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一米阳光

<p class="ql-block"><b> 西蒙之旅</b></p><p class="ql-block"><b> 一米阳光</b></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我们继续西进,奔赴鄂尔多斯大草原,它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广袤草原景观和蒙古族文化体验为核心特色,提供赛马、实景演出、民俗活动等多样化旅游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我们参观了作为战神的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建筑雄伟壮观,殿顶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在蓝天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陵园的主体建筑是由三座相连的蒙古包式大殿组成,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风格。这三座大殿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的几位夫人、儿子以及功臣的灵位。陵宫内陈列着成吉思汗生前的部分遗物,如马鞍、宝剑等。 同时,馆内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成吉思汗辉煌的一生和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八白室”是成吉思汗陵的核心,指的是八座白色的蒙古包,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灵柩(衣冠冢)和祭器。这些白室由专门的守护部落——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这些达尔扈特守陵人是蒙古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近800年来世代相传,专职守护和主持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他们的存在,使得这里的祭祀文化得以完整保留和延续。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多次大型祭祀活动,其中最隆重的是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 祭祀活动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是了解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和文化的绝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人民供奉和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圣地,它承载了蒙古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精神信仰。根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于宁夏六盘山附近。为了确保陵墓不被破坏,其部下遵循蒙古皇族的秘葬传统,将遗体运回蒙古高原秘密下葬。</p><p class="ql-block"> 传说下葬后动用万马踏平墓地,并种上树木作为伪装,待来年草木生长后,便无迹可寻。所有参与修建和送葬的士兵均被灭口。因此,成吉思汗的真正安息之地至今无人知晓,成为历史悬案。作为蒙古族人民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深远。每年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十月初三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吉思汗祭祀”,由达尔扈特人(成吉思汗亲卫军后裔)主持,强调精神传承而非物质陪葬。</p><p class="ql-block"> 因此,成吉思汗陵并非成吉思汗的真正埋葬地,而是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衣冠冢和祭祀圣地。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位置至今仍是世界级的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来到鄂尔多斯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的康巴什新区广场。看着青铜骑士雕像在晚霞中凝望远方,马蹄所指处,曾是毛乌素沙地最桀骜不驯的疆域。风起时,能听见两种时间的对话:一种是沙粒撞击的碎响,像千万把沙槌在演奏;另一种是喷泉跃起的水声,清越如琴键起落。</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的记忆始于风沙。老辈人说起“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中点灯台”的岁月,眼睛会微微眯起,仿佛又看见那些与流沙搏斗的日日夜夜。治沙人的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沙土,他们在沙丘上扎下第一道草方格,就像在无边的黄色宣纸上写下第一个绿色的偏旁。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发生了:草方格连成绿毯,樟子松挺直了腰,油松、榆树、沙柳、柠条、侧柏……落了户。 大天鹅、东方白鹳 、遗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赤麻鸭 、白琵鹭、大鵟、蓑羽鹤,以及鸿雁、豆雁等百余种鸟类。狼、沙狐 、野兔、五趾跳鼠、刺猬 ,及二趾树懒等等也到此安了家。</p><p class="ql-block"> 驱车前往,公路两侧的沙柳在风中摇曳,它们把根扎进地下十米,只为触碰一丝湿润。在这座城市,每一棵树都有档案,记录着它们如何在这北纬39度的严酷中学会生存。康巴什的崛起就像一首未来主义的诗篇。博物馆如巨大的紫金磐石,图书馆展开书页般的立面,大剧院像天外坠落的陨石——所有这些都矗立在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之上。最动人的不是建筑的奇崛,而是建筑之间汹涌的绿意。乌兰木伦河岸,曾经的干涸河床,现在碧波荡漾,两岸绿道如翡翠丝带。但鄂尔多斯的灵魂深处,依然住着沙漠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走向城市边缘最后一片保留的沙地。