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牍#第2️⃣2️⃣篇:🤏七言《悲陈陶》

方圆

<p class="ql-block">#杜甫诗牍#2️⃣2️⃣篇:七言《悲陈陶》</p><p class="ql-block">悲陈陶</p><p class="ql-block">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p><p class="ql-block">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p><p class="ql-block">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p><p class="ql-block">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今年的秋冬却模糊了界限;仿佛一瞬由夏入冬,来不及做任何御防,就便寒了…</p><p class="ql-block"> 来去匆匆。过去的一月辗转于沪京两地,疏忽了声韵诗文,灰蒙了杜陵野老;实在不该。</p><p class="ql-block"> 翻开《杜诗集》轮到这篇,叫做《悲陈陶》的,其实是顺序,也是心声;最初曾有友人问,众多唐家诗词,名麟序座,佳作频发,独独偏爱杜甫杜少陵却是为何?只是爱,却没什么缘由;可能才气、义气、豪气并存的诗者却也不多见,更有杜诗其中的那份人生悲悯,却更不多见。</p><p class="ql-block">《悲陈陶》是表现诗人悲愤情愫的高光之作,字字血泪,且义薄云天;怜恤小民,慨叹数命,同病相怜,哀戚婉转;读罢,悲从中来,不能自抑…</p><p class="ql-block"> 直接用“悲”字做题,并不拘泥于七言的格律音韵,用两个“血”字,我觉得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个可以读上声,表现战事惨烈,和怜惜,入十月(农历孟冬)十个地方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啊,在陈陶(西安西北边)和安史叛军作战,四万子弟啊,几乎全军覆没…杜甫没有直接写战事的惨烈程度,而是用相反的的手法,写了“无战声”三字,所见,血和雨水并流;所闻,战场只剩野旷天清,没一点声响,而结果,杜甫的笔,像刀子一样,“四万义军同日死”,没有修辞,没有借代,几乎是大白描,此刻诗人的心情,除了喊出“同日死”还有什么词句能代替呢?</p><p class="ql-block"> 三联,写了敌人的猖狂和恣意,所以这句的“血”我觉得应该用“去声”。而当地的民众呢?诗人用了“回面”,向唐肃宗所在的北面(彭原方向)啼哭,最后结句,用“更”,递进了悲伤情绪,陈述了孤苦无依,可官军何在呢?</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在公元767年,56岁的杜甫被困囿在长安数年;此刻的杜甫万念俱灰,已然没有四年前那“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兴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