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10月4日,金秋十月,我们驾车自武汉来到江西九江市湖口县,踏上湖口这片江湖交汇之地,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科技和山河共舞的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10月1日上午10点半,我接到侄儿斌的来电,得知我93岁的二哥在“十·一”上午10点驾鹤西去了。我心情十分悲痛…随即驾车自浙江丽水返武汉,亲送我亲爱的二哥上山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10月4日,我们又驾车返丽水,路途因国庆假节车流较大,我们缓行慢游,来到九江市湖口,特地一游著名的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江湖口景区不仅风光旖旎,更因“九江舰”军事文化主题乐园的落成,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铁血柔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水悠悠,湖水静静,山影婆娑,石钟锐鸣,古塔飞檐与现代军舰䇄立,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融,交相辉映。</span></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因地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湖口。</p><p class="ql-block">湖口县面积673平方公里,人口30万。</p><p class="ql-block">湖口历史悠久,作为行政区划,始于南唐(950年),距今1000多年,在新石器晚期,湖口就有人类定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湖口隶属于九江郡;东晋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县衙就设在湖口。</p><p class="ql-block">湖口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县城距九江26km。境内有江岸线22Km,深水岸线10km左右。沿长江上溯至武汉、重庆,下达南京、上海;陆路有杭瑞高速、彭湖高速、铜九铁路和九景衢铁路穿境而过,形成水、铁、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p> <p class="ql-block">湖口,区位优越,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畔、庐山脚下,是江西“水上北大门”和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素有“江湖锁钥,水陆通津”之美誉。</p><p class="ql-block">湖口扼江控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著名战役有“朱陈鄱阳湖之战”、“太平军与湘军之战”、“二次革命”等,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一渡就在湖口,战略地位十分显著。</p><p class="ql-block">湖口,文化底蕴厚重,陶渊明、狄仁杰曾在这里任县令,李白、魏征、陆游、王安石、郑板桥等在此留下了1000多篇诗词歌赋,唐宋八大家有七位到过湖口揽胜抒怀,其中苏轼更是三到湖口,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p><p class="ql-block">湖口风景秀美,有世界文化景观,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国家级4A景区2处,3A级景区3处。主要旅游景区有:石钟山、鞋山、中国江豚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台山公园、九江舰军事主题公园、一方圣境、雁列山等。</p><p class="ql-block">“江湖两色、石钟千年”扬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九江舰军事文化主题乐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退役的“九江舰”赠送给九江市,“九江舰”落户湖口,落成“九江舰军事文化主题公园”,给湖口增加了一个现代军事文化的游览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登临退役的“九江舰”,仿佛步入一段流动的海军史诗。甲板宽阔,雷达高耸,导弹发射装置静静矗立,诉说着昔日守卫海疆的荣光。我在舰桥前驻足,仰望那高耸的桅杆与飘扬的旗帜,指尖轻触冰冷的金属结构,心中涌起敬意。这艘曾驰骋深蓝的功勋战舰,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江舰军事文化主题乐园园区内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共生,锈迹斑驳的齿轮与高耸的起重机默默讲述着时代的变迁。而那一块块展牌上,“从大船到大航母”的历程,正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壮阔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p><p class="ql-block">人民军队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在很长的段时间里只有陆军单一兵种。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在沿海地区数次大规模战役中,由于没有海上力量,致使国民党军得以从海上逃脱。这些情况显示了海上通道和海上力量对于战争的重大影响,而且历史经验、现实斗争需求,都使得建立人民海军巳经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和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4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热烈祝贺“重庆”号巡洋舰官兵起义时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没自已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已的空军和海军。</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国民党海军第二海防舰队30艘艇、1271名官兵在南京以东长江面起义;后又有24艘炮艇、300余名官兵也在镇江起义。</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4日,正是以这些国民党起义舰艇和官兵为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由张爱萍任司令员和政委,人民海军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198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正试批准以1949年4月23月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的时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p> <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在战火中发展。</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25日,广州军区江防部队(南海舰队前身),以16艘舰艇,最大排水量338吨的桂山号步兵登陆艇,和其他小炮艇在万山群岛登陆,海战中,28吨的“解放”号炮艇单艇就敢向敌人整个舰队发起攻击,“桂山”号更是在全舰大火,上层建筑大都被毁的情况下,坚持抢滩登陆,官兵上岸打出了人民海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气概。</p><p class="ql-block">1955年,人民海军对海对空作战500余次,击沉击伤俘获敌舰船292艘,击落击伤敌机106架。协同陆军空军解放了除台湾、金门、澎湖、马祖和东沙、南沙以外的全部岛屿。</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沿海岛屿的战斗,证明了人民海军已经从战火洗礼中成长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在战火中屹立。