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区政府宣传赵希仲等灞桥党史领先人物革命事迹(21),驳斥网络对赵希仲的造谣诬陷。

正义之剑

<p class="ql-block">中共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 今日灞桥</p> <p class="ql-block"><b>缅怀灞桥土地上的革命先烈,讲述灞桥自己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英灵永不朽,白鹿长驻原——纪念革命伉俪徐国琏、张景文烈士特刊”由中共灞桥区委组织部隆重推出,再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感人至深,值得一读!</b></p><p class="ql-block"><b>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建设“品质灞桥·最美城区”而努力!</b></p> <p class="ql-block">徐国琏、张景文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甘肃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英名。其中的两位烈士,一位是南梁革命根据地红二十六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兼交通员徐国琏,另一位就是南梁人民时常念起的第一个从西安奔赴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张景文,他们是镌刻在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唯一一对革命英烈夫妇。这一对革命伉俪,就是咱白鹿原人。</p><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  徐国琏,1910年1月13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狄寨街。小时家贫,求学较迟。1927年由西安东关景龙小学毕业后即回家乡五坊村和迷村等初小教书。1930年,刚满20岁的徐国琏,在中共地下党同志影响下思想进步很快,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了长安、蓝田共青团特委书记。当时担任中共地下陕西省委交通和渭北五县联络工作的李志安同志,经常同他接触,给他转送党内文件和宣传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徐国琏热心于农村教育事业。1932年,他与当时的中共党员<u>赵希仲(狄寨夏寨村人,又名赵亚尼)</u>联络长安、蓝田两县和白鹿原上一些教师、名流于益轩、陈养虚、胡润民、屈益之等30人,倡发“募捐公启”,筹措经费,在迷村创办了“私立鹿原小学”。这所学校倡导新式教学方法,注重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中国革命的道路,传授进步思想,因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孕育了革命的幼苗。</b></p> <p class="ql-block">  1932年上半年,为了在白色恐怖下隐蔽应变,经党组织应允,徐国琏同张景文女士结为革命伴侣。</p> <p class="ql-block">张景文烈士陪嫁箱子</p><p class="ql-block"> “四·二六”事件之后,特务威胁说徐国琏藏有枪支要到家里搜查。回到家里后,便逼着徐国琏在农村的结发妻子王益人打开柜子。只见王益人一只手猛地揭开箱盖,一只手使劲地把手枪和箱子的边框紧紧握在一起,迅速将箱子提起,向地上一倒,抖出一堆破旧衣服,大声喊道:“你们看有枪没有?”特务们在旧衣堆上踢了几脚无所发现,只好罢休。</p><p class="ql-block"> 1933年,徐国琏到陕西省宪兵营做过文书,后又到西安高中当事务。这时张景文在陕西省助产学校工作。此时白色恐怖笼罩西安,组织让徐国琏、张景文等去太阳庙门二十四号宁爱琴家开了紧急会议,根据当时的局势,决定徐国琏和张景文去陕北红二十六军。徐国琏到红二十六军后,于1933年冬即派任红二十六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兼交通员。主要任务是取送情报、资料、密码和经费;购买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接送往返干部、家属、进步青年<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徐国琏在西安选择同乡狄寨的舅表兄周德昌、周德文兄弟在西安骡马市德泰昌毡房为地下工作的秘密点。<u>习仲勋、赵伯平,赵希仲、蔡子伟、吴景汉</u>等人经常到这里来秘密接头、开会及商讨给二十六军购买枪械弹药事宜,后由赵希仲(时赵希仲在杨虎城部做党的地下工作)按照方案实施购买、运送至约定地点,再由徐国琏运送至红二十六军</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在西安为红二十六军筹措购买武器的经费,常常先用毡房的钱支付,过后在彬县等地给毡房购买羊毛,再由周德文经理运回西安加工擀毡。据周德文老人回忆,当年徐国琏因工作需要,曾一次用过毡房四五百元之多。当时徐国琏等人都把陕甘交界处习仲勋所在的机关叫“政府”,地址叫“南梁”。徐国琏利用各种关系,买到了医药器材、日用品和枪支,秘密送到了红二十六军,支持红军。</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扮作商人以西安骡马市89号德泰昌毡房为掩护,化装行商,联系“买卖”。