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平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272589</p><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网络(感谢)</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古风悠杨舒情自由</p><p class="ql-block">美篇模版:神舟飞船发射(自定义)</p> <p class="ql-block">导语:在当今这个“战火纷飞”“战乱动荡”的地球上,炮火连天、导弹横飞、隐形战机、各种无人机狂轰乱炸,中东及东欧、南美部分地区战云密布,战火所及之处地面上残垣断壁,尸横遍野,一片哀嚎……。</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国的14亿人民正在充分享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兴旺发达、国富力强、国泰民安、人民平安吉祥、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和幸福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让我们倍加珍惜祖国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幸福!更加关注国家未来的发展!</span>中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高端科技和技术一日千里,飞速发展。下面我们来看几则关于中国的最新高科技发展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第一条新闻:2025年10月31日(10月31日是钱学森逝世16周年纪念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p> <p class="ql-block">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3名航天员分别为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p> <p class="ql-block">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神舟二十一号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条新闻:2025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网消息:“近日,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突破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是神话,在距离地面大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一台现实版的“炼丹炉”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这台藏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炼丹炉”,其实就是位于天和核心舱里面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上天四年来,它一直忙着“炼丹”,只不过炼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是能扛住火箭发动机烈焰的钨合金、铌合金等“耐热高手”,以及一些新型材料”。</p> <p class="ql-block">“太空炼丹炉”隐藏哪两大关键技术:现在,这台“太空炼丹炉”又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3000多℃,都快接近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了。这堪比神话的硬核本领,隐藏着两大关键技术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让材料乖乖听话的“悬浮术”。在地面上,熔化的金属液体在重力影响下会变得十分调皮。它们要么会像糖浆一样粘在容器上,要么会被重力拽着“分家”,不同密度的金属会像油和水那样分层,根本无法形成质地均匀的合金。但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液态金属瞬间变乖,表面张力把它们捏成圆滚滚的“仙丹”,实验柜再通过静电场产生的力,就能将金属稳稳托住,悬在半空。这时候它完全脱离容器接触,既不沾杂质,也不被干扰,真正实现了“无容器”。</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加热金属的“三昧真火”,其实是实验柜的双波长激光系统。半导体激光“强攻”金属表面,二氧化碳激光负责“渗透”加热内部,再配合300瓦的大功率输出,哪怕是钨合金这种熔点极高的“顽固分子”,也架不住两种激光联手,被烧化成液球。</p> <p class="ql-block">“悬浮术”+“三昧真火”能捕捉到什么“硬核数据”“悬浮术”与“三昧真火”的精妙配合,就能帮助科学家看清极端耐热材料在超高温下的“真面目”:比如钨合金熔化后怎么流动、冷却时怎么结晶,这些地面实验永远捕捉不到的“硬核数据”,正在为我国新型耐热材料的设计铺路。</p> <p class="ql-block">实验设备与技术手段:该实验依托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被形象称为"太空炼丹炉")完成。实验采用双波长激光系统,通过半导体激光精准破开钨合金表面,再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深度熔化内部;同时借助微重力环境,使合金自然聚集成液态球体,有效规避了传统容器带来的杂质污染和重力分层问题,从而制备出地球上难以复制的高纯度、高性能合金。</p> <p class="ql-block">应用前景与意义: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的优异性能,还为材料科学研究积累了关键在轨实验数据。未来,相关技术可用于制造航天器"铠甲"以抵御大气层高温,或作为火箭发动机"心脏"保障极端高温下稳定运转,同时已在铌合金等关键材料制备中得到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p> <p class="ql-block">“悬浮术”与“三昧真火”的精妙配合,就能帮助科学家看清极端耐热材料在超高温下的“真面目”:比如钨合金熔化后怎么流动、冷却时怎么结晶,这些地面实验永远捕捉不到的“硬核数据”,正在为我国新型耐热材料的设计铺路。</p> <p class="ql-block">未来,它们可能变成宇宙飞船的“铠甲”,能抵御穿越大气层时的熊熊烈焰;也可能化作火箭发动机的“心脏”,在极端高温下保持稳定运转。