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丰碑-走进辽沈战役

佛手小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沈丰碑,红色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15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不远万里来到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追寻先辈战争之路,了解革命历史,致敬和缅怀英雄先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习近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8月16日于辽沈战役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争取和平民主,进行自卫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转向解放战争的过渡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了关系中国命运与前途的斗争。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抽调11万大军、2万干部,先机挺进东北,开创东北根据地。国民党军在美国援助下,向东北发动进攻。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实行自卫反击,先后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鞍海战役等战役战斗,有力地配合了谈判斗争,促使国共达成东北休战15天进行谈判的协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这种根据地的时间,需要三四年。但是在一九四六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加东北局扩大会议的主要成员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7月至1947年4月,是东北民主联军粉碎国民党军进攻,扭转东北战局的战略防御阶段,也是东北根据地基本建成时期。全面内战爆发后,东北休战延长4个多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于7月7日通过了《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抓紧有利时机,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剿匪斗争和政权建设,加强部队整训。10月,国民党军发动新的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先后进行了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粉碎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计划,为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满密切配合,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步是“北守南攻”。第二步是把已占领地区巩固后,再集中主力向北满进攻,以达到占领整个东北的目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战绩统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发动夏秋冬三季攻势,为解放东北奠定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5月至1948年8月,是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由战略反攻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也是东北根据地巩固扩大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在10个月内连续发动夏、秋、冬三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30余万人,解放东北地区97%以上土地和86%以上人口,迫使国民党军三易东北主帅,55万兵力退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03万人,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大练兵,军政素质极大提高。东北解放区经济和军力占全国第一位,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解放东北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夏季攻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步,以北满主力和东、西、南满部队同时实施突击,歼灭当前防御薄弱分散孤立之国民党军,收复小城市和广大乡村;第二步,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相机夺取中等城市,并求得歼灭国民党军部分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军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蒋介石亲来沈阳视察,仍不同意调第五十三军到东北战场,决定暂时采取“重点防御,收缩兵力,维持现状”的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秋季攻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作战方针和部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先在南线开始攻击,以达歼灭兵力薄弱地区之敌,并迫使北线敌主力向南分散,以达成我北线部队进击敌人有利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诚的作战部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战略仍以确保战略及工矿要点,维护交通安全,实行攻势防御,俟我军整补完备,及主力军到达,相机转为攻势,先打通吉沈路,以利今后作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诚《中马沈字作战命令第一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冬季攻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冬季攻势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冬季我们必须利用河流失去障碍作用、有利于大兵团运动的宝贵时间,实行更大的兵力作战,我军将集中主力七、八个纵队统一行动。……进行大的运动战和攻城战,将能把东北作战提到空前未有的规模。预计能获得伟大战果,而造成东北全局更进一步的改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民主联军冬季攻势作战的指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军的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卫的计划先巩固长春、沈阳、锦州三大战略要点,待部队整训完毕,再主动攻击敌人,打通沈锦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于9月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把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确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9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你们应当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们作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主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阶段,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1948年8月组成)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攻克义县,孤立锦州。