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风骨--木塔与晋祠的千年对话(二)

水仙木

<p class="ql-block">本次晋北的行程,从大同开始(参阅上篇:大同文脉--探索北魏风华,领略辽金印记,云冈大同悬空),接着应县,到太原结束。</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云冈石窟是石头的史诗,诉说着信仰的诞生;大同古城是土的城垣,铭刻着人间烟火与王朝更迭;悬空寺是危崖上的哲思,挑战着生存的极限。那么接下来的应县木塔、净土寺、晋祠将带来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1、应县木塔--一座木塔的千年守望</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距大同约75公里。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高约67.31米,相当于20层楼,其中一层37.27米,直径30.2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 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先来梳理一下应县木塔背后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01、时代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正式灭亡,同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继位可汗,后称帝。</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唐亡 → 进入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 → 与此同时(907年),辽在北方立国 → 北宋建立(960年),与辽形成南北对峙。</p><p class="ql-block">02、应县木塔是谁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倡建者,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萧挞里。</p><p class="ql-block">萧挞里本人可能没那么出名,但是她的丈夫辽兴宗的皇祖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绰萧太后,是的,就是曾辅佐年幼的儿子,与北宋的杨家将在雁门关征战多年的萧太后。</p><p class="ql-block">1056年,即萧挞里的儿子辽道宗(耶律洪基)登基的第二年,也是萧挞里成为皇太后的第二年,她主持开启了应县木塔的建造工程。</p><p class="ql-block">03、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契丹族皇太后,萧挞里太后为什么要劳心费力地修建大型佛塔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辽朝的“契丹+汉文化”融合。辽除了给贵族改姓汉姓萧(取自萧何的萧,辽皇后均出自萧系),还全面吸收了汉传佛教,并学习汉制,首都实行 “五京制” ,皇帝每年在五个京城之间巡行。辽把大同定为西京大同府:防御西夏与北宋,军事地位关键。</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位置,就距离辽的西京大同不远。</p><p class="ql-block">其次,辽道宗于1055年登基时,辽已立国149年,已占领“燕云十六州”119年(936年割让),且和北宋在《澶渊之盟》(1005年)条约的框架下,已和平往来了50年,正处于王朝中后期的鼎盛阶段,辽已经成功融合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行成了一个拥有独特多民族文化和政治体系的中国北方王朝。</p><p class="ql-block">04、皇家工程的政治意义</p><p class="ql-block">第一,从宗教信仰上看,辽代皇室已经信佛礼佛上百年,在边境线上修建佛塔寺庙,供奉佛塔舍利这样的圣物,可以“护国佑民”,保佑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第二,从政治上看,应州位于辽国西京(大同),处于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干道上。可以传扬国威。</p><p class="ql-block">第三,从军事上看,应州位于西京大同府和宋辽边境的“雁门关”之间。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展示,提升边境居民好感。</p><p class="ql-block">第四,从家族考量上看,应州及周边的朔州、大同地区,是萧太后本家的封地。不仅能彰显皇家威严,更是一桩光宗耀祖的功德。</p><p class="ql-block">读懂应县木塔背后的故事,再看这座木塔,千年一瞬,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神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01、相当于20层楼高的木结构,全部榫卯结构,没有用到一根钉子。2600吨的木料,所有重量都压在第一层的32根木柱子。且在主体结构上,没有用到钉子,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02、应县释迦塔的梁架结构可以理解为两大部分。内外两槽横向的梁栿,层层叠累的暗层,整体的套筒结构,使得木塔压力、扭矩得到分散,降低了每一处构件的负荷,成为屹立千年的保证。</p> <p class="ql-block">03、辽代的时候,中国建筑界还没有掌握力学的原理,巨大重量的木材承托,用到的是斗拱这个建筑构件,来疏解和转化力量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04、人文与自然,是对立还是合作。历经千年,应县木塔从来没有发生大的事故,无论雷电、战火、地震,它都安然挺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01、应县木塔的建筑风格是神韵承唐,形制为辽。</p> <p class="ql-block">木塔为六檐明五暗四九层八角攒尖楼閣式建筑,木塔的外形轮廓、独特结构,精美工艺,处处显示出辽代建筑的特点,是现存辽代建筑中,形体最宏伟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02、斗拱</p> <p class="ql-block">应县释迦塔被称为“中国斗拱博物馆”。斗栱有54种、416朵铺作、62种榫卯形式。其中柱头铺作10种、160朵。</p> <p class="ql-block">清代塔匾“百尺莲开”,是对木塔斗拱最贴切的描述。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来到木塔测绘,9页的调查报告,其中5页都是涉及斗拱方面的。在剖析中日两国古建筑的特色时,他感慨应县木塔的斗拱“勿庸赘述、经营自在、意匠纵横”。