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渭南临渭区人,在渭南城区居住了二十余载。平日里,也多次去过渭南老城,说来惭愧,我竟全然不知渭南文庙与渭南城隍庙究竟藏于何处。</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清晨,送外孙女上学归来,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约上摄友一同前去探寻。</p><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中,我们从渭南北小桥出发,缓缓往东前行。过了小桥新桥十字,仿佛踏入了时光的回廊,老城韵味扑面而来。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如同岁月的守望者,见证着这里的变迁。沿途,渭南县老城楼似一位沧桑老者,默默诉说往昔故事;渭南军分区透着庄严肃穆;瑞泉初级中学传来朗朗书声,为老城增添了几分生机。道路上车流不息,人行道上行人脚步匆匆,超市门前人们有序排队购物,时晨包子铺里,包子香气飘散,引得顾客接踵而至。这熙熙攘攘的景象,宛如一幅鲜活的人间烟火图,温暖又治愈。</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悠然前行,一边仔细搜寻文庙和城隍庙的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两处古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渭南文庙,这里也是临渭区博物馆、临渭区文物管理所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渭南文庙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毁于地震,后于万历年间及崇祯三年重建,清康熙初年与乾隆四十二年又进行了修缮。它原规模宏大,如今仅存大成殿,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历经岁月洗礼和朝代更迭,文庙饱经沧桑却依旧屹立。它承载着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尊孔祭孔、传播儒学的重要场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艺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摇篮,更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门卫处认真签名登记后,开始参观文庙。先在文庙外驻足,静静欣赏其整体风貌,古朴的建筑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独特魅力。接着,我们漫步至文庙后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历史宝库。拴马柱静静伫立,似乎还能听见昔日骏马的嘶鸣声;石碑上的文字虽已斑驳,但仍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石棺和麒麟等文物,承载着古人的信仰与寄托。我们赶忙掏出手机,定格这些珍贵瞬间,让时光凝固。</p><p class="ql-block"> 告别渭南文庙,我们转身步入渭南城隍庙。渭南城隍庙历史极为悠久,自隋代迁城至此便已存在。明关中大地震后,嘉靖年间,来自太原的良吏李希雒捐筹赀物,于现址对其进行修复。万历年间东明的崔侯、崇祯年间姚墟的张希夏在任职渭南知事时,均对城隍庙加以修葺,彼时庙貌庄严、香火鼎盛。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十多位道人在此修行,然而在大跃进及文革期间,道教活动被迫中断。2002年,原道长阎诚仁师徒与信众共同努力,使城隍庙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部分庙产得以归还,还组建了管理委员会。2007年,管委会倡议修缮,广大信众积极响应,在原址废墟上复建了大殿。多年来,庙管会为维护城隍庙的合法权益不懈努力,如今,城隍庙已被列入城市改造规划。</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城隍庙被视作城市保护神的栖息之所,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祈愿。其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渭南地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寄托之地。每逢重大节日,盛大的祭祀活动便会在此举行,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院墙左侧,张贴着《渭南城隍庙简介》和《道教简述》,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往。大门之上,“渭南城隍庙”几个大字刚劲有力,彰显着它的威严。大门两侧的对联“天地君亲师恩泽法界,仁义礼智信道贯古今”,对仗工整、寓意深远,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哲理。</p><p class="ql-block"> 走进院内,正后方便是城隍庙的主体建筑。庙前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宛如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院子左侧的一排房子,挂着渭南城隍庙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显得庄重肃穆;右侧的房子里,整齐地摆放着香表等物品,几位道人正忙碌地整理着,似在为某场法事做准备。房子外边的墙上,贴着入庙须知,提醒着每一位来访者心怀敬畏。我们在院内和大门口尽情参观拍照,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古老庙宇的每一处精彩。</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时许,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这趟老城之行,我们不仅找到了渭南文庙和渭南城隍庙的具体位置,更深入了解了这两处古迹。它们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渭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着历史记忆,闪耀着文化光芒,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用爱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