夕阳把连绵的沙丘染成金红色,曲线温柔如母亲的身体。抓一把温热的沙,看它们从指缝流泻,这是草原文明最初的计时单位。远处,新城华灯初上,霓虹与星光辉映,共同照亮这条从荒芜到繁盛之路。康巴什如今已成为联合国认可的“花园城市”,一座街道宽敞,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人的城市,一座暖心的城市!老人们在湖边散步,虽然他们的皱纹里还藏着沙尘暴的痕迹,但眼睛里却倒映着清澈的粼粼波光,满眼都是幸福的绿色。</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鄂尔多斯——它没有遗忘沙漠的粗粝,却在粗粝中长出了最细腻的温柔。当你在树荫下漫步,在花海中流连,在湖畔驻足,总能听见地层深处传来风的低语。那是沙漠的祝福,也是警醒:所有繁华都始于对一片绿叶的守护。</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征服自然,而是如何与万物重修旧好。在黄沙与绿叶之间,在往昔与未来之际,鄂尔多斯站成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一一纪念人类在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种出了春天,种出了花园,种出了果林,种出了一碧千里的草原,还种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枝叶繁茂的树林,清澈的湖泊…….这座城市的蜕变,简值就是一场史诗级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  当夜幕拉开,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在乌兰木伦湖畔唱响,无数水柱应声而出,如挣脱束缚的精灵,直冲深邃的夜空。它们时而轻柔摇曳,像婀娜的舞者舒展着水袖;时而激昂澎湃,如千军万马,气势如虹。音乐是它的灵魂,水是它的形体。当经典的乐章响起,水柱便化作优雅的华尔兹,在节奏中翩翩起舞;当激昂的交响乐奏响,水幕便瞬间集结,如排山倒海,展现出力量与雄浑。每一束水流都精准地踩着节拍,每一个造型都完美地契合着旋律的起伏,这是一场献给视觉与听觉的极致盛宴。而灯光呢?为这水的舞蹈披上了梦幻的霓裳。七彩的光芒穿透水幕,水珠在空中散开,赤、橙、黄、绿、青、蓝、紫,交织变化,美伦美幻。我们不知不觉,如痴如醉,沉迷其中……</p> <p class="ql-block">  这喷泉不仅展示了中国喷泉技术的巅峰水平,也成为鄂尔多斯从“鬼城”转型为文旅名城的重要符号。这喷泉,是康巴什这座年轻城市的缩影——现代、活力、而又充满艺术的想象力。它屹立于高原之上,以水为墨,以光为彩,在乌兰木伦湖这块巨大的画布上,描绘着鄂尔多斯的现代传奇。如果说康巴什是一顶璀璨的皇冠,那么乌兰木伦湖畔的音乐喷泉,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最跳动不息的那颗璀璨宝石。它永不落幕,每个夜晚准时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深情款款地演绎。它就是乌兰木伦湖畔流动的诗篇,让人们赞不绝口,深情朗诵,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我们前往包头,昨天的大雨洗涤了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整洁,树叶在阳光下泛着光,我们兴致勃勃逛古城。它以“西北民俗风情、重现老包头文化”为主题,通过原汁原味的黄土地建筑和丰富活动,生动再现塞外农耕文化与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还找到了知青的记忆:那些年的人,那些年的事仿佛就在昨天,抽水抗旱,和村民一起栽秧挞谷,和小芳一起公社演出,和农友同吃同住,勤俭朴素。送公粮,肩磨破,仍旧拼搏。那时的我们年轻勇敢,战天斗地,吃苦耐劳,一心想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我们去感受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听说那里不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鸟语花香,城畔牧歌。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赛汗塔拉,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是包头市中心一片逾万亩的生态奇观。</p> <p class="ql-block"> 名不虚传:晨光中,草浪翻涌,直达天际线,现代楼宇成为草原的遥远背景板。蜿蜒的小路引向深处,白桦林沙沙作响,蒙古包如珍珠散落,咩咩叫唤的羊糕偶尔抬头。这里没有围墙,草原与街道自然相接,成为市民推窗即见诗意,下楼即达旷野。五颜六色的花朵在蓝天白云下绽放,偶尔一只小鸟掠过上树。溪流潺潺,欢快地唱着歌儿奔向远方,好一派令人陶醉的草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  包头的北方兵器城是有名的,绝对不能错过,我们急急忙忙地赶往此地。它位于包头市青山区,毗邻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依托当地雄厚的军工背景而建。园区内陈列了大量退役的坦克、火炮、装甲车、战斗机等实物装备,游客可近距离观看甚至触摸部分展品,感受军工科技的发展历程。真的是让我们大饱了眼福,大开了眼界!最有代表性的是59式坦克、榴弹炮、火箭炮等陆军装备; 歼击机、直升机等空军装备;部分武器还可攀爬拍照,这可让我家先生这个军事迷高兴得不得了,爬上爬下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目光如炬锁敌踪,屏息凝神握乾坤。</p><p class="ql-block">一炮惊天撼山河,弹无虚发显军魂。</p> <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半我们才去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当地的烧麦很有名气,没想到一上桌反尔不敢吃,因为它就是一件餐桌上的艺术珍品,一朵盛开的白玫瑰,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我端祥了一会儿,还是禁不住诱惑,嘴馋而用筷子夹了一下,柔韧而不破,吃进嘴里清香爽口,油而不腻,不得不啧啧称赞。</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还是泽成冰煮羊,大饱口福。它最大的特色是“冰火同炉” :锅底铺满纯净水冰块,再铺上新鲜羊肉,配以秘制酱料、酸奶等,盖上焖煮。其灵感相传与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贝加尔湖地区征战时的经历有关,战士们曾以冰代水与羊肉同煮,意外发现风味独特。