</p> <p class="ql-block">塔上檐角风铃轻响,如禅机叩问:何为不朽?或许答案就在木塔与云霞相拥的沉默里,在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匠心之中。</p> <p class="ql-block">03、匾额</p> <p class="ql-block">匾额(塔牌)是应县释迦木塔除了营造方面之外,最吸引人之处!据记载木塔原有56块匾额(含记事牌)。现存52块,其中外檐26块、内檐26块。从匾额的题写时间统计为:金代1块,“释迦塔”;明代:6块,“峻极神工”、“天下奇观”、“天柱地轴”、“玩海”、“拱辰”、“望嵩”;清代38块。</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塔身悬挂的52块匾,贯穿了几百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字体,都浓缩在了一座木塔之上。原来那些史书都不曾记载过的历史,早就凝固在了建筑之中。</p> <p class="ql-block">帝王题书之匾额有两块:“峻极神工”。为明永乐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北征途经应州所题(但据说只写了个“极”)。“峻、神、工”三个字为1974年应县中学俞浩老师仿写。</p><p class="ql-block">另一块“天下奇观”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书。</p> <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最大的匾额“释迦塔”。金代昭信校尉、书法家王瓛所书。匾为竖立长方形,长2.65米、宽1.70米,四周有匾带、匾舌。匾底白色,中间阴刻“释迦塔”三个双钩深雕黑字,颜体正楷风格典型,浑厚遒劲。释迦塔三字两边,有236字题记,记录了木塔的几次修缮,是全塔研究价值最高最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没有落款的匾额“万古观瞻”,上款“大清康熙六十一岁次壬寅八月朔旦”,没有下款。匾为清康熙61年(1722年)应州知县章弘所题,其65岁时,利用五个月修复木塔,修塔工程结束后题写了匾额。不久被百姓以修塔募资时,乱摊派为由举报到了朝廷,朝廷调任其至绥远归化任职。在回京路上作诗“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后自缢,新知县李佳将其名字消除。</p><p class="ql-block">章弘离开之后的二年,怀仁知县李佳将“正直”牌匾挂在木塔,或许假借描述木塔,告诫自己为官清廉,或许欲为章弘洗去冤屈?</p> <p class="ql-block">最神奇的匾“天柱地轴”。山门南北甬道上铺有长越1.4米,宽0.7米的称为观星石板,站在合适的位置,塔刹顶点正是北极星连在一起,整个天空围着塔刹转悠。由此古人将此奇观作匾额。</p> <p class="ql-block">各种匾额,每一块都有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04、彩塑</p> <p class="ql-block">应县释迦木塔共塑34尊木骨泥胎像。其中佛像12尊、菩萨像10尊。力士像8尊。弟子像2尊。奴2尊。塔内每层均设坛置像。</p><p class="ql-block">现为保护木塔,已经不能登塔了,只能在一层参观。一层塑像为:1佛、8力士、八缠柱龙。</p> <p class="ql-block">一层当中为八角形的三层须弥座,高1.9米,底径5.8米。束腰前后各有一副二龙戏珠图。</p> <p class="ql-block">莲座还有神情憨态可掬的八个力士塑像,像高1.3至1.4米。力士有身披铠甲、有袒胸露背,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唇上下三处卷曲的绿松石胡须,突显契丹人蓄须的特征。下颌细月纹,这是辽金时期塑像在介于唐宋之间的独特风格。双耳下坠金色方形耳环。</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左手自然下伸,结与愿印。右手自然舒展,施无畏印。</p><p class="ql-block">佛陀胸前的泥巴补填痕迹非常抢眼。这是特殊时期被一二百名“小将”破坏、偷盗的结果。七十年代中期,邀请应县当地匠人韩殿翰经过断断续续两年时间对木塔塑像进行全面修复。韩殿翰曾是1966年春修复过太原晋祠圣母殿内仕女像的民间高手。</p> <p class="ql-block">佛陀衣饰为外披华丽的宝相花、卷草纹、龙纹的福田通肩袈裟,塑像精细,纹路精美。</p> <p class="ql-block">05、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目前集中在一层内,壁画面积360平米。分别绘有过去六佛、飞天、天王、金刚、童子、鬼怪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层八角形东西各三面壁画绘过去六佛。</p> <p class="ql-block">两侧壁画,是辽代真迹,颜色淡雅。</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一层游人进出的南北门高5米,宽9米。南北门额壁板上绘有六位供养人。这六位供养人画像的主流说法是:辽朝萧氏家族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p><p class="ql-block">南门额壁板东侧为萧耨斤(圣宗钦爱皇后)、萧观音(道宗懿皇后)、西侧为萧挞里(兴宗的仁懿皇后)。</p> <p class="ql-block">北门额壁板他们为辽时重臣萧孝穆父子三人。东侧萧元曲(齐王),西侧:萧阿刺,汉名知足(陈王),中间为萧孝穆(丞相)。</p> <p class="ql-block">06、藻井</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中描述的斗八藻井,在木塔一层大佛顶部有所表现。藻井直径9.48米,高3.14米。内廊一周施平綦,分为九格和六格不等。背板方格中为团龙纹。</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看藻井,八边形藻井构成佛的头光。藻井的中心在佛头上面,整体是一个和谐的u字形空间。</p> <p class="ql-block">八根阳马上端在藻井顶心相交,相交处有一个明镜。明镜上绘有太极图和后天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当前二层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持续加剧,年均偏移量约2毫米‌,倾斜主要源于20世纪30年代夹泥墙的拆除导致结构失衡,叠加上层自重长期作用、外力影响及材料老化等因素,亟需科学保护以遏制恶化。经专家多年论证,目前木塔修缮方案为四个:局部加固、抬升维修(抬升三层以上的结构)、落架大修、支撑加固(塔外设钢支架,塔内外、内槽之间设置门框架)。最终将采取哪一种修缮的方案,我们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看完木塔,回想悬空寺,感觉仿佛是匠师们出的两道不同的考题:悬空寺问的是“如何举重若轻”,而木塔问的则是“如何以柔克刚”。