10月5日,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迁至锦州附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亲临前线指挥作战。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开始扫清锦州外围据点,并在塔山和彰武、新立屯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英勇顽强的阻击作战。14日10时,集中25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向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军10万守军,解放锦州。17日,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19日,新7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至此,辽沈战役取得关键性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功臣号坦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野战军参加塔山阻击战部队主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4纵队第12师师长江燮元用过的手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用过的驳壳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军进攻塔山,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以坚守和反冲击的战法打退国民党军数十次冲击,阵地屹然未动。(图为阵地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图 )第4纵队第12师第36团英勇顽强地完成了阻援任务,被纵队党委授予“白台山英雄团”光荣称号。这是白台山英雄团首长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经过六昼夜赓战,歼国民党军6000余人,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图为第4纵队首长和毛泽东奖章获得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一)第四纵队第12师第34团指战员,一天打退国民党军10余次进攻,歼国民党军1000余人,荣获“塔山英雄团”的光荣称号。图为宣传员将“塔山英雄团”奖旗送上阵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二)东北野战军参加彰武、新立屯阻击战部队主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攻克锦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锦州市工委蒋军官兵反正回家招待所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瓦解蒋军和搜集敌军情报,中共锦州市工委1948年3月,在锦西县六区政府和工委中路组所在地沙锅屯成立蒋军官兵反正回家招待所(以前称“蒋军工作战”),由段文举任所长,招待所的主要任务是接待从敌占区锦州投诚来的蒋军官兵和俘虏,对他们进行教育、审查,免费提供食宿,开《通行证》让他们回家。1947年7月到1948年8月(9月辽沈战役开始)就接待蒋军官兵748人。并通过蒋军官兵搜集敌军的军事情报。这是工委掌握情报的主要来源,大量投诚的蒋军官兵,向我们提供了许多驻锦敌军的内部情况,为辽沈战役我军攻锦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经工委机关把它同工委地工、地下党搜集的情报汇总在一起,于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之前,由工委书记林肖硖、工委组织部长高诚亲自找到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锦州城北帽儿山),向总部首长汇报并交上了《锦州城防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和平解放长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部队主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围城部队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图为东北野战军运用喊话瓦解国民党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阶段举行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给东北国民党军以致命打击。10月18日,蒋介石第三次飞到沈阳,令“西进兵团”在“东进兵团”策应下,“规复锦州”,实行总撤退。东北野战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以主力迅速回师辽西,求歼“西进兵团”于锦沈之间。23日,东北野战军展开黑山、大虎山阻击战。25日,“西进兵团”改向营口和沈阳撤退,均遭阻截。26日,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新民120平方公里地域展开大规模围歼战,至28日晨,全歼“西进兵团”10万余人,取得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10纵队、第1纵队第3师及内蒙骑兵师向黑山、大虎山疾进,从正面阻击廖耀湘兵团。图为战士们在进军途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内蒙骑兵部队使用的骑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内蒙骑兵1连连长巴达玛扎布的指挥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西围歼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委员会电贺辽西大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辽西围歼战于10月28日结束,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10万余人。图为国民党军俘虏走下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阶段.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辽西会战后,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乘飞机离开沈阳,将残余部队交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指挥。东北野战军为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日夜兼程,乘胜向沈阳、营口进军。至10月31日,相继解放铁岭、新民、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迅速逼进沈阳、营口。11月2日,解放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歼灭国民党军13.4万人。同日,解放营口,歼灭国民党军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海运南撤,东北全境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为国民党军在沈阳集体向人民解放军投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一)占领沈阳伪警察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二)1948年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营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沈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巩固的战略后方,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兵团,使中国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使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反响,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奉命入关,为夺取平津战役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万东北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和解放全中国的战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组成先遣兵团入关作战。