</p><p class="ql-block">1974年1月17日,南越侵入西沙群岛,南海舰队2艘扫雷艇、2艘猎潜艇,面对南越海军3艘驱逐驱1艘护卫舰装备优势之敌,英勇奋战,甚至通过手榴弹、冲锋枪和敌舰进行接舷肉搏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100余人,俘敌49人,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并一举收复被南越侵占的甘泉、金银两岛,实现了维护祖国主权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随着70年代第一代国产排水量3200吨的051型旅大级驱逐舰陆续开始建成服役,人民海军才算有了真正驰骋大海的远洋作战力量。</p><p class="ql-block">1988年,人民海军以6艘驱逐舰和2艘综合补给舰,以及10远洋拖船和救生打捞、远洋调查和测量船组成的编队首次远航南太平洋,成功进行了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历时35天总航程8733海里。</p><p class="ql-block">海军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肩负海外出访的特殊使命,1985年11月,由一艘驱逐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组成的编队访问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私和孟加拉三园,这也是人民海军首次进入印度洋。</p><p class="ql-block">2008年12月,人民海军首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p> <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从小舢板到大航母一一驶向深蓝远海。</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人民海军参加“和平~09”海上多国联合军演,这是人民海军首次参加海上军演。</p><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利比亚内乱期间,在亚丁湾执行护舰任务的海军护航编队,奉命赴利执行撤侨任务,这是人民海军首次执行海外撤侨,标志着海军在新时代又增加了新的使命。</p><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29日,海军首次以联合编队“春节远航”的方式穿越第一岛链;</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9日,海军出动3艘军舰赴也门撤侨;</p><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人民海军正式进驻首个海外保障基地~吉布提保障基地;</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3日,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南昌号、052D驱逐舰、太原号和成都号、054型护卫舰、黄冈号和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等6艘舰艇,浩浩荡荡杀出第一岛链,由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海域南下,向太平洋驶去。</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今天的人民海军巳经真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一支寒酸的黄水海军,逐渐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综合实力跃居全球三甲之列的蓝水海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海军精神。</p><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在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海上猛虎精神”“海上先锋精神”“核潜艇精神”“海空雄鹰精神”“航母精神”“西沙精神”“南沙精神”等这些精神,集中概括起来就是“听党指挥,忠于党,能打胜仗、打硬仗,作风优良为人民,爱舰爱岛爱海洋”的人民海军精神。人民海军精神赓续了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彰显了海军官兵扎根海疆、维护海权的意志品质,是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的红色基因、精神脊梁,是革命事业薪火相继、血脉永续的政治保证。</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了退役的九江舰上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舰体内设有导览展厅与荣誉墙,“海上猛虎精神”“团结拼搏”等标语铿锵有力。一间间舱室还原了官兵生活场景,控制室内仪表密布,电缆纵横,真实再现了舰艇运行的精密与紧张。墙上悬挂的题词庄重肃穆,见证着人民海军的成长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p><p class="ql-block">2008年12月24日题词:</p><p class="ql-block">“忠诚于党 热爱人民 报效祖国 献身使命 祟尚荣誉”</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11日题词:</p><p class="ql-block">“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p> <p class="ql-block">五联装1200型252毫米反潜火箭深弹发射炮。</p><p class="ql-block">“九江舰”装备两座5管1200型252毫米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5联装布局,分上下二层排列,上层三管,下层左右各一管,高1.5m,火箭深弹型号有:62式火箭深弹、81式火箭深弹。</p> <p class="ql-block">九江舰内设施设备</p> <p class="ql-block">在九江舰上看石钟山景观。</p> <p class="ql-block">343雷达,是我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第一部火控雷达。</p><p class="ql-block">该雷达是在前苏联“黄蜂头”雷达的基础上仿制,1968年开始研制,1970年完成首批样机试制,1978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是当时国产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标准舰载火控雷达,是我国第一代国产水面舰艇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354雷达,全称为354型低空对海搜索雷达。</p> <p class="ql-block">我在退现役的九江舰艇上参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出九江舰体,回望这座钢铁巨兽,它静泊于江畔,背后是层峦叠翠与飞檐古塔。远处宝塔七层凌空,石碑刻有“一桥烟水明湖口”,诗意与豪情在此交汇。江风拂面,我缓行于石阶之上,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在山水间荡漾。</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九江舰观湖口,画面内是鄱阳湖清绿的湖水,远处是长江西来的浑黄的长江水,形成清浊两色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江湖两色,石钟千年:</p><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自西奔腾而入,浑浊呈黄褐色;潺潺鄱阳湖,自南飘然而来,清洌呈清绿色。它们日月不息,在“湖口”交汇融合。这就是著名的“江湖两色”,清浊分明,堪称奇观。</p><p class="ql-block">在九江舰上游左侧边的石钟山,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石钟山,山奇怪石突兀,花木扶疏,楼亭林