</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以最纯粹的木构,完成了一场对抗时间的盛大沉默,用一种最朴素、最古老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叫作“不朽”。</p> <p class="ql-block">2、应县净土寺--千年梵音绕梁,一方净土洗心</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应县,除了声震寰宇的应县木塔,还有一处被时光温柔包裹的禅意秘境——金代木构建筑净土寺。梁思成1933年在应县考察时曾说过“应县有三宝”,除了应县木塔,还有净土寺的藻井和一对长发石狮。</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座艺术殿堂,来应县一定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座落在应县城东北隅,本地人称为北寺,与应县木塔相距四百米。净土寺是金代天会二年(1124年)由僧人善祥奉金朝第二位皇帝金太宗完颜晟‌为其去世的母亲所敕建。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也就比应县木塔晚了68年。木塔,是辽代萧太后的家国祈愿;净土寺,是金太宗灭辽后宣告正统的政治宣言。两座皇家工程,因政治需要比邻而居,隔空相望,共同完成见证了中国北方的王朝更迭。</p> <p class="ql-block">先来梳理一下净土寺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01、时代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辽朝后期,生活在现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对辽契丹贵族的剥削忍无可忍,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后,正式起兵反辽,随后称帝,国号“大金”。</p><p class="ql-block">大金起势迅猛,势如破竹。1125年,金军攻下顽强抵抗的辽属应州(应县),并在应州境俘获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正式灭亡。</p><p class="ql-block">从应县木塔开始建设(1056年)到辽朝灭亡,历时69年。应县木塔见证了辽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可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p><p class="ql-block">02、净土寺,金朝新的皇家政治工程,为啥选择在应州</p><p class="ql-block">首先,金灭辽后,应州从辽朝转到了金朝手中。应州这个地方,不仅是辽朝最后抵抗的大本营,还是大同到燕京(北京),大同到北宋边境雁门关的交通枢纽,这也正是当年辽选择在这里建造应县木塔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二,对于应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金朝统治者要通过“修寺➕礼佛”这种共同的信仰来拉近与当地汉人与契丹人的距离,加强自己的怀柔统治。因此,金太宗宣称应州也是他母亲的老家,在这里建净土寺用来纪念和超度逝去的母亲。净土寺选址距离应县木塔只有400米。</p><p class="ql-block">第三,对大辽的应县木塔,金太宗也没有拆除的意思,而是继续加以修缮和保护。这一系列动作,金太宗是向臣民宣告:金朝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正统继承者,是一个懂得“文治”的文明王朝,是一个文明秩序的维护者。从而巩固统治,减少不必要的反抗。</p><p class="ql-block">建设净土寺的金太宗,就是后续发动靖康之役,俘虏北宋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的那位。</p><p class="ql-block">当你读懂了这段历史,再看辽代的应县木塔与金代的净土寺互相守望的照片时,是不是感觉完全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这座皇家寺庙,曾经有完整的大寺建制。</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现在能看到的古建,基本只剩下金代大雄宝殿和辽代被破坏的石狮了。</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一:披头散发辽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披头散发辽代石狮高约1米,造型独特、雕工精美,该狮面部被毁严重,腿部断裂,实属遗憾惋惜!当年梁思成先生在第一次考察时,称其为“国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这只损毁更为严重,连“披头散发”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坐北面南,单檐歇山顶,殿顶是筒板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外部的房檐上,有趣的金朝士兵在值岗😄😄</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遗物,根据净土寺大雄宝殿梁上题记所载可知,经历了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清同治等多时期的修缮。</p> <p class="ql-block">大明景泰五年题记:“維大明景泰伍年嵗次甲戌四月己巳二十九日庚午守備應州都指挥僉事唐鉴本寺住持…”。</p> <p class="ql-block">大明崇祯七年题记:“維大明崇祯七年嵗次甲戌四月十二日募缘興建至九年嵗次丙子仲夏吉旦合州眾善施财重修”。</p> <p class="ql-block">后墙彩绘多姿多彩,中间绘的是观音像,其余多以龙图,衬以卷云。</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二:“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藻井”</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藻井”,史称最美藻井,也是净土寺最大的看点。</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内国宝级别的藻井和天宫阁楼,也并非是金朝1124年刚刚攻下应州时能实现的水平。这是在原殿初建60年后的1184年,金朝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隆重重修的版本。这个时期天下太平,金朝的匠人们得以充分施展金朝小木作装饰的最高技艺。</p> <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面阔3间或5间的建筑大多只在当心间正中施用一个藻井,而净土寺大雄宝殿的藻井却3间殿宇全部施用天花,非常少见,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雄宝殿以及净土寺当初皇家身份的建筑高规格。