徐国琏为穿越敌人封锁线,便于在“国统区”通行,每次都要做巧妙地化妆,有时扮成商人,有时扮成学生、新闻记者。</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先后建立了东路、北路两条秘密交通线。北路交通线是连接西安与陕甘宁边区距离最近的一条交通线。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假扮行商,往返于陕北与西安之间,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马栏七孔桥是通往延安的红色通道</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还和中央设在西安的“西安情报处”(也叫“西安特科”)联系,同张汉民(共产党员)、阎揆要(共产党员)、西安特科的王超北等人在西安市竹笆市同聚军衣庄、骡马市擀毡作坊、彬县水帘洞和汪峰的干亲家韩嘉禄在东涝巷裕茂兴鞋铺,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站。这些联络站曾经多次掩护过刘志丹、谢子长、杨重远、贾拓夫、张德生等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和陕西省委的领导同志。</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每次从根据地到西安都住在骡马市街路北的毡铺店里,等待西安“特科”前来接头。</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徐国琏再次到西安购买枪支弹药。让赵景东去蓝田县“买牛”(买武器的暗号),不料走漏了风声,被敌人查获并暴露了毡房的地址。敌特急去毡房查探徐国琏,未见,又到狄寨村徐国琏家中搜寻,未抓到人,却搜出徐国琏一张相片。敌人将他的相片带回西安,复制后发送到城区、彬县等地到处张贴,下令通缉。</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徐国琏由西安返回陕甘边根据地,走到彬县小石崖,不巧被抓过他的一个特务碰到,不幸被捕。敌特认为徐国琏是共产党探子,要他交代干了些什么事,徐国琏以行商回答。虽经敌特一再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敌人软硬兼施,未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东西,便硬下毒手,假以“土匪”罪名贴出告示,将徐国琏杀害于彬县城隍庙附近,并在彬县城楼上悬首示众。</p> <p class="ql-block">  徐国琏临刑之际,高喊革命口号,视死如归,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5岁的青春生命。</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老人讲:“敌人已将他折磨地失去了人样子,甚至无法站立,临刑前由四个人拖着走。整个城隍庙周围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刑场边上压了好几挺机枪。徐国琏被拖到城隍庙临时刑场中间,他奋力挣脱押解人员的手臂,用尽力气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视死如归。”</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身首两地,身子被扔在彬县城郊数天,没有动物糟践。当地老百姓认为这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趁夜色偷偷地掩埋在彬县城隍庙后侧的田地里。</p><p class="ql-block"> 徐国琏遇难的噩耗传到狄寨,全家老小号啕痛哭。不几日,父亲强忍哀痛去彬县收殓了他的遗体,在坟头上插了一块砖作为记号,以便日后好寻找。然而,因目睹儿子惨状,伤心过度,回家不久即病倒,夏忙中去世,年仅50多岁。多年以后,徐国链的儿子徐文岳(现为西安市非遗文化“娃娃哨”传承人)来到彬县,取了两把坟土带回家乡,埋于祖坟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b></p> <p class="ql-block">张景文烈士</p><p class="ql-block"> 张景文,1911年8月18日生于陕西省蓝田县安村乡宋家嘴村一个开明地主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国民党极右分子戴季陶奉蒋介石旨意,到西安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4月25日,在西安民乐园举行的各校学生大会上,戴季陶要求学生响应国民政府政策,打击共产党在西安的活动。党组织发动青年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驱戴”斗争。张景文带头向演讲中的戴季陶投去砖块,一时同学们将石头、瓦片、砖头一起投向讲台,戴季陶在国民党军警的掩护下从后门逃走,愤怒的学生冲开军警,焚烧了戴季陶的汽车。这件事情在西安影响非常大。</p><p class="ql-block"> 1932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地下党组织派张景文回蓝田县东街小学、迷村小学任教,以教师的身份与徐国琏等同志宣传党的事业,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张景文、徐国琏、郗德仁等利用教书之便在学生中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培养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3年,中共陕西省委遭到破坏,张景文与丈夫徐国琏毅然离开了繁华古都西安,告别了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历经艰险,到达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南梁。