图为第11纵队首长在进关途中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支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东北广大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伟大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交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呈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图景,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加强组织领导.支援解放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东北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十分重视对支前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支前工作指示,条例和具体实施办法。东北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建立了组织严密的保障系统,积极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参军参战,全力支援前线,辽沈战役前,地处战区的辽北、吉林、辽宁、热河等省均成立了支前委员会,负责支前动员和组织指挥。为辽沈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发展生产.保障供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恢复和发展生产,保证军需民用,支援解放战争,是东北解放区首要的中心工作。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下,东北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翻身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参加生产竞赛和劳动互助运动,以丰足的粮食支援前线。广大工人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使煤、电、机械、纺织、军工等工业生产稳步发展。东北解放战争中,解放区农民交纳粮食450万吨,工业生产煤炭1667万吨,恢复建立发电厂64个,建立军工生产基地9个,兵工厂74个,东北解放区工农业的巨大发展,为赢得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桥铺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立和发展军工生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保家保田.参军参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广大人民为了支援解放战争,不仅提供了雄厚的物力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人民江山人民保”的呼声里,解放区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热潮。翻身农民,青年工人和学生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许多动人场面。解放区民兵组成子弟兵团,配合主力作战,肃清土匪,保卫生产,维护社会治安,成为强大的后备力量。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各族人民的优秀子弟有160万人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军,为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转运看护伤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烈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东北军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雄伟业绩。历经战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烈风采永垂青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工作和职务不同,年龄和性别各异,却为追求一个共同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抒写了壮丽的人生。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牺牲1.4万余人,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5万余人,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指挥员,有浴血杀敌的普通战士,有英勇就义的工作队员,有深入前线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他们舍生忘死、慷慨赴难的英雄壮举却跨越时空,永远昭示一种崇高的人格精神。他们创造的英雄业绩,将永存历史的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1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辖第1、第2、第3师。由山东军区第1、第2、及东北挺进纵队组成。1946年8月组建于吉林省敦化县,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9月,第一纵队前身各部相继进入东北,先后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首克四平、金山堡围歼、保卫四平、新战拉法反击等战役战斗。纵队成立后,参加了西满行动、三下江南和夏、秋、冬三季攻势。特别是张麻子沟伏击,公怀路追击,四平攻坚,攻占新立屯,解放四平等战斗,聚歼强敌,战功卓著,被誉为“钢铁的部队”。其中张麻子沟伏击战中“围城打援”战法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辽沈战役中,担任锦州攻坚和塔山阻援总预备队,并参加了黑山阻击,辽西会战,解放沈阳等战斗,为解放东北全境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1纵队共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有6千名同志捐躯,2万名同志负伤,3万余名同志立功,涌现出“四平战斗突击营”、“会同模范连”等26个英模单位和曹纬、王西兰、赵洪江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2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师。由新四军第8、第10旅、独立旅组成。1946年5月成立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1月,第2纵队前身新四军第3师由苏北挺进东北,抵达辽西地区,节节抗击国民党军。翌年初战秀水河子获胜,首次重创北进国民党军。抵进四平地区后,协同四平守军浴血奋战,保卫四平,并连克长春、齐齐哈尔等城,开壁了西满根据地。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和夏、秋、冬三季攻势。占怀德,取昌图,克彰武,会战闻家台,创造了在运动中歼国民党军一个整军的范例。辽沈战役中,第5师配属第3纵队首克义县,续攻锦州,突破城北国民党军的防御。会同第3纵队聚歼国民党军第6兵团司令部。会战辽西,直捣沈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2纵队伤亡2.6万余人,共歼国民党军15万余人,涌现出“锦州战役突破连”等英模集体40个及梁士英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3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师。由山东军区第3师、鲁中警3旅、冀东12团和东北民主联军第21旅、第23旅编成。