</p> <p class="ql-block">整座藻井以梁枋划为九宫格,形成九眼,极富奢华,美伦美奂,且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载“天宫楼阁”的经典制作技法,其构造精美绝伦,玄妙异常,雕工出神入化,每格中均有“二龙戏珠”木质浮雕,总计有十八条龙形图案,殿内金龙盘旋,气势磅礴,颇有虎踞龙盘之感。如此高规格的藻井国内都属罕见,更是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古建筑中久负盛名的小木作上佳作品。</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当心间藻井最大且最为精美。层叠四层,雕梁画栋、构造齐全(基层、斗拱、天花、垂花)、气势磅礴。藻井的彩绘也非常辉煌,斗拱施绿彩,压槽板涂红色,楼阁贴金,显得奢华庄严。</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藻井的彩绘为后代重绘,除西南角的一组楼阁、西北角的廊房为后代修补更替过,其他都是金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艳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p> <p class="ql-block">殿顶为覆斗形式的天花,两稍间的每个天花都有有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菱形等大小形状各异的八个藻井,平綦内绘有龙凤呈祥喻义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巧夺天工,号称是“天花板中的天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部四壁绘制有清代佛教题材的壁画,构图及技法具有民间的传统画风。</p> <p class="ql-block">当阳光透过棂窗洒在青砖上,藻井的暗影如莲花开合;当指尖轻触千年柱础,冰凉的石面下仿佛有香火余温。这里教人懂得:真正的净土不在远方,而在历史与心灵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木塔与净土寺这一步之遥,不仅是四百米的距离,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王朝兴替。木塔撑起的是物理的奇迹,而净土寺承载的,是让灵魂停驻的慈悲。从辽的佛心到金的文治,超越了简单的“打卡”,了解历史的更迭,让探寻古迹变得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3、太原</p> <p class="ql-block">太原 ,又名龙城,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春秋时期即有建城史,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这座曾经的龙兴之地、九朝古都中,深藏着足以令人震撼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山西则是黄帝、炎帝两者活动的主要地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大唐王朝,唐太宗认为山西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北京 ”,没错就是“ 北京 ”。</p><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在太原只是中转,未做更多停留,把仅有的半天时间给了晋祠。</p> <p class="ql-block">在太原停留的一晚,我们选择了钟楼街。</p> <p class="ql-block">钟楼街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与柳巷、桥头街、柳巷南路,成“十”字衔连,是太原近百年的商品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经过改造,钟楼街在2021年重新开街,一下子就成为当地人日常会去闲逛,游客会去打卡的知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钟楼建筑的确漂亮,虽然都是新建 ,但因灯光加持,感觉极美。</p> <p class="ql-block">太原食品街,始建于宋代太原市的商业中心,清朝时叫“院门前”,新 中国成立后,又名“帽儿巷”,1986年更名为“食品街”,历经百年开发,形成了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宽10米,全长552米的一条集餐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同时也是集“食、游、购、娱、展、演”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p> <p class="ql-block">食品街除了一些国内夜市都有的小吃之外,清和元、杨记灌肠、弘祥蜂蜜大麻花、雪山冷饮厅、上帝炸鸡、小溅沾串等老字号、必吃榜、网红店都在这条街上或者附近。</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很有意思,街面上可以看到国营、集体、联营、个私,四种体制的老字号、名字号、新商店、小地摊。</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排名第一的老太原菜馆晚餐,菜品真的赞,但是忘记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4、晋祠--千年梁柱间的时光低语,三晋文脉上的不朽华章</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穿越三千年的祭祀回响,晋祠从“诸侯级祖祠”到“文化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 01、晋的起源(西周初期):</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以“剪桐为圭、桐叶封弟”,将其弟叔虞分封至山西南部,建立了唐国。叔虞离世后,其子将国号改为晋。春秋时期,晋国崛起,成为五霸之一。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对战国时代的开启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山西简称晋,又别称“三晋大地”。</p><p class="ql-block">02、晋王祠初建:</p><p class="ql-block">晋祠始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诸侯级祖祠。晋祠是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堂,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建筑。</p><p class="ql-block">03、晋祠演变(春秋至明清):</p><p class="ql-block">因晋水改国号“唐”为“晋”,祠堂更名为“晋祠”。