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宋家庄村

玉冰

<p class="ql-block">宋家庄村坐落于平定县城以南四公里处,依偎在南川河的怀抱之中,古村格局呈独特的“Y”字形蜿蜒展开。据史料记载,村庄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历经岁月洗礼,积淀下深厚的历史底蕴。清代时,村民经商之风鼎盛,商号遍及全国,尤以印染、布匹贸易闻名,曾缔造出一方繁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今日因同学家中办事,得以踏入这座静谧古村。穿行于青石铺就的街巷,我来到明清街中段的三面阁——宋家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平面呈三角形,三面开门洞,结构精巧,在阳泉地区独此一例。阁内供奉关帝圣君,既是信仰之所,亦为村民春秋祈报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世代延续的民俗记忆与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村中现存诸多清代古建院落,多为外出经商致富的乡人归里后所建,用以光耀门楣、彰显家声。其中以王氏家族宅院最为集中,如垂恕堂、仁恕堂、换鹅堂、三槐堂等,皆气度不凡;此外亦有孙家院、张家院等杂姓宅第,映射出宋家庄多元共融的宗族格局与开放包容的村落文化。</p> <p class="ql-block">然而,漫步村中,但见多数院落已显颓败,墙垣倾圮,门楼虽存,堂号犹悬,却大门紧闭,无人问津。昔日曾有开发之迹,如今亦被荒草掩没,令人扼腕叹息。这些承载着晋商记忆与建筑智慧的遗存,亟待修缮与保护,以免湮没于时光尘埃。</p> <p class="ql-block">幸而三槐堂仍熠熠生辉,如今作为平定“三八席”饭店对外开放,成为古村中少有的活化典范。此宅原为王姓晋商府邸,因院中曾植三株参天古槐而得名,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作为三进式带跨院四合院,其融合北方民居与官式建筑之精髓,雕花门窗玲珑剔透,梁柱彩绘绚丽典雅,被誉为“北方明末清初民居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三槐堂虽历经沧桑,风华未减。步入庭院,雕梁画栋间依稀可见当年富贵气象,一砖一瓦皆诉说着晋商昔日的辉煌与家族荣光。它不仅是一座宅院,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在静默中低语着岁月长河中的兴衰沉浮。</p> <p class="ql-block">堂内设宴,名为“三八席”,是平定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宴饮习俗。此席原为岳父款待新女婿所设,寓意尊重与接纳,常见于新婚回门或正月初二归宁之时。一席之间,亲情交融,礼数周全,既体现晋东民俗之温厚,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今已成为平定不可或缺的饮食名片。</p> <p class="ql-block">堂中正屋中央高悬一个硕大的“禧”字,喜庆盎然,两侧悬挂由平定著名书法家郭九麟亲笔题写的对联,笔力遒劲,文采斐然。墙上还陈列着十二生肖名号,出自阳泉多位书法家之手,墨香四溢。屋内设两张圆桌,专为接待贵宾而备,尽显主人礼遇之诚与宅第之雅。</p> <p class="ql-block">“三八席”开席先呈八碟果品,分为四干四鲜:糖花生、桂圆、瓜子、葡萄干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苹果、橙子、香蕉、哈密瓜则象征“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式启宴以四荤四素八碟冷菜压桌,荤者为腱子肉、肘花、片肉、焖子,素者为瓜干、皮蛋、桃仁、石花菜。其中“腱子”领衔,取“大吉大利”之意;“石花菜”收尾,寓“好事连连”。继而八大碗与八小碗轮番上阵,主菜讲究“带子上朝”之制——一大碗配两小碗,小碗之后必随一点心,节奏有序,礼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平定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为晋冀交通要冲,素有“山西东大门”之称。自秦代设县,历史绵延两千余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冠山书院等文化遗迹遍布县域,使此地成为三晋文化重镇之一。而“三八席”正根植于这片文脉沃土,每一道菜肴皆蕴含礼俗智慧,既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让宋家庄的烟火人间,升腾出不朽的人文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