出朦胧的天际,恰如江南山林在晨雾中的氤氲之态。这种由浓到淡、由实到虚的墨色渐变,绝非画家单方面的技法施展,更是生宣材质与笔墨互动后的“自然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色环节中,青、蓝、赭石等色彩在生宣上的表现同样耐人寻味。画面下方的蓝色林木区域,色料与墨色在生宣纤维间相互渗透,形成了或深或浅的蓝色层次,这种层次既模拟了树叶的疏密光影,又因生宣的晕染特性避免了色彩的板结感;上方淡青与赭石的运用,也因生宣的“透气感”而显得温润雅致,让整个画面的色彩系统在明快中不失水墨的通透。可以说,二十一年生宣的材质生命,赋予了《林麓水村竟未穷》笔墨语言以“呼吸感”,使每一处墨色与色彩的变化都具有了自然生发的生动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空间的当代性:全景式意境的沉浸式建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营造素有“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的经典范式,但在《林麓水村竟未穷》中,黄鑫显然不满足于对传统范式的刻板套用,而是基于当代观众的视觉经验,构建了一种“全景式”的沉浸式空间意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50cm×225cm的巨幅尺幅,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视觉压迫感。黄鑫利用这种大尺幅的优势,将江南林麓水村的意象进行了“满幅式”的铺陈:画面上半部分的林木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枝桠交错、墨点密布,形成了一种“包裹式”的视觉结构,观者仿佛被吸入这片茂密的江南山林之中;画面下方的水村则以简洁的墨块与留白构成,在上方林木的“挤压”下,反而凸显出宁静与疏朗,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形式构成,而是对江南山林“幽深”与水村“宁静”的意境提炼——当观者的视线在茂密林木与简约水村之间游走时,实则完成了一次从“喧嚣”到“静谧”的心理过渡,这种过渡正是沉浸式空间意境的核心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具体的空间层次处理上,黄鑫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当代手法。前景的林木以浓墨重彩的点线塑造,极尽“实”之能事;中景的枝干逐渐疏朗,墨色也随之变淡;远景则完全以淡墨与色彩的晕染来表现,达到了“虚”的极致。这种由实到虚的空间序列,既符合人眼的视觉感知逻辑,又超越了传统“三远法”的物理空间限定,升华为一种心理空间的营造。尤为巧妙的是,画面中看似“无序”的墨点与枝桠间,实则暗藏着视觉引导线——观者的视线会不自觉地从前景的林木缝隙中穿梭,最终聚焦于下方的水村,这种引导既强化了空间的纵深感,又让“林麓水村”的意象在视觉流程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笔墨的精神性:传统技法的当代转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语言,也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在《林麓水村竟未穷》中,黄鑫展现了对传统笔墨技法的扎实功底,同时又进行了富有当代性的转化,使笔墨既具“传统根性”又含“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笔墨的“骨法用笔”在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画中林木的枝干以中锋勾勒,线条或挺劲或婉转,于刚柔相济中展现出树木的不同姿态——有的枝干如屈铁盘丝,尽显苍劲;有的则似嫩柳扶风,颇具柔媚。这种对中锋用笔的娴熟运用,是对“屋漏痕”“锥画沙”等传统笔法美学的直接继承。而在表现树叶时,黄鑫采用了“点簇法”,浓淡不一的墨点与色点层层叠加,既模拟了树叶的茂密形态,又通过墨点的疏密变化营造出光影效果,这种技法明显源自传统山水的“点叶法”,却在点的大小、疏密与色彩融合上融入了个人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墨分五色”的传统墨法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创造性发挥。黄鑫通过对水与墨的比例控制,在生宣上呈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浓墨的厚重、淡墨的空灵、干墨的苍涩、湿墨的淋漓,在画面中形成了交响。例如在表现中景枝干时,他运用“破墨法”,在第一遍墨色未干时复加淡墨,使墨色自然交融,既表现出枝干的体积感,又赋予其“元气淋漓”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墨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将墨法与画面的空间意境、情感表达相结合,让墨色成为传递精神内涵的媒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黄鑫对笔墨的当代转化也颇具看点。他打破了传统水墨“水墨为上”的色彩禁忌,大胆引入青、蓝、赭石等色彩,使画面在保持水墨雅致的同时,增添了明快的现代气息。这些色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墨色相互映衬、彼此渗透——蓝色与墨色的融合,既表现了江南林木的葱郁,又带有一丝现代性的视觉冲击;赭石与淡墨的交织,则为画面注入了温暖的调性。这种色彩运用,是对当代观众视觉审美习惯的呼应,也是对传统水墨色彩观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文化的意涵性:山水精神的当代诠释</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对自然景致的简单摹写,而是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澄怀味象”审美情趣的视觉表达。《林麓水村竟未穷》的深层价值,正在于它对这种山水文化意涵的当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中“林麓水村”的意象,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隐逸精神”的当代投射。江南林麓的茂密幽深,象征着对世俗喧嚣的隔绝;水村的宁静简约,则隐喻着精神家园的归属。黄鑫通过对这一意象的艺术化处理,传递出当代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一片如画面中水村般的精神净土,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向往并非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理念的现代唤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的“意境营造”也深契传统山水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境生象外”,即通过有限的画面形象引发观者无限的审美想象。《林麓水村竟未穷》中,茂密的林木间留下的“气眼”、水村周围的大量留白,都为观者的想象提供了空间。观者可以在这些留白与虚实之间,联想到江南山林的鸟鸣泉响、水村的炊烟袅袅,这种联想正是“意境”的魅力所在。黄鑫通过笔墨的虚实处理,将画面的物理空间转化为观者的心理空间,使作品的文化意涵得到了无限延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为可贵的是,黄鑫在诠释传统山水文化时,并未陷入“复古怀旧”的泥潭,而是赋予其当代性的思考。作品中那充满现代感的色彩运用、沉浸式的空间建构,都表明他是在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山水精神。这种解读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山水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当代语境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水墨探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的《林麓水村竟未穷》是一幅具有多重价值的国画作品。它以二十一年生宣为媒介,在材料语言上展现了传统水墨材质的当代魅力;以全景式的空间建构,为观者提供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以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实现了技法语言的时代更新;以山水精神的当代诠释,完成了文化意涵的现代觉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创作方向——在传统与当代的夹缝中寻找水墨艺术的生长点。黄鑫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根基,以开放的当代视野为羽翼,在水墨语言的现代性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扎根传统、面向当代的创作路径,将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而《林麓水村竟未穷》正是这条路径上的一个精彩注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家黄鑫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