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靖慈,杞县县直中学七年级学生,阳光开朗,品学兼优。她站在壁画前,笑意清浅,白背心蓝牛仔裤,干净得像一阵穿堂风。墙上的中式屋檐与粉色交映,仿佛把她也画进了那幅画里——一个安静却自带光芒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她第一次上硬笔课的样子。黄格子裙的女孩举着写字纸的画面让我想起她初来时的模样:拘谨、认真,一笔一画都带着试探。那时他的字还有些歪斜,笔顺也常出错,可眼神里的专注,却比谁都亮。</p> <p class="ql-block">孔靖慈学东西特别快。别人还在临摹横竖撇捺,她已经能举一反三,把老师讲的笔画规律用到自己的练习中。教室里阳光斜照,她穿粉色上衣伏案书写,铅笔在格子里一笔一划地走,像在丈量汉字的灵魂。那份执着,不只是认真,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一年过去,她的字变了。不再是稚嫩的堆砌,而是有了结构,有了舒展的笔意。那天 她捧着一幅蓝底白框的书法作品站在教室中央,像捧着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字虽未臻成熟,但骨架清正,笔力初显——那是努力开出的花。</p> <p class="ql-block">暑假她报了短期国画班,没想到手感出奇地好。都说书画同源,他执笔点墨,竟有几分天然韵味。紫衫女孩举着葡萄图的画面,让我想起他第一次画完葡萄时的神情——不张扬,却藏不住眼底的欢喜。墨色浓淡间,果实垂枝,叶脉舒展,仿佛能闻到那一缕清甜。</p> <p class="ql-block">结业那天,她交出一幅《葡萄图》。浅蓝上衣衬得他格外沉静,画中藤蔓缠绕。墙上的证书与书法作品静静悬挂,像在见证一个孩子悄然成长的足迹。那一刻我知道,这不只是作业,是她用心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她画竹林麻雀,笔下有了风声。竹节挺拔,雀羽灵动,墨色未干时,仿佛能听见鸟鸣掠过林梢。她不说话,只低头调墨,神情专注得像个小小匠人。书画院的电视映着地图的光,照在她侧脸上,安静而坚定。</p> <p class="ql-block">学硬笔一年后, 她转进了毛笔班。捧着满纸“桃”字的那一刻,她穿毛领外套站在门边,像一个准备启程的旅人。对联、国画、书法,在这个空间里交织成她成长的经纬。墙上挂着的作品,不只是装饰,更是她一步步走过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是她坐在课桌前练字的背影。毛笔在黄纸上缓缓行走,红色练习纸铺展如心田。她一笔一画临摹,周围同学来来去去,唯有她不动如钟。刻苦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她日复一日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她临褚遂良的《倪宽赞》,学那笔意间的清雅与风骨。灰毛绒外套裹着瘦小的身子,举着楷书作品时,字虽稚嫩,却已有几分筋骨。那不是模仿,而是一颗心在向经典靠近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春节到了,她第一次写春联。“平安二字值千金”,粉外套、黑裤子,脚踩毛球拖鞋,门上贴着红饰,她站在自己写的对联前笑得腼腆。那一刻,书法不再是作业,成了她能赠予生活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最近她尝试用《倪宽赞》的笔意创作了一幅竖轴作品。字迹尚显青涩,可那股劲儿,那股不肯松懈的认真,让人相信——百尺竿头,她定能更进一步。证书贴满墙,而她站在中间,眼神清澈,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杞县博雅书画院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一手好字从这里开始。”下面列着“握笔错误”“字迹潦草”“笔顺颠倒”……这些曾是她起步时的影子,如今正被一点一点抹去。而“探究汉字书写规律,掌握汉字核心算法”不只是口号,是孔靖慈每天在做的事——用笔墨,写下属于自己的成长算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