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华北第一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晚清的门。石家大院静静伫立在杨柳青的晨光里,灰瓦屋顶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座宅院始于清光绪元年,是当年“尊美堂”的遗存,也是如今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石家堂院。我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两旁店铺林立,远处现代高楼隐约可见,传统与现代在此刻悄然交汇,却并不突兀。</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古朴的门楼,灰色砖墙衬着朱红大门,门楣上悬着两盏灯笼,随风轻晃。两侧对联纸色鲜红,字迹遒劲,像是刚贴上去不久。一对石狮子蹲坐在门前,目光炯炯,仿佛仍在守护百年前的荣光。跨过门槛,屋檐下的雕花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影子,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参观,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拜访。</p> <p class="ql-block">石家大院占地六千多平方米,二百七十八间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十八个院落中。整个宅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典型的三落五进四合套结构,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最让我惊叹的是那座北方最大的封闭式民宅戏楼,它不仅冬暖夏凉,音响效果极佳,更收藏着大量杨柳青木版年画和精美砖雕。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当年丝竹声声,锣鼓喧天。</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的雕花细腻繁复,木纹深处藏着岁月的呼吸。深色的梁柱撑起一方静谧天地,每一道刻痕都像是匠人留下的低语。仿佛在说:此处光阴,值得停留。我不由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屋檐下蛰伏百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门窗框架多采用坚硬的榆木、槐木,不易变形。窗格以“步步锦”“冰裂纹”等图案为主,不仅是装饰,还能增强窗格稳定性,同时保证室内采光。门楣上方会雕刻“福”“禄”“寿”等吉祥纹样,或家族典故,既显家族气派,又蕴含传统寓意。</p> <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北方典型的“硬山顶”,两侧山墙高出屋顶,能有效阻挡雨水冲刷墙体。屋顶铺设的青瓦会按“一仰一合”的方式排列,形成严密的防水层。部分重要建筑(如正房)的屋脊两端会装饰“吻兽”,不仅有镇宅的象征意义,还能固定屋脊瓦片,防止风吹脱落。</p> <p class="ql-block">院内地面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坡度,雨水会自然流向院落四周的暗沟。暗沟入口隐藏在墙角或花坛边缘,沟内铺设青砖,防止泥沙堵塞,雨水最终通过地下管道排出院外,避免院内积水影响建筑地基。</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门楼映入眼帘,门上“留园”二字清晰可见,深色木框衬出几分庄重。门内庭院深深,另一扇门上贴着“寿”字,红纸未褪,像是昨日才换上的。几位游人轻声交谈,声音被高墙收拢,只余下细碎回响。这门里门外,不只是空间的过渡,更像是从喧嚣步入沉思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座写着“驾福”的门楼静静守候。灰砖砌就的门框厚重沉稳,门洞深处是另一重院落,石板铺地,屋檐交错。穿过这道门,仿佛被轻轻推入一段旧时光——没有疾风骤雨,只有光影缓缓移动,落在斑驳的墙面上,像极了老照片里泛黄的边角。</p> <p class="ql-block">所有院墙的青砖全部打磨的光滑无糙,根基上都垫有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方木,雕有图案的青砖有规则的镶在下面,工艺十分考究。</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挂着“禧”与“寿”的红字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木廊支撑着古老的屋架,雕花栏杆上积了些许尘灰,却不减其雅。门前两人驻足低语,一个提着白色袋子,另一个仰头望着匾额,神情专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座宅院从未真正沉睡,它只是在等一群懂得凝视的人,来听它讲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廖足不知足知”——这块绿字牌匾悬在深色木梁之下,语意朦胧,却耐人寻味。是春归而人未觉?还是明知春来,却难挽流年?它不似祝福,倒像一句低吟的哲思,藏在这宅院一隅,静待有心人驻足品读。</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天花板上葡萄藤蔓缠绕,果实累累,彩绘鲜艳得仿佛能触手可及。正中挂着“尊教堂”三字牌匾,下方是一幅扇形画作,松梅相映,寓意高洁坚韧。几件瓷器错落摆放,釉色温润。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展陈,而是一处被精心打理过的厅堂,仿佛主人刚起身离去,茶烟尚温。</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内小河蜿蜒,红栏小桥横跨其上,岸边绿树成荫,枝叶拂水。几位游客缓步而行,身影倒映在水中,随波轻晃。屋檐下的彩绘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飞檐翘角挑破天际。这一景一物,皆有江南园林的灵秀,却又带着北方宅院的规整与气度,刚柔并济,自成一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戏楼内部,抬头便是雕梁画栋,龙凤图案盘绕在梁柱之间,金粉虽已斑驳,却仍掩不住昔日的华贵。红色灯笼高挂,舞台上的幕布垂落,仿佛下一刻就会有伶人登台唱一出《牡丹亭》。这里曾是石家宴请宾朋、举办堂会的场所,如今虽无演出,但那份庄重与雅趣,依然弥漫在空气里。