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清园,品古今韵

杨梅(拒聊、加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杨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5450558</p> <p class="ql-block">11月2日秋意正浓,风已染透暮秋的凉意,路边的梧桐叶叠着金红,被风卷着掠过车窗,带着几分对秋日盛景的期待,我们4位同事结伴同行,跟着武汉梦之旅户外俱乐部的伙伴们,乘坐旅游大巴车,一同前往黄陂明清园赴一场秋游之约。</p><p class="ql-block">踏入明清园,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晨起的薄雾似轻纱缭绕,风过林梢带起阵阵草木清香,也能嗅到泥土的湿润与花朵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一踏入便穿越了时光的阻隔。</p> <p class="ql-block">这片藏在木兰湖畔的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占地167亩,静卧在黄陂的秋光里。作为专注历史遗址的社科类博物馆,它不仅悉心守护着荆楚大地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悄悄留存着明代藩王历史的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灿烂文化瑰宝的专题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亲临黄陂区明清园,青瓦黛瓦错落有致,木梁石础静立其间,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漫步园内,目光先被明代藩王历史陈列牵引,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明代分封史课本。进入其间,明太祖朱元璋的巨大坐着的石像呈现在眼前,墙面上清晰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表、标注详实的明初二十四王分封形势略图,学生历史课本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分封制度脉络,明代分封虽承古制,却更添集权色彩,表格里罗列的诸王封号、封地,地图上标注的战略要地,正是明初巩固统治的鲜活佐证。</p> <p class="ql-block">展区内关于“辉煌煊赫藩王陵寝”的图文记载、“明代王府建制规模”的详细说明,再加上武昌楚王府的专属介绍板块,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把钥匙,将课本中关于古代规制的抽象描述,在这里可转化为可感的场景,这些王府讲究方正格局、功能分区明确,既藏着等级秩序,又透着美学,让人真切感受到 “一府之内,气象万千” 的藩王气派,也渐渐读懂了分封制背后“权柄与束缚” 的历史辩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刚参观完这片展区,恰巧遇见一群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朱元璋石像前,老师正忙着为他们拍照留念,小学生们准备转身离开时,我赶紧用手机抢拍到了这两张照片。想来他们正是结合小学课本里的历史知识来此实地研学,有的学生手中还拿着笔记本。两张捕捉精彩瞬间,定格了石像、孩童与历史场景的照片,便也成了书本与现实交融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转过几道回廊,阮和平老屋静静伫立。阮和平老屋原扯位于湖北通山县黄沙铺镇中通村4组,于2005年搬迁复建至此,原建筑于清代。木质的门窗刻着简约纹路,却勾勒老屋百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课本里对古建筑的文字描述,亲手摸到雕花窗棂上细腻的纹样,看到天井里天光洒落、想象着雨水汇流的“四水归堂”景致,才能真正懂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梁柱上褪色的彩绘、坚实的木构框架,还有屋内留存的老物件,让“耕读传家”不再是抽象的词语,仿佛能看到百年前屋主一家在此起居、读书的日常,此刻有了“庭院深深”的意境,要亲身站在其中才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鄂西吊脚楼独具风情,依山傍水的建筑形制、错落有致的层叠结构,听同游者介绍说“适应山地地形、兼具居住与防护功能”,唤醒了课本中对传统民居的描述。吊脚楼“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特点,既契合了鄂西多山地、近水源的地理环境,又融入了先民的生活哲学,多了山野村居的灵动。同事阿英对古建筑情有独钟,她提醒说古建筑 “榫卯衔接、不用一钉”,传统建筑工艺精湛,值得赞美。抚摸着坚实的木柱,仿佛能感受到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课本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在此有了最直观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最后走进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神工艺匠”展区堪称古建知识的宝库。那些标注着“半成品模型”的展品旁,配有房屋构建图;墙上的图文展板分板块介绍了“房屋外观”“屋顶与屋面”“台基与梁架”,下方还陈列着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等实物图片,每一件都附有文字注解,说明其名称、用途与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展区尽头,吉兽、宝顶的展品旁,清晰标注着它们“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这联系到美术课本中对中国古建 “榫卯结构” “斗拱飞檐” 的介绍,也联系到八年级下《核舟记》文言文里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巧夺天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榫一卯,加上详实的文字说明,都是工匠们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匠心结晶。回到家,反复查阅了相关资料,让我逐渐读懂了传统建筑 “实用与审美并重” 的深层内涵。</p> <p class="ql-block">此次明清园之游,既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知识的溯源与思想的升华。游见古建之形,学历史之理,悟得传承之道。那些课本中抽象的历史制度、文学意象、建筑知识,在明清园实物展示与现场文字注解中变得具体可感。这次游学,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只是课本文字,传统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它们就藏在这些留存的建筑、实物与注解中,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以游为媒、以学为基、以悟为要领,读懂这些真实的文化印记,传承这份珍贵遗产,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拍摄:杨梅及同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