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秋色 迎冬来

董成刚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时节的渡口,秋已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山川大地悄然换了戎装。浅灰色的轮廓里,大青山挽着绵长的臂膀,裸露的胸怀间,石缝里的岩层被日光晒得通透;所有植被都循着岁序更迭,北风吹落满树枯叶,干黄的叶片铺满林间空地,枝芽裹紧厚衣,只待寒冬——时令的交接,就在转身的刹那间完成。</p> <p class="ql-block">  天空中,棉絮般的云朵簇拥着日光,像是要送秋色最后一程。云层里裹着冷暖交织的气息,似在酝酿一场雨夹雪的告别,要收走这季的温和惬意。幸好今日晴好,便想抓住秋的余温,赴一场山水之约:让山的苍劲融进胸怀,让水的情长涤尽尘埃。</p> <p class="ql-block">  行至大青山脚下,乌素图这片沃土便映入眼帘。山坡与低洼处的杏林连片成海,沉淀着幸福之乡的厚重。村口驻足,600年的老榆树静静矗立,木栅围着粗壮的树干, 枝繁叶茂,参天大树被经幡缠绕,斑驳树皮的褶皱里,刻满了几百年的时光印记,尽显岁月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  再往深处走,便是网红打卡地杏花谷。 此时,虽非春暖花开的旺季,散发着幽香的杏树依旧挺立。穿行其间,既能想象它昔日繁花满枝的模样,也能任由思绪驰骋,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林间的景致皆是神来之笔,杏林深处,杜牧《清明》的意境在此重现:诗人与牛背牧童的雕像掩映其间,牧童遥指的方向,正是这好山、好水、好地方。身入杏林,便成了画中人,满心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沉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乌素图,早已不是藏于深山的秘境。村民们因地制宜,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办起餐馆旅社,土特产与特色手工艺品热销,农业、文化与旅游在此完美融合,每当杏花灼灼其华,芬芳四溢的时候,游客络绎不绝,每个庭院都成了人们落脚休闲的驻地,在村落里在山谷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点燃了人间永不明灭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饮一口常年不断的泉水甘甜滋润,清水悠悠,吸引了远处的行客。傍晚时分,暗黄灯光照亮青石板路,土黄院墙与朱红院门相映,清风徐来,古意与诗意便在心头涌动。若遇雨后初歇,雾霭中山村时隐时现,竟有几分江南的温婉,让这片北疆土地更添灵韵 。</p> <p class="ql-block">  慕名而来的相遇,总在山水间触动心底情愫。即便秋已退尽温柔,也不愿错过这份牵挂。此时的园林恢复了最初原有的样子,平静安宁成了现在的主基调, 杏叶金黄铺满了杏园,只有那稻草人和卡通人物矗立在那里,似乎在等着下一季的轮回,即使风光不再,心有所属,把眼下的光影斑驳一一记录在案,何尝不是心路历程上的不期而遇。无论何时何地,若能不受干扰地与天地相融、与时光相拥,便是生活的小确幸——每一次出发都有意义,每一回相逢都是注定。纵有时序更迭,也挡不住前行的步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