历经2000多年修缮,祭祀对象从唐叔虞扩展到其母邑姜,从“王室专属祭祀”变为“官民共祭”,最终成为融合多朝代建筑、文化的综合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可见晋祠之魅力。</p><p class="ql-block">晋祠坐落于太原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p><p class="ql-block">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近百座,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使晋祠成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碑刻艺术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只见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明代四柱三门 、重檐翘角、琉璃瓦顶的仿古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匾额上书“晋祠胜境”;背面匾额为“唐晋斯源”,即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前往晋祠公园有两个门,迎曦门(东门)和向曦门(南门)。迎曦门是绝大多数游客选择进入的大门,堵车较为严重。建议向曦门入,迎曦门出。晋祠公园不等于晋祠博物馆,无论从哪个门进入,都需要穿过晋祠公园才能到晋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迎曦门的“晋祠”匾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手迹。该匾额原为李世民亲笔所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文中的内容,后被集字制成门额。作为晋祠景区的正门匾额,其内容与书法均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 ‌‌</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楹联为: 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意为在汾水之滨,依山傍水建造了唐叔虞之神庙,唐叔虞的神灵就在这里为人们降福。</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里步入晋祠公园,公园里是仿古建筑,规模很大,非常漂亮且免费。</p> <p class="ql-block">晋祠背面门楣:“宗唐发轫”为当代古文字学家张颔题写,点明晋祠是唐文化的发祥地;门柱楹联取自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p> <p class="ql-block">唐园是晋祠公园的第一个园中园。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红底金字的“唐园”匾额,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p> <p class="ql-block">“唐风晋韵”是唐园的主题匾额,体现了晋祠“唐文化”与“晋文化”交融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唐园门前矗立着一对铁狮子 ,其基座侧面铸有“嘉靖四十年五月初三日造”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铁狮子 ,开口为雄,闭口为雌。公狮张嘴,发号施令;母师闭嘴,养儿育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p> <p class="ql-block">穿过唐园,迎面是一堵非常精致的清代砖雕照壁,正面为福、禄、寿三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是《群仙会》,总共有九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绕过照壁,一座坐落于假山石洞之上的二层三檐楼阁,三层檐下分别悬挂着“文治武功”、“飞龙阁”、“观汾”,由此可见,登上此阁,可将唐园内景观尽览眼底。</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p> <p class="ql-block">一组青铜群像扑面而来,它就是太原市内最大的青铜雕塑,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一组群雕——龙兴晋阳。</p><p class="ql-block">2003年, 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为承历史,启后世,以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 太原市特铸塑 “龙兴晋阳”青铜群像供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着课本中《晋祠》的全文。</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晋祠博物馆大门,古朴、厚重感扑面而来。大门正中悬挂的匾额,上面“晋祠”二字,为陈毅元帅所书。</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最核心最经典的景观就是它的“三宝”、“三绝”和“三匾”。</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游览路线:水镜台-智伯渠-金人台-对越坊-唐碑-唐叔虞祠-献殿-周柏-鱼沼飞梁-圣母殿-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晋祠博物馆的网红建筑,似曾相识的水镜台,是86版《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斗法时变出的土地庙原型。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也有以水镜台为原型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正面“三晋名泉”匾额,清秀遒劲,出自清康熙武举杨廷翰之手。</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据说,台下埋着8口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大音箱”,为我国较早时期的扩音设备,使观众不论站在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绕到水镜台背后,发现后台反为正面,前台倒为后面。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的“水镜台”,“水镜”,取自《汉书·韩 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水镜台”一匾出自乾隆皇帝第一位书法老师,书法家杨二酉之笔,以秀丽著称。