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扬剧〈郑板桥〉》在东安湖大剧院重磅上演,海报上那位戴斗笠、执毛笔的清瘦身影,仿佛从水墨画中走出,静静立在喧嚣都市的一隅。我望着那张海报,心头一热——这不正是我少年时在课本里读到的那位“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吗?多年后,他竟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走进我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多谢珠珠哥赠我两张戏票,让我在成都,看了一场久违的家乡戏。那一刻,乡音未改,乡情更浓。我攥着戏票,像攥着一封来自故土的信,心里满是期待。</p> <p class="ql-block">我上初中时偶然读到一首古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时只觉诗句清冷入骨,字字敲心,仿佛有人在夜雨中低语。后来才知道,写下这诗句的人,原名郑燮,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诗书画三绝,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如今,他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以扬剧的形式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唱响,怎能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走进剧院,楼梯两侧铺满鲜花,宛如一条通往旧时光的花海。头顶悬挂着“扬剧《郑板桥》闪耀锦城”的横幅,灯光如星点洒落,映在花瓣上,也映在人们脸上。那一刻,我仿佛不是在看一场演出,而是参加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人雅集。</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海报上,他手持卷轴,立于水墨山水之间,整幅画面静中有动,仿佛下一秒,他就会提笔落墨,写下一句惊世之言,这哪里是宣传画?分明是一幅活着的文人肖像。</p> <p class="ql-block">右,饶五娘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公元1746年,郑板桥任潍县县令。他体察民情,重农桑,修水利。1748年大旱,赤地千里,他冒死开仓赈灾,救活万余百姓。可这一开仓,也为自己埋下罢官之祸。1753年,他终因“擅动官粮”被革职。但百姓送他出城时,万人空巷,夹道焚香。他骑着毛驴离去,身后是哭声一片。</p> <p class="ql-block">“开仓放粮!”——这一声呐喊,终于在舞台上炸响。那一刻,舞台上的郑板桥不再是戏中人,而是千百年来所有良知未泯的士大夫的化身。他不是不怕死,而是更怕心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