张景文夫妇来到人才非常紧缺、文化极其落后的陕甘边区后,被刘志丹、习仲勋等人视为珍宝。投入到革命怀抱中的张景文夫妇,热情高涨,白天走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晚上刷写宣传标语,编写顺口溜、填写小曲,以充实宣传材料。徐国琏写得一手好字,引得战士常常来请教学习;张景文更是厉害,她双手并用,同时挥毫,往往两天的任务她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同志们赞誉她为“军中才女”“女中状元”。</p> <p class="ql-block">陕西学生抗日救国会寒假工作人员 右一:张景文</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小学</p><p class="ql-block"> 1934年,张景文到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任教。期间,时任红三团团长的王世泰在列宁小学养伤,受到张景文的精心照料。王世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特别感动的是张景文大姐,不怕脏、不怕累,给我洗伤、换药、做饭,体贴入微、关心备至。记得张大姐第一次为我换药时,因为我的伤口流血,腿和棉裤粘在一起,张大姐让我把裤子脱掉。我那时身上只穿棉裤,没穿衬裤,不好意思当着大姐的面脱裤子。大姐责备我太封建,问我是治伤要紧还是面子要紧?张大姐平时泼辣、精明能干,但在给我洗伤、上药时却是那样的仔细、认真。”</p><p class="ql-block"> 张景文是一位闲不住的人,她除了教干部群众唱歌曲学文化外,还常常去刘志丹夫人同桂荣主持的“红军缝补洗衣站”缝补洗涮。她毫不掩饰自己朴实开朗的性格,走到哪里,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群众和游击队员都喜欢和她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初,张景文跟随南梁政府来到洛河川,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长。为了很快地把广大妇女发动起来,积极实施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她夜以继日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5年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陕甘边区大搞肃反,张景文被诬陷为敌人派来的奸细,于11月在洛河川惨遭活埋,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 张景文同志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风华正茂。1950年2月21日,中共蓝田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追认张景文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共西北局统战部部长汪锋、中共西安市市委书记赵伯平专程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后,张景文的侄女张菊惠把她姑姑遗留的文件箱交给了汪锋,汪锋郑重地在张景文的遗物首页写下了“从蓝田张景文家拿来的,存查”的字样。并把文件箱交给了有关部门,嘱咐要好好珍藏。</p> <p class="ql-block">张景文烈士雕像</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甘肃华池县列宁小学有一幢教学楼,楼内有一座洁白无暇的雕塑,展示的就是两位学生紧紧地依偎着慈爱勇敢的张景文老师。教学楼是以列宁小学第一任校长张景文的名字命名——习仲勋曾在病榻上挥毫题写“景文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名著《白鹿原》小说中“白灵”之原型即为张景文。</b></p><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 1950年,长安县人民政府发给徐国琏家小麦九百斤以示抚恤。1951年,长安县人民政府正式追认徐国琏同志为革命烈士,并发给了“烈士证书”及“革命烈属”的光荣门牌。</p> <p class="ql-block">  2000年,甘肃华池县列宁小学“景文楼”建成,以此纪念张景文同志为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甘肃华池县列宁小学 景文楼</p><p class="ql-block">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庆阳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梁列宁小学看望在校师生,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9月7日,他又专门写信勉励学校师生“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57lv-aCoI2oqKxlEL4kT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