</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木雕上品,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勾心斗角”造型</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 <p class="ql-block">顺着晋祠的中轴线,走过会仙桥,下面就是智伯渠,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p> <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公元前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 ,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浚,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这个先进的水利系统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将难老泉、善利泉、鱼沼三处泉眼的水源巧妙地分配利用,使太原成为山西唯一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系统之一,比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还要悠久。</p> <p class="ql-block">渠水异常清澈,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跨过会仙桥,就是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 台中央建有一琉璃小阁,是明代遗物。</p><p class="ql-block">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其中西南、 西北 、东南三隅铁人为北宋时期(1097年)铸造, 东北隅铁人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民国时期补铸的铁人工艺略显粗糙,一看就可以看出与另外三个的不同。</p><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西,便是对越坊,一座四柱三楼木制功德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由太原县举人高应元为母出资修建。</p><p class="ql-block">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p><p class="ql-block">牌楼前蹲着一对北宋铸造的铁 狮子 ,气势雄壮不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铸对狮。</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二“对越”。匾额位于对越坊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此匾由明 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书体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被誉为“雄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从侧面望过去,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黄绿两色的琉璃构件,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在对越坊南北两侧建钟、鼓二楼,以“晨钟暮鼓”之意来表达自己的诚意,也凸显建筑群更加威严。</p> <p class="ql-block">唐碑</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位于唐叔虞祠东侧,檐柱上的楹联为“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此联为集句联,上下联均出自诗圣杜甫。上联“文章千古事”出自杜甫的《偶题》,下联“社稷一戎衣”出自杜甫的《重经昭陵》。</p> <p class="ql-block">这副楹联境界高远,赞美了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对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概括,正如他在《晋祠之铭并序》中所言:“虽膺篆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p><p class="ql-block">“章”字出头也被解读为:突出唐太宗“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文采,与下联“一戎衣”对应的武功相呼应,暗喻其文治的“出众”。</p> <p class="ql-block">亭内立有两通石碑,右侧为唐太宗亲书原碑,左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晋祠的镇馆之宝,《晋祠之铭并序》原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p><p class="ql-block">李渊在晋祠誓师,从晋阳起兵,建立大唐王朝。唐贞观二十年,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重游晋祠,亲笔书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表达对唐叔虞的感恩之情。这块碑刻开创了行书上碑的先河,被列为晋祠“三大铭刻”之首,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杰作。</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p> <p class="ql-block">复刻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厅内中间墙上是唐代阎立本为李世民绘的线刻画像,据说这个是临摹的仿品,真品当年被国民政府带到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李世民真容像。</p> <p class="ql-block">画像几乎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p> <p class="ql-block">后院正中为唐叔虞殿,中间神龛内设有明代唐叔虞塑像,龛下两侧各有一辅臣塑像,柱上饰蟠龙两条。</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享堂两侧共有14尊乐伎塑像,均为元代作品。一边为管弦乐伎,一边为打击乐伎,她们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鼓等不同乐器 。