其实烹饪过程利用了 “热胀冷缩” 的原理:羊肉在冰块作用下纤维收缩,后续加热则使纤维重新舒展。这一紧一松,能更好地锁住肉汁,使得煮好的羊肉口感异常鲜嫩,久煮不老。</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我们参观了大召无量寺,清真寺,博物院。而呼和浩特大召无量寺是一座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建筑风格的主体为汉式"伽蓝七堂"布局,主殿大雄宝殿为藏汉结合风格。主要看点是 "大召三绝"(银佛、龙雕、壁画);明清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大召无量寺历史悠久,由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并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建成。1586年,达赖三世曾亲临大召,为寺内的银佛主持了盛大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有名的寺院。清康熙年间,大殿改铺黄琉璃瓦,并升格为"帝庙"。</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则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该地区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它体现了回族与蒙古族、汉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呼和浩特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特色。是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穆斯林进行礼拜、庆祝宗教节日和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清真大寺会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吸引众多穆斯林参与。每天五次礼拜,周五的主麻日聚礼尤为隆重。平时也有一些青年情侣在此拍摄婚纱照,只因建筑造型独特别致,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博物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年成立的,</span>2008年更名为内蒙古博物院。博物院建筑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与民族特色,造型独特,寓意“草原文明与蓝天交融”。</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博物院以“草原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文物和沉浸式展陈,全面展示了内蒙古的历史、民族与自然生态,是了解北疆草原文明的重要窗口。曾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主要展览与藏品:</p><p class="ql-block">1. 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 · 《天骄蒙古》:展示蒙古族从起源到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 《草原丰碑》:重点表现内蒙古革命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在草原地区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 《草原风情》:通过民俗文物再现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p><p class="ql-block"> · 《远古世界》:展出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龙骨架(查干诺尔龙、猛犸象等)。</p><p class="ql-block">2. 特色藏品:</p><p class="ql-block"> · 匈奴王金冠:战国时期匈奴贵族的黄金冠饰,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 元代钧窑香炉:反映元代陶瓷艺术的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 蒙古族服饰与鞍具:展现草原民族的审美与技艺。</p><p class="ql-block"> · 革命文物:如乌兰夫同志的手稿、抗日斗争遗物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参观完内蒙古博物院,继去年的东蒙之行,我们的西蒙之旅到此结束了。完结内蒙的旅行,是我们的心愿!为了犒劳一下自己,我们选择了额尔敦传统涮‌:首先,我们要致敬那口传承的铜锅, 一尊景泰蓝铜锅端坐中央,清水为汤,葱姜作伴,是蒙古族饮食智慧最极致的表达——“好肉才敢清水涮”。这并非单调,而是一种自信,是对食材本味的至高敬意。当锅底沸腾,氤氲的热气里蒸腾的是千百年来草原上“大口吃肉”的豪迈与纯粹。其次,主角是来自北疆的馈赠——羊肉。 额尔敦的羊,饮清泉、食牧草,成就了肉质无与伦比的鲜甜。手切鲜羊肉立盘不落,展现着十足的诚意与新鲜;而那肥瘦相间的羊尾油,则是点睛之笔,入水片刻,脂香四溢,是为汤底注入灵魂的第一缕精华。蘸上一筷子地道浓郁的草原野生韭菜花酱,咸香瞬间引爆肉汁的甘醇,仿佛在口中奏响了一曲粗犷而悠扬的牧歌。</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传统与精致完美交融。我们坐在舒适的环境里,感受着蒙古包式的热情服务。一边是精致的景泰蓝器皿,一边是手把肉的豪放吃法,这种独特的反差,让美食体验既保留了草原的魂魄,又增添了现代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青城呼和浩特的炊烟袅袅间,额尔敦传统涮仿佛一座流动的草原美食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餐饭,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朝圣。</span>额尔敦传统涮守住了草原风味的根,也握住了时代创新的脉。它不仅暖人脾胃,更是每一个到访呼和浩特的人,都不容错过的、有灵魂的草原味道。肉质细嫩鲜美,耐人咀嚼,耐人寻味,久久不能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