1946年1月成立于辽宁省辽阳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第3纵队前身冀热辽军区一部率先挺进东北,配合苏军解放山海关,东进沈阳。纵队组建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粉碎国民党军4次进攻,稳定了南满局势。夏、秋、冬季攻势中,攻克辽源、山城镇,奔袭威远堡,全歼国民党军116师,血战文家台,聚歼新5军,会攻战略要地四平,并率先开展新式整军运动,诉苦教育经验经毛泽东修改批转全军。辽沈战役,首克义县,继攻锦州,突破城北号称“第二凡尔登”的配水池,直捣国民党军第6兵团司令部。旋即挥戈东进,会战辽西,一举摧毁国民党西进兵团前指。在锦州城下,战士严守纪律,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3纵队伤亡指战员2.7万多人,共歼国民党军13万余人,涌现出“铁拳头”、“锦州尖刀连”等英模单位16个和“独胆英雄”陈树棠等战斗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4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2师。由山东军区第5师(欠13团)、第6师和部分独立团组成。1946年1月成立于辽宁省海城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9月、10月间,第4纵队前身各部渡海进入辽南地区。翌年,首占营口,三保本溪,攻克鞍山,迫使海城国民党军184师起义。新开岭战役,首创东北战场歼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四保临江作战,坚持敌后斗争。1947年夏、秋、冬三季攻势,破安东,克本溪,逼开源。配合友邻,攻克辽阳,收复鞍山。辽沈战役中,死守塔山,浴血奋战6昼夜,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陆、海、空军的联合进攻,确保我军攻克锦州,创阻击战之范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4纵队牺牲指战员7200余人,负伤2.62万人,共歼灭国民党军7万余人,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等英模单位13个和杜光华、刘殿哲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5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辖第13、第14、第15师。由辽东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组成。1948年3月成立于辽宁省辽阳地区,始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0月,第5纵队前身各部相继进军东北,先后参加安东、通化围剿日伪残部战斗,鞍海战役,四保临江,夏、秋、冬季攻势等,首战三股流,驰骋安奉线,挥戈大栗子,捣毁满洲里。在辽南、辽宁、安东等地坚持敌后斗争中,打攻坚拨据点,破铁路炸桥梁,勇夺熊岳城,围攻袁家屯,三克大石桥,奇袭双塔镇,夜伏大路沿,转战南扎木,突破二伙洛,强攻歪头山,回击苇子峪,激战喜雀岭,袭抚顺、夺本溪、取桥头,围辽阳、攻鞍山、占营口,先后5次受中共中央军委和东总通令嘉奖。纵队组建后,会战辽沈,首先在彰武地区阻击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继而奔袭百里,回师黑山,进至二道境子、半拉门一线,切断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的退沈之路,配合友邻部队全歼了该兵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5纵队伤亡师级以下指战员1.34万余人,共歼灭国民党军5.7万余人,涌现出“普兰店英雄连”、“蟠龙山英雄连”等英模单位和金峰、石坚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6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师。由新四军3师7旅、山东军区7师、渤海军区3个团和冀东19旅组成。1946年9月成立于黑龙江省双城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9月至10月,第6纵队前身各部进军东北,参加山海关保卫战。翌年,首战秀水河子,继克长春、齐齐哈尔等市,并参加了四平保卫战。纵队组成后,参加三下江南作战,攻克焦家岭、城子街等地。夏、秋、冬三季攻势中,参加攻打四平,奔袭吉林以西地区,攻占伊通、口前、团山子等地。继而挥师南下,攻克万金台、辽阳、鞍山。后又攻取长春大房身机场。辽沈战役中,17师参加锦州攻坚战,突进市区,直捣国民党军第6兵团部,随后强行军250里,急进黑山厉家窝棚一带,切断国民党军西进兵团10万人东逃沈阳的退路,并配合主力全歼该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6纵队伤亡指战员25682人,共歼国民党军10万人,涌现出“英雄连”、“钢铁连”英模单位和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杨耀奭、张天涛、杜宝珠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7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21师。由冀中32团、冀东15团及冀缓教导队组成的东北民主联军保1旅,辽吉军区部队组成的东北民主联军保2旅和新四军3师特务1团、特务2团及嫩江军区独立团组成的西满独立3师合编而成。1947年5月成立于通辽地区,始称西满野战军,1947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第7纵队前身各部进入东北,转战在通辽、开鲁、郑家屯一带,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纵队成立后,参加夏、秋、冬季攻势,积极寻机歼敌。参加新北战役,攻占彰武,解放四平。辽沈战役中,袭占高桥、杏山,攻占罕王殿山、笔架山等高地,横扫城南外围据点。总攻锦州时,与9纵并肩突破锦州南部城防,攻占老城,聚歼国民党守军。辽西会战时,歼灭国民党新6军22师大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7纵队牺牲师级以下指战员9千余人,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涌现出“四平模范连”等英模单位和李广正等战斗英雄,以及马仁兴、黄丽华、陈金保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8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辖第22、第23、第24师,由冀察热辽前方指挥所、独立第13、第16、第18旅组成。1947年8月成立于赤峰莫河地区。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第8纵队前身进军东北。翌年,攻克悖罗树、吉山等城。1947年参加夏、秋、冬三季攻势,攻克围场、北票、朝阳、凌源,收复丰宁、赤峰、宁城,取得梨树沟门、杨杖子、九关台门地区四战四捷。辽沈战役中,奔袭锦北葛文碑、薜家屯、切断锦义线,攻占大、小紫荆山、北大营、西大梁,突袭锦东城防,攻取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第6兵团司令部。旋即挥师赵家窝棚,粉碎国民党军南逃计划,鏖战六间房、康屯、歼灭国民党军22师大部,继而解放海城,直取营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8纵队共歼国民党军5.8万余人,涌现出“刺刀见红”等英模单位12个和张俊岚、蒋林布等著名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9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师。由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组成,1947年8月成立于冀东遵化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第9纵队前身部队在冀东配合东北军队作战。1947年8月挺进辽西。秋季攻势中,在杨杖子、旧门地区截击国民党军,大获全胜。辽沈战役中,奔袭锦州城北,攻占帽儿山等地,旋抵城南,突入市区,会同攻城部队聚国民党军第6兵团司令部,活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兵团司令。