唐叔虞祠的乐伎塑像为研究元代乐器、杂剧以及古代音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 。</p> <p class="ql-block">塑像手中拿着的乐器均为元代的乐器真品。</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虽然不是整个晋祠最宝贵的建筑,但却是晋祠的由来与发展见证。</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后,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晋祠三宝之一的献殿。</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献殿”,位于圣母殿前方,是供奉祭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的献殿,作为国宝级建筑,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献殿建筑独特,整座建筑没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连接,稳固而精巧。其四面无墙,只在四椽上有一层平梁,前后门都是敞开式的,通风透气,使得殿内温度低于四周,因此也被誉为“宋代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献殿顶棚题字记录了晋祠献殿的修建与修缮信息:</p><p class="ql-block">“金大定八年歲次戊子良月重修”:对应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是献殿的始建(或重修)年代;</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则是现代对献殿的修缮记录,体现了文物保护中“修旧如旧”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在献殿,真的是不得不赞叹古代工匠的伟大和智慧:里面敞亮,外观舒展,既通风,又坚固耐久,轻巧玲珑,结构合理,用材不费,真的是本着经济实惠的原则将价值发挥到最大。</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二“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是一座呈十字形的石桥。其结构独特,由沼上石柱 、斗拱与梁架承托而成。鱼沼飞梁的建造年代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记载,记录它最早的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由此可以分析出来,这座桥梁至少存在15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池和沼的区别是:圆形者叫池;方形者称沼。又因沼中多鱼,故命名为“鱼沼”。鱼沼上面承托十字行桥面,从南北看桥,形如鸟的双翼,翩翩欲飞。古人说:“飞梁石蹬,陵跨水道。”又说:“架虚为桥,若飞也。”这就是“飞梁”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这座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三“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高大恢弘、富丽堂皇中,又不失清幽静雅、庄严古朴,不仅在全祠中独冠中居,而且还是全祠的主殿,晋祠最为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外面看,大殿两边翘起,中间低,这样的木结构大殿能够支撑这么多年而屹立不倒,充分提现了曾经木工结构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殿堂,采用“勾心斗角”建筑工艺,斗拱简洁,外观屋顶对称,出檐深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中之宝,大殿的建筑与形制甚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的柱上有八条木雕盘龙,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殿柱。尽管这些龙缺少我们想象中应有的“光鲜夺目”,它们色彩斑驳,边角或有残缺,但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岁月的雕琢后,让人倍感珍惜这副“历史本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穿越千年,晋在眼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网红:比耶龙和点赞龙。</p> <p class="ql-block">“显灵昭济圣母”匾额,位于圣母殿前廊明间上方,为北宋皇帝御赐。</p> <p class="ql-block">竖版“圣母殿”三个大字格外耀眼,因无落款,无法考证何人所题。</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三晋遗封”匾额,传说为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圣母殿“偷梁换柱”,使得无论是前廊,还是殿内,显得十分宽敞,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主像圣母邑姜,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皇后,唐叔虞的母亲。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凤椅之上,神态端庄。</p> <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当属侍立在圣母面前一左一右两位宦官,面无表情,毕恭毕敬,噤若寒蝉。</p><p class="ql-block">据说,塑像头部靠近圣母一侧的耳朵明显大于另一侧,原因是作为宦官,只能侧身站立,聚精会神,久而久之,听差的一侧耳朵就大过另一只。足见宋代彩塑细节之逼真精美,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突出,堪称宋代皇室生活的真实缩影。</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难老泉、宋代侍女彩塑、周柏</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宋代侍女塑像。圣母殿内供奉着43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除了圣母娘娘左右两边身材较为矮小的侍女为明代补塑,其余的造像均为北宋原物。包括两边侧厅里的侍女像,他们共同组成了晋祠的“三绝”之一的“宋代侍女像”。