太空炉里每炼就一颗 “金丹”,意味着人类驶向星辰大海的梦想更进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条新闻: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p><p class="ql-block">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BEST的总装工作正式启动,预计将在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p><p class="ql-block">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p><p class="ql-block">而我国自研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可能在一些新闻里看到过:中国人造太阳。</p> <p class="ql-block">那可控核聚变是什么呢?初中物理时,我们学过氢弹是基于核聚变的原理发明的。</p><p class="ql-block">核聚变是指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两个或多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氚,克服彼此间的静电斥力,聚合成一个质量较重的原子核(如氦),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可控核聚变,简单说就是在“人为控制”下的核聚变反应,做到持续、平稳地释放能量供我们使用。</p> <p class="ql-block">和氢弹爆炸有些不同,氢弹爆炸是一种不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如果要做到可控,就需要通过特殊装置约束反应过程,让能量不再是破坏性的爆发,而是可被收集的清洁能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人造太阳”。</p> <p class="ql-block">要让核聚变可控,需要克服“约束” 与 “稳定” 两大难题:1. 极端环境需求:反应需要极高温度(数亿摄氏度)和极高压力,才能让氘、氚原子核摆脱电子束缚,形成等离子体并发生碰撞聚变;</p><p class="ql-block">2. 约束与稳定:如此高温的等离子体无法用任何实体容器承载,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将其 “困住” 并维持稳定状态,同时控制能量释放的速度和规模,避免反应失控或瞬间熄灭。</p> <p class="ql-block">国际上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是“磁约束路线”:磁约束路线,核心原理是利用强大的超导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真空室”中,避免其接触容器壁,同时维持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让聚变反应持续进行。这样的环形真空室装置,叫托卡马克(Tokamak)。</p><p class="ql-block">“托卡马克”名字源于 “环形、真空室、磁、线圈” 的俄语组合,是目前最成熟的磁约束装置。它的结构像一个 “环形面包圈”,外部缠绕超导线圈,通电后产生螺旋形强磁场,牢牢 “抓住” 等离子体并加热至聚变温度。</p><p class="ql-block">托卡马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上面新闻中提到的“杜瓦底座”,就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基础支撑与真空密封核心部件。</p><p class="ql-block">我国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力气研发中国人造太阳”?因为它可以解决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终极能源问题”。</p><p class="ql-block">1. 解决能源不足问题。我国是个多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比如石油70%都靠进口。但是核聚变使用的燃料,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聚变的燃料是氘(D)和氚(T),其中氘大量存在于海水中(每升海水含约0.035克氘),氚则可通过中子轰击锂(地壳、盐湖中储量丰富)制备,理论上足以支撑人类使用上百亿年。</p> <p class="ql-block">2. 让电费变的更便宜。我国因为火电、水电、风电多维度发展,结合国家调控电价,已经做到平均5毛钱一度电。而“人造太阳”的原料几乎不要钱,而且反应效率极高 —— 1克氘氚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8000千克汽油!要是未来“人造太阳”能发电,电价可能降到几分钱一度。</p> <p class="ql-block">3.“科技高地”的争夺。“人造太阳”是全球最顶尖的科技赛道,谁先搞出来,谁就能掌握未来能源的话语权。我国现在已经能让它在 1 亿摄氏度下稳定运行 1000 多秒,走在世界前列。把技术搞透,还能带动超导、高端材料这些 “卡脖子” 领域突破,让我国在科技竞争中更有底气。</p> <p class="ql-block">预期:距离 “用上中国人造太阳的电” 还有多久?短期(2030年前):BEST项目置实现 “聚变发电演示”,点亮第一盏由核聚变驱动的灯;中期(2035年):CFETR 工程实验堆建成,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验证商业化发电的核心技术;长期(2050年左右):商业示范堆建成,实现聚变能源规模化、稳定化供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以上三则新闻,我们是不是可以初步得到这样的总结:中国太空科技和高科技技术正稳定地按国家规划高速发展之中,中国航空航天高科技和材料科学技术、高温核聚变技术已取得关键性的重大突破,并且这个技术突破将应用于已经在实验建设的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 E S T项目——即中国“人造太阳”工程试验项目,到 2030年,中国有望通过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中国“人造太阳”离我们不远了,末来可期!中华民族将再次登上人类文明和科技的顶峰!并将继续长期引领未来人类世界的文明发展!我们的征程是宇宙星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备注说明:本美篇文章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其他公开报道的国家权威媒体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综合编辑而成。不涉及广告及赢利问题,如果有可能涉及侵权的问题,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