尔后,东渡辽河,急驰营口,摧毁国民党军舰艇,追歼逃跑的国民党军大部,解放营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9纵队牺牲师级以下指战员1.5万余人,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涌现出“攻如猛虎“、“四树红旗”、“死打硬拼白老虎连”等英模单位16个和师政委艾平、团长葛同勋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10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师。由359旅第2支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东满军区独立第1师组成。1947年9月成立于吉林省敦化地区,始称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0月,第10纵队前身各部进军东北,驰骋于松花江、合江林海雪原和中长路长哈、四平、德惠地区,清剿土匪,消灭顽敌,保卫北满根据地。继而投入攻打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战斗。在夏、秋、冬季攻势中,奔袭德惠,围攻江密峰,血战黄花山,攻克井原城。辽沈战役中,坚守黑山,抗击5倍于我之国民党西进,为攻克锦州,聚歼辽西国民党军创造了条件。在辽西围阡战中,最先发起突击,直指黑山、大虎山以东国民党军,多有斩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10纵队伤亡1.61万余人,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涌现出“战斗模范连”、“开原先锋连”、“杨木桥子连”等英模单位16个和李永发、崔成杰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11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组成。1948年3月成立于辽宁省朝阳地区,始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0月,第11纵队前身各部进入平泉等地,坚持游击战争。1947年4月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占赤峰、围场、宁城、建平、凌源、叶柏寿、朝阳、北票等城镇。秋季攻势中,首战梨树沟门,再战杨杖子,继克北票,勇夺山神庙、后所屯、吕合堡,破袭铁路250公里,两次受到东总通令嘉奖。冬季攻势中,相继破袭北宁、锦承、平绥路,挥师北镇,再克北票。纵队组建后,伏击二沟,激战象鼻子山,攻克隆化,转战滦东。辽沈战役中,出击北宁线,连克石门、昌黎、北戴河等地后,挥师出关,在锦西一线坚守阵地21天,与4纵队共同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保证了攻克锦州和辽西围歼战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11纵队伤亡师级以下指战员1.4万余人,共歼灭国民党军4.9万余人,涌现出“特功连”、“战斗模范连”等英模单位和董存瑞、李荣顺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12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辖第34、第35、第36师。由松江军区、齐齐哈尔卫戍区机关和北满独立第2、第4师,西满军区独立第5师组成。1948年2月成立于哈尔滨新港。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第12纵队前身各部队于松江和三肇地区剿匪,保卫了北满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挥戈下江南,参加夏、秋、冬三季攻势,驰骋吉林、长春、鏖战农安、德惠、四平、双阳、伊同、九台、法库、新立屯等地。纵队成立后,投入长春围困之战,同国民党军展开了军事斗争、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历经袭击大房身机场、小合隆、范家屯、警戒台等奔袭战斗数十次,促使长春和平解放。旋即南下,解放铁岭,夺取沈阳,全歼国民党军116师,歼灭青年军207师大部和53军一部,直捣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第12纵队共剿灭土匪和歼灭国民党军18.8万余人,涌现出王家元、包文廷等英模个人和江维等著名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炮兵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以炮兵司令部直属的炮兵和坦克部队,于吉林省烟筒山地区编成炮兵纵队,作为辽沈决战的火力兵团。同年12月,纵队合编于野战军特种兵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场上,直属炮兵作为战略火力拳头,广泛机动,连续作战,驰骋松辽大地,转战黑水白山。在攻打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夏、秋、冬季攻势诸战役中,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为改变我军作战样式,推进战役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在辽沈战役攻坚战中,炮纵以其主力支援主突集团,以猛烈准确炮火,摧关毁障,辟开缺口,压制敌火,掩护步兵突破前沿,挺进纵深,首战义县,再克锦州。在战役中,封锁机场,毁敌飞机,致长春10万守军弹尽粮绝,沈阳2万援军运锦破产。协同步兵南镇塔山,阻击东援众师,北援黑山,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东扼营口,袭敌舰船,为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立下丰功伟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炮兵健儿出生入死,英勇奋战,涌现出“锦州扬威”等英模单位,周天才、常恩举等英雄模范和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等著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道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于1948年7月成立。由护路军和二线兵团组成;并吸收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是在抢修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铁道工程技术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道纵队组建后,为适应大规模作战运输需要,兵分四路向锦州、长春、沈阳三个方向前进。第一支队沿新义线向锦州方向抢修,参加锦州战役。第2、第3支队分别沿吉长、哈长线向长春方向抢修,参加长春围困战。第4支队沿沈吉线修复梅河口地区铁路,前进到清原向沈阳方向抢修,参加解放沈阳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铁道纵队先后抢修大郑、吉长、新义、哈长、锦吉、沈吉、北宁、高新、长大等铁路线,修复铁路500多公里,桥涵125座,通信线路1.3万公里,给水12战。铁道纵队忘我抢修、抢运和护路,源源不断地把参战部队和军用物资运往前线,不仅为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而且还为东北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应有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缅怀先烈,继承遗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争的硝烟已经隐退到历史的深处,战争足音消失的地方,耸立起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英烈们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赴汤蹈火的英雄壮举,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都已凝冻成一种永恒的希望。在白山黑水,一座墓、一块碑、一处遗址,都祭奠着英烈不朽的忠魂。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怀念。一座座墓碑,珍藏着先驱者的理想和追求,一处处遗址,记载着先烈们的辉煌与功勋。一棵棵松柏,象征着先烈生命之树永远长青,一束束鲜花,寄托着后来人无限的怀念与哀思。松涛吟鸣,传唱着先驱者生命之歌的礼赞,鲜花飘香,洋溢着后来人生活之歌的畅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军威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上所有内容都来自纪念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