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手机相册翻到昨天的记录,自创的封面写着“昨日记事”,2025年10月29日,刻进了我的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国琴妹妹穿着蓝色羽绒服站在璞隐酒店门前,身后的横幅上写着“欢迎46军后代群冀东寻访寻根团”——这里正是我们一百六十名寻访寻根团成员下榻的酒店。我举起手机,把这份庄重又温暖的时刻,悄悄存进了相册。</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我们从璞隐酒店出发,乘上那辆写着“冀唐旅游”的大巴,车轮滚滚驶向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车窗外的城市渐渐苏醒,街道干净,绿树成行,谁又能想到,这片土地曾承受过那样沉重的伤痛?可正是这份重生的平静,才最让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国琴妹妹在车前笑着留影,帽子压着发丝,红证件挂在脖子上,车头明亮,车身贴着醒目的“2”号,像在宣告:我们的行程从这里起程。</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色有些灰蒙,云层低垂,像是盖了层薄纱。我隔着车窗的玻璃拍街景,光影朦胧,反倒添了几分沉静的质感。这种天气不适合热烈的色彩,却很配这座城市的气质:不张扬,却有分量;不喧闹,却有回响。</p> <p class="ql-block">街角突然跳出一个五彩斑斓的装饰牌,“河北周末到”几个大字跳跃在眼前,背景是高楼与绿树交织的都市剪影。它像一句轻快的邀请,把严肃的行程稍稍拉回了生活本身。是啊,来唐山,不只是寻访寻根,也是一次旅行,是看山看水看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标语被大大地印在风景照中央,像是官方盖章的旅行推荐。可当我真正走在唐山街头,才明白它不只是口号。这里的美,藏在重建的楼宇间,藏在公园的落叶里,也藏在每一个平静生活的面孔上。</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映入眼帘,蓝色帐篷下的标牌写着“唐山抗震纪念馆欢迎您”,语气亲切得让人心里一暖。入口两侧绿树成荫,保安亭旁立着指示牌,石砖地面干净平整。虽然电子屏上写着“施工中,暂停开放”,但那份欢迎之意,早已透过空气传递过来。</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信息牌静静立着,蓝底白字介绍着纪念馆的历史。旁边护栏上挂着黄色警示线,灌木丛修剪得整整齐齐。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历史被妥善安放,也在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听甘导游介绍"咱们现在看到的唐山百货大楼,可是藏着“人民大会堂同款气质”的哦~</p><p class="ql-block">大家看这楼体——浅棕石材的立面,是不是和人民大会堂的沉稳色调很像?再看这一排整整齐齐的窗户,走的就是大会堂那种“对称规整”的路子,往这儿一站,是不是自带大气场?</p><p class="ql-block">再瞅楼中间这浮雕,可不是随便画画的!这细节的精致感,就像大会堂里的浮雕壁画一样,藏着老唐山的时代分量。连门口这路灯,都是复古庄重的样式,配着宽宽的街道,一眼望去,既能感受到老牌商场的热闹,又能摸着咱们唐山地标建筑的那种“稳重大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站在大楼对面,虽然离得有点距离,这楼的“气势”直接就撞进眼里了!浅棕的楼体在灰蒙蒙的天色里特别稳当,整排的窗户顺着楼身铺展开,加上顶上红底白字的招牌,哪怕隔着条马路,那种仿照人民大会堂的对称庄重感都特别鲜明,随手一拍就是满满“雄伟”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楼身中段那片浮雕,离远都能看出纹路的层次感,这可是仿照大会堂浮雕风格做的,越看越有细节;再瞅门口那尊石狮子,哪怕隔着路,都能觉出它稳稳当当的气场;您再抬头看楼顶上的字,红底衬着楼体,老远就透着老牌商场的辨识度!</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唐山地标的底气,哪怕隔得远,骨子里的稳重大气都藏不住~</p> <p class="ql-block">唐山公交2路线路全长11.5km,共设19座车站,起于唐山站西广场公交枢纽站,穿越唐山市东西最繁忙的主干道—新华道,途经建国路、广场、唐山抗震纪念碑、百货大楼、新华贸(新街),振华诚成购物中心等标志性景点,止于启新立交桥车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的地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辆大巴整齐停在广场旁的便道上,看上去也一是一道靓丽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的石阶宽阔而肃穆,花圈静静摆放在基座上,雕塑在塔楼底部静静守望。两座塔楼夹着那块刻字石碑,像在守护一段不能遗忘的时光。天空阴沉,却压不住这里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魁梧挺拔的身影映着丰碑,三位46军后代(左起:玄学范、李雅彬、齐斌)伫立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目光穿越岁月。父辈曾在冀东大地挥洒热血、守护山河,如今寻根而来,在碑下定格故土重逢,让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在凝望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半世别,冀东逢</p><p class="ql-block">儿时同住军营大院,在一趟房里藏着数不尽的嬉闹:摸爬滚打共晨昏,背着书包并肩上同一所小学校。</p><p class="ql-block">父辈皆是46军军人,一身戎装扛家国,他们便循着军号声,随父辈足迹散落东西南北。一张转业通知,猝不及防断了朝夕相伴,那年的红领巾还飘在记忆里,人已各赴天涯。</p><p class="ql-block">从懵懂孩童到鬓染霜华,分别半世纪,如今双寻之旅踏归程,唐山抗震纪念碑前,两张熟悉的脸庞重逢,满脸笑容。原来,军娃的情谊早刻进骨血,纵隔千山万水、岁月沧桑,只要根在冀东、情系当年,终能在故地再续前缘。</p> <p class="ql-block">半世纪的军营缘:从43号学号到冀东重逢</p><p class="ql-block">那年军营大院的风,总裹着军号声穿过操场,我们踩着同一片水泥地跑过小学时光——他清晰记得自己是43号,却和我一样,想不起我曾与他同坐一室的学号,唯有沙秀琴老师的名字,一提及就鲜活了整个课堂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后来没等小学毕业,我们便跟着父辈肩头的星徽与肩章,踏上了南北迁徙的路。五十多年的光阴从青涩少年漫到两鬓染霜,那些散落在不同经度纬度的日子,谁也没敢奢望,当年大院里追着跑的发小,能在冀东的晨光里再握上一次手。</p><p class="ql-block">重逢时掌心相触的温度,瞬间漫过半生岁月,竟还带着小时候一起爬树掏鸟窝的热乎劲儿。无需多言,一句“还记得家对面的猪圈和马房吗”,就把记忆拽回了从前——我们曾溜去猪圈刨粪,也偷偷在马房棚里分食喂马的豆饼,那些沾着军营烟火气的小事,早被刻进了骨血里。原来有些情缘,哪怕隔着半世纪的山海,只要一沾着军营的旧时光,就能立刻回到那个清纯的儿童时代。</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馆”几个大字沉稳地挂在建筑正中,玻璃幕墙映着灰蒙蒙的天。电子屏红字提醒:内部施工,暂不开放。我隔着广场远远拍了一张,心里有点遗憾,但更多是理解——有些地方,需要时间去修缮,就像有些记忆,也需要时间去沉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不喊口号,却处处有回响。它把伤痛藏进石头,把希望种进土壤,然后,用一树花开、一条整洁的街道、一个微笑的路人,告诉你:我挺过来了。而我,只是轻轻按下快门,把这份平静而坚韧的力量,带回了生活里。存储在我的手机相册里。</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参观"唐山地震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