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1.5</p>
<p class="ql-block">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沈塘</p>
<p class="ql-block">晴</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窗外天光微亮,腾讯会议的提示音准时响起。点开镜头,熟悉的面孔陆续出现,书页翻动的声音夹杂着轻柔的晨光,我们又一次相聚在《黄帝内经》的世界里。今天是共读的第五天,读到“囫囵吞枣”这一节时,大家忍不住笑了——原来古人说的“囫囵吞枣”,并不是懒惰,而是养生智慧:大枣味甘,过嚼伤齿,切块吞之反而护牙养脾。这小小的细节,竟藏着千年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样的共读。每天固定时间打开屏幕,一人读几页,彼此倾听,再分享感悟。没有压力,只有流动的思想和温暖的陪伴。从9月1日加入日记星球早起读书会以来,这种节奏已悄然融入生活。一个月精读一本书,一年十几本,不疾不徐,像一壶慢慢煨着的汤,滋养着身心。我越来越确信,坚持做简单而正确的事,终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晨光中的线上读书会,五个人安静地捧着书,背景是蓝天下飞鸟掠过云层。那一刻,仿佛我们不只是在读一本医书,更是在与古人心神相接。屏幕上写着“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俗语今天终于懂了深意——顺应四时,才是最高级的养生。而“早起知音,知识满仓”,说得何其温柔又坚定。我们不是孤勇者,是一群在清晨彼此照亮的人。</p> <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腹吞吞枣”,还特别标注一个“掰”字——皮主收敛,肉主补益,连吃法都有讲究。我不禁想起家里那罐红枣,以往总是随手抓一把嚼着吃,现在却会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该切块?是不是要配点姜?这些细小的觉察,正是读书带来的改变。知识不在远方,就在一日三餐之间。</p> <p class="ql-block">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第一方,被称作“群方之首”。书中细细拆解它的“君臣佐使”:桂枝为君,助阳解表;芍药为臣,敛阴和营。原来每一味药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如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需要班主任调和引导才能有序运转。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教育与中医,竟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冬至将至,书中建议喝当归生姜羊肉汤补阳气。我默默记下,打算那天为家人炖一锅。阳气初生之时,用温润之食相迎,是对节气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温柔以待。还有腊八粥、立春春饼,这些习俗背后,都是中国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时间的信使。</p> <p class="ql-block">“食不语”,孔子这句话今天也被提起。吃饭时少说话,不仅防噎,更能专注脾胃运化。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常一边吃饭一边催孩子快点吃,结果全家都急匆匆的。从今天起,我也要练习安静地吃饭,让每一口都吃得踏实。</p>
<p class="ql-block">跑操结束后,班主任就地开了个短会。散会后,我和八7班的班主任聊了几句。那个班原本是我教过的七6班,如今换了班主任,风气竟焕然一新。上课专注了,作业整齐了,连精神面貌都不一样。真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不禁反思:我要为我的班级、我的孩子,营造怎样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大女儿自律懂事,两个小儿子却还在学习的路上摸索。他们天性活泼,作业总要人陪,听课也难持久。最近我调整了策略,减少他们放学后满校园跑的时间,转而在家多陪他们玩。每天跳绳PK,我当裁判,计时喊加油,笑声填满了客厅。原来陪伴不是盯着写作业,而是和他们一起动起来、笑出来。</p>
<p class="ql-block">晚上还要上晚修,日子忙碌却踏实。翻开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收获:吃饭七八分饱,食不语,顺时而食,心要静,环境很重要,陪伴要有温度。这些点滴,都是生活给我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明天,继续记录属于我的日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