这些宋代彩塑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每尊均有独特神态(或微笑、或沉思、或持物),衣纹细节写实,被誉为“宋代雕塑艺术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人物彩塑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5尊唱戏侍女,分别扮演了生、豆、净、末、丑诸种角色。</p> <p class="ql-block">42尊侍女像最有名的是位于大殿右侧左手边第二位戏剧侍女,该塑像半脸为悲,半脸为喜,悲喜交织,被梅兰芳冠以“双面佳人”,并说,"一颦一笑,似诉平生"。梅兰芳多次到晋祠,模仿其神态。</p> <p class="ql-block">双面佳人</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二,“唐槐周柏”,是西周时期种植的一棵柏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北边,树身倾斜,形似卧龙,因此也被称为“卧龙柏”。在 山西太原的当地人看来,这棵古老的柏树就是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周柏阅尽晋阳沧桑,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三千余载的古柏,雄姿依旧,精神烁烁,但愿这三千年的海内奇珍,可以继续焕发青春,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在八角亭下方,是晋祠三泉中的主泉,也是晋水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左右,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泉水清澈甘甜,被誉为“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三“难老”,匾额位于难老泉亭中,难老泉得名于《诗经》“永锡难老”,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由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题写,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匾之首。</p><p class="ql-block">“晋阳第一泉”匾额,为清代康熙年间阳曲县知县刘汇所题。</p><p class="ql-block">书法界评说晋祠“三匾”: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p> <p class="ql-block">晋祠难老泉有摸龙头接水的习俗,泉水从汉白玉雕琢的龙口喷涌而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与生命力,因此触摸龙头、接取泉水被赋予“延年益寿”“平安顺遂”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李世民晋阳起兵前喝的就是这里的水。</p> <p class="ql-block">晋祠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处处总有新奇之处。这座简简单单,静静玉立的小亭,被取名为“不系舟”,立即有了动感与仙气。“不系舟”是民国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不系舟前有一清潭,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10个直径一样的孔,其中,3个孔的水向南流出,7个孔的水向 北流 去,用一条“人”字形的石坝分开,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三七分水”。</p><p class="ql-block">在潭中还有一座石塔,名为“张郎塔”,又被称为“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前面的小溪,清静柔和,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三绝”、“三匾”是整个晋祠博物院最核心的景观,也是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结晶,是艺术与智慧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秋:五百年连理银杏</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博物馆王琼祠旁边,矗立着两棵蔚为壮观的银杏树,一左一右,一雄一雌,被称为“连理银杏”。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相传为明代重臣王琼所植。</p> <p class="ql-block">本次来晋祠,适逢秋日,五百年的连理银杏,正迎来它们一年中最华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飞檐斗拱、殿宇回廊缀着银杏碎金,这座始建于西周的 “三晋第一名胜”,成了秋日里最有韵味的人文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的秋里,感受“一树成一世界”的哲思。</p> <p class="ql-block">满眼都是“万叶绘金秋”的欢腾与热烈。</p> <p class="ql-block">红墙青瓦,树影斑驳,千年深沉,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看不尽晋祠银杏芳华。时光流逝,晋祠依旧会以它最绚烂的姿态,见证着历史的延续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宋、金、元、明、清、民国古建筑,六代同堂;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各式建筑,一键集齐。这里不只是一处景点,更是一座活着的“地上建筑博物馆”。当你在3000年周柏下驻足,在北宋彩塑前凝望,那些课本里的王朝更迭、匠作智慧、诗文风流,都将化作可触摸的温度。来晋祠,不仅是旅行,更是一场与华夏文明源头的深情对话。</p> <p class="ql-block">从木塔到晋祠,是一条读懂山西的密径。一座木塔与一座祠庙,隔着烽烟岁月遥相呼应:木塔是技术的巅峰,晋祠是文化的源流;木塔以沉默的雄奇向天追问生命的限度,晋祠用流淌的灵性在地应答文明的深度。这恰是三晋大地上最动人的品质:在最严酷的环境中创造出最精妙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既坚守本真又海纳百川。</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声塔铃随风远去,当最后一缕泉雾升腾消散,你会发现:木塔不曾老去,晋祠依然年轻。它们将继续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关于永恒、关于美、关于我们……</p><p class="ql-block">去山西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继续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