</p> <p class="ql-block">厅堂中央那把雕花木椅静静伫立,两侧红底金字的对联垂落,背景是绘有花卉的屏风,层层叠叠,宛如旧时家宴未散。阳光斜照进来,照亮了尘埃飞舞的光柱,也照亮了那些未曾远去的热闹与温情。这把椅子,或许曾承载过家族长辈的威严,也或许见证过儿孙绕膝的欢笑。</p> <p class="ql-block">宅院中的花厅复原了当年的陈设,家具摆设一丝不苟,连茶具的位置都依循旧例。而那扇名为“平安门”的侧门,形状如花瓶,寓意吉祥安康,让人不禁莞尔——古人连取名都如此讲究心意。</p> <p class="ql-block">厅内红灯笼高悬,流苏轻摇,木质桌椅整齐排列,墙上挂着书法墨宝,帷幔低垂,光影柔和。这里曾是待客议事之所,如今虽无宾朋满座,却仍能从一桌一椅间,嗅到旧日书香与茶香交织的气息。仿佛只要一声轻唤,便有人从回廊深处踱步而来,笑着迎客入席。</p> <p class="ql-block">梁柱间的雕花精美绝伦,木纹如织,光影透过窗棂洒落,勾勒出斑驳的轮廓。桌椅古朴,静默排列,像是等待一场久违的家宴。窗外绿意隐约,屋内却已凝固了百年的光阴。站在这里,竟分不清是我在看宅,还是宅在看我。</p> <p class="ql-block">“百年戏局无非春秋月”——这句刻在柱旁的牌匾,道尽了人间起落。戏台虽已沉寂,可那些悲欢离合、荣辱兴衰,又何尝不是一出出轮番上演的戏?石家的兴衰,杨柳青的变迁,乃至一个时代的回响,都在这方寸之间悄然沉淀。</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垂花门,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门不砌墙,四面通透,梁下垂着雕花短柱,玲珑剔透,宛如绣楼闺阁的门户。它不仅是空间的过渡,更是礼制的象征——旧时女眷不出深闺,这门便是内外之界。如今门上红灯依旧,光影交错间,恍惚看见旧日身影袅袅走过。</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的介绍牌静静立在一旁,红底白字,讲述着这座门的精巧构造与历史意义。悬山式屋顶,四面通透,雕花短柱如珠玉垂落,是北方民居中少见的柔美。它不只是门,更是一道界限,一段记忆,一种对秩序与美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石家大院的虎座门楼是其标志性建筑之一,以独特的砖雕艺术闻名。门楼顶部雕刻形似猛虎盘踞的图案,故得名“虎座门楼”。每一刀每一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些图案不只是装饰,更是祈愿——祈家宅平安,子孙昌盛,福寿绵长。门楼外曾挂灯笼,夜幕降临时,灯火映照雕花,想必格外动人。</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是其唯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建于1911年,门楼上方雕刻有连锁如意图案,两侧原为五色旗和九星旗砖雕(现已被毁),象征国泰民安。该门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石家大院的重要特色之一。 </p> <p class="ql-block">一名游客从楼中缓步走出,回望一眼,神情若有所思。那门楼巍然矗立,红灯轻晃,砖雕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或许只是路过,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两个时代在门洞中交汇——一个走出,一个走入,皆被这宅院温柔地接纳。</p> <p class="ql-block">水局即消防队的前身,是杨柳青民间兴办的一种社会消防组织。杨柳青水局的设立,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当年皇帝出巡,皇太后去泰山进香,沿途各地均设围站(以芦苇、毛毡搭设的简易殿堂)供其休息。一次当地围站失火,情势危急,后由仕绅等人筹办灭火机具,在围站旁边修建房屋,名为"支更水会",不久扩建为"天安水局"取天子平安之意,此为杨柳青成立的第一家水局。乾隆末年,巡幸减少,水局逐为民间救火所利用,到清光绪末年地方上共建有水局十八家。</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局"这一民间创办的专业消防组织已成为了历史,但在当时它为保护古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财务室</p> <p class="ql-block">石氏后裔石挥原名石毓涛,中国20世纪40、50年代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展览分两部分:第一展厅介绍石挥生平、第二展厅介绍他的艺术成就。1995年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p> <p class="ql-block">石挥是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表演艺术家,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他虽然出生书香门第,但岁月的风霜使他阅尽人间冷暖。时势的艰辛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成为他闪耀舞台的宝贵财富,更使他倍加珍惜家庭生活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人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轿车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漕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石 家小姐所居住的闺房是东厢房。石家主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里复原展示的是当年的基本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旧时,天津杨柳青婚俗主要分为订亲,行吉月,催妆礼,过嫁妆,娶亲五个过程。现在杨柳青镇的婚礼还保有行吉月,过嫁妆,娶亲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石家大院之行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经历将会成为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指引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〇二五年十一月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