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民间俚语:不想蜂叮不想蜜甜

陈安生

<p class="ql-block">纸山民间俚语:“不想蜂叮不想蜜甜”</p><p class="ql-block"> 泽雅纸山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民间俚语:“不想蜂叮不想蜜甜”。</p><p class="ql-block"> 初听这句俚语,难免心生疑惑:被蜜蜂蛰的刺痛谁都避之不及,可香甜醇厚的蜂蜜,竟是也有人不愿沾染?仔细探究后才知道,这看似矛盾的说法里,藏着纸山先民历经岁月沉淀的生活哲学——不贪意外之甜,不惹无端之祸,守着本心,专注做自己事,在纷扰世间活出一份从容与笃定。</p><p class="ql-block"> 蜜蜂是纸山山林间最常见的生灵,它们在竹林与野花间穿梭,既带来了授粉的生机,也暗藏着蛰人的风险。春日里,纸山漫山的野花次第开放,蜜蜂忙着采蜜,此时若有人在花丛中惊扰了它们,便难免会被蛰得红肿疼痛。对于每天在山间劳作的纸山人来说,被蜂蛰是常有的事,那份刺痛感刻骨铭心,自然让人“不想蜂叮”。可蜂蜜的甘甜,又是生活中难得的滋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罐纯天然的蜂蜜,是给孩子最好的零食,是给老人补身体的佳品,也是造纸人劳作间隙提神的甜物。如此香甜的美味,为何会“不想蜜甜”?。</p><p class="ql-block"> 纸山人知道,蜂蜜的甘甜从不是凭空而来,想要得到蜂蜜,便要承担被蜂蛰的风险。专门采蜜的人为了取蜜,也需穿戴厚重的防护衣物,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稍有不慎便会引来蜂群的攻击。而对于普通村民来说,若想不劳而获地摘取野蜂的蜂蜜,风险更是巨大,轻则被蛰伤,重则可能因过敏而危及生命。久而久之,纸山先民便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福祸相依,利弊共存。那些看似诱人的“甜”,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痛”;那些唾手可得的利益,背后或许暗藏着巨大的风险。“不想蜂叮不想蜜甜”,并非纸山先民真的拒绝甜蜜,而是他们不愿为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甜,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不愿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扰乱自己平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纸山人深知,造纸如同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做出优质的纸张;只有守住本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安身立命。那些“蜜甜”般的诱惑,或许是不劳而获的利益,或许是投机取巧的机会,或许是旁人的闲言碎语所带来的纷扰。若为了追求这些“甜”,而分心分神,甚至铤而走险,最终可能像被蜂蛰一样,自食苦果。相反,若能做到“不想蜂叮不想蜜甜”,专注于自己的造纸事业,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惹是非,不贪小利,便能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收获安稳的生活与内心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在纸山,老一辈的人常常用“不想蜂叮不想蜜甜”这句俚语教育晚辈。他们会告诉孩子,做人要安分守己,不要去觊觎别人的东西,不要为了一时的快乐而给自己惹麻烦。就像在山间玩耍时,不要去招惹蜜蜂,即使看到诱人的蜂蜜,也要学会克制,因为不属于自己的甜,往往带着刺痛的代价。纸山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着这样的教诲,看着父辈们在造纸作坊里辛勤劳作的身影,渐渐明白了俚语中的深意。长大后,他们无论是继承了造纸的手艺,还是走出大山打拼,都始终坚守着这份“不想蜂叮不想蜜甜”的人生信条。</p><p class="ql-block"> 在纸山,也有许多故事印证着这句俚语的智慧。造纸业鼎盛时期,产出的纸张远销各地。当时,有一些商人看到造纸的利润丰厚,便想投机取巧,用劣质的原料制作纸张,以次充好,赚取不义之财。一些当地的造纸户也动了心,想要跟风效仿。但村里的老人却坚决反对,他们说:“咱造纸人不想蜂叮不想蜜甜,靠着双手吃饭,掺了假的纸,或许能赚一时的钱,但坏了名声,丢了良心,最终只会像被蜂蛰一样,自食恶果。”老人们坚持用优质的竹料,严格按照每一道工序制作纸张。虽然成本高,利润低,但纸张质量好,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生意越做越长久。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最终因纸张质量问题失去了市场,有的甚至因欺诈而惹上官司,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岁月里,纸山历经了战乱、灾荒等诸多磨难,纸山人始终能在苦难中坚守,在平淡中寻味。他们不追求大富大贵,不羡慕旁人的风光,只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着祖辈传下来的造纸手艺,过着安稳平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中的“甜”,不是来自于意外之财,而是来自于辛勤劳作后的收获,来自于家人的平安健康,来自于邻里间的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纸山的村落里,邻里之间的关系格外和睦。哪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主动帮忙;哪家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别人的便宜,始终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种相处之道,正是“不想蜂叮不想蜜甜”的体现——不惹是非,不贪小利,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也善待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许多年轻人走出了大山,去往城市打拼。“不想蜂叮不想蜜甜”这句俚语,依然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在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中,这句来自故乡的俚语,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定海神针。面对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他们坚守着诚信的底线,不搞投机取巧,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贪图虚荣,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从纸山走出的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曾有机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巨额利润,但他想起了祖辈们“不想蜂叮不想蜜甜”的教诲,毅然拒绝了这个诱惑。他说:“纸山的俚语告诉我们,不要为了一时的甜,去承受被蜂蛰的痛。做生意和造纸一样,要踏踏实实,诚信经营,这样才能走得长远。”如今,他的企业越做越大,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而他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教诲,常常回到纸山,看望乡亲们,支持家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变得浮躁、焦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却得不偿失。而“不想蜂叮不想蜜甜”这句纸山俚语,恰似一剂清凉剂,提醒着我们:人生在世,不必过分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必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迷失方向。与其在追逐诱惑的过程中担惊受怕,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平淡中收获真实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