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定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共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目前永定土楼旅游景区以湖坑镇为核心区域,主要由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等多个土楼群组合而成,这次计划去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和高北土楼群三个景区看看。永定的土楼群都有多个称呼,昨晚去的洪坑土楼群是土楼王子景区,早上要去南溪土楼群现在叫土楼沟景区,里面有土楼公主。而上午去的高北土楼群,则叫土楼王景区。<br> 据介绍,土楼沟景区景区内分布着100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包含正方楼、长方楼、圆形楼、八卦楼等多种建筑形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30余座。其核心区域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南江村,南溪河贯穿全境,河道两岸分布着振福楼、环极楼等世遗土楼,形成十里土楼长城景观。而高北土楼群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楼与楼间全部用青石小道串联起来。土楼群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该土楼群由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为江氏家族聚居地。其处于核心位置的“土楼王”承启楼是福建土楼中规模最大,环数最多的圆形土楼。<br> 次日早上四点多,我就从民宿出发前往土楼沟景区,只有不到14公里的路程,本不必这么早,主要考虑昨天下了暴雨,想看看早晨山里有没有云海。途中倒是看见了云海,只是天还没亮也就没停下来拍照。来到土楼沟景区时,天刚蒙蒙亮。看永定土楼公布的门票信息,南溪土楼沟景区门票是50元,实际上这里并不收门票,没有看到有游客中心、售票窗口、检票口之类的设施,连停车场都是简易的,还是泥土地面。停好车没直接进村里,而是在停车场用无人机拍拍周边的景色。山谷中虽有云雾,但缭绕在远处的山峰上,没形成壮观的云海景象。 从停车场旁边一条栈道下台阶,便来到了南江村。南江村位于湖坑镇南溪河谷盆地,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属两山夹一沟的河谷地貌。除南溪土楼群、土楼沟等名字外,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永定土楼南江景区。村口有一座天后宫,南溪上修建有鱼鳞坝、摇摇桥和水上乐园等设施。 沿着南溪往上游走,村子依山傍水,前面有几栋土楼连成一片,分别是庆福楼、福兴楼、经训楼、天一楼和振阳楼。除天一楼为圆型,其他四栋土楼均为方形。天一楼建于1915年,当初因两溪合抱、溪水绕楼而取名“合二为一”。但后来大火毁楼,重建后更名天一楼,取“天一生水”之意。天一楼边还有一座圆型的土楼只剩一半,也不知其名。 这几栋土楼是南溪水尾土楼群,其中第一栋四四方方的庆福楼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介绍是江氏数代人繁衍生息的空间,只是大门关闭。和其他景区比较,土楼沟的商业气息要淡许多。 也许来得太早,土楼外的摊子都没开始营业,也没看到有其他游客。 南江村又被称为红色小延安,振阳楼与经训楼之间的经德堂,现为红色小延安展陈馆,展示了该村作为“红色小延安”的历史渊源与革命活动。 1942年,中共闽粤赣边工委机关及电台转移至南江村茅坪,在此开荒生产、架设电台,形成闽粤边游击战争指挥中心。 沿着南溪边的步道继续前行,这里有西成楼、东成楼、復阳楼和明壁楼。除了明壁楼是圆型,其他土楼也均为方形。四栋土楼分居南溪两侧,其中西成楼、復阳楼位于南溪右边,明壁楼、东成楼位于南溪左边,隔溪相对。<br> 明璧楼建于19世纪中叶,楼名意为“楼和主人都应如温润明透的璧玉一般”。 东成楼紧挨着明璧楼,建于1843年,它原本为方形土楼,因风水原因四个角被削去形成八角,改建为永定独一无二的八角楼,其独特造型与圆形明璧楼形成鲜明对比。 走到东成楼这边就没再往前走了,升起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山谷,只见悠悠南溪穿过狭长山谷,大大小小的土楼错落有致分布在南溪河两岸,依山傍水,形态各异。圆的、方的、八角的、六角的、椭圆的、前圆后方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镶嵌于梯田山谷间,形成“土楼长城”景观。 南江村的土楼只是南溪土楼群的一部分,但它是整个土楼沟景区最精华所在,共有土楼23座,有正方楼、长方楼、圆形楼、八卦楼和土箕形楼,建筑形态各异,风格兼容并蓄。这次因时间关系,南溪土楼群中独具特色的振福楼、衍香楼、环极楼都没看到,土楼群在山谷中蜿蜒十几公里,一个早晨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返回到民宿,吃过早餐便与战友一起去了永定土楼王景区。土楼王景区在永定区高头镇高北村,与土楼沟在不同的方向,但离民宿更近,只有5公里路程。进入景区后沿台阶上行,穿过一条商品街,首先看到的是侨福楼。侨福楼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始建于1962年,以培养出11位博士而闻名,被誉为“博士楼”。侨福楼是一座典型的单环式圆楼,为内通廊式圆楼,高3层,里面共有30间房,楼内有向内院突出的祖堂,耸立的四根石柱与花岗岩地板,别具古希腊的建筑风情,别致典雅。<br> 侨福楼旁边就是福建最大的土楼王——承启楼。承启楼是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也是圈数最多的圆楼,又名“天助楼”,由当时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所建。承启楼坐北向南,由四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组成,4环楼屋外高内低,环环相套。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楼中心是大厅、回廊和半圆形的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雕梁塑栋的大厅为祖堂,又是全楼的议事厅。 承启楼是整个土楼王景区中的亮点。它直径73米,内部拥有400余间房屋,整体结构宛如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如同迷宫一般。全楼平面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承启楼鼎盛时曾居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江姓同族人。楼中弥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承启楼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 承启楼另一边是世泽楼,世泽楼是长方形土楼,最初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世泽楼主墙厚1.6米,一、二层没有开窗;一、四层是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到回廊外边,并不能相通。世泽楼的中厅已经荒废,两侧是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它的后厅是祖堂,上方悬挂着匾额,上面写着“邦家之光”。 在世泽楼过去还有五云楼,但大门关着进不去,院子也比较凌乱,就没拍照。土楼王景区主要就由这四座建于明代末至现代的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其中由四环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的承启楼坐落在该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方形土楼世泽楼、五云楼,西邻圆形土楼侨福楼。 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除承启楼、侨福楼、世泽楼和五云楼这四座土楼外,在周边还有一些土楼,应该还没有开发,也就没走过去察看。高北土楼群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建筑多为圆形或方形土楼,具有独特的防御性和聚居功能。作为“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群展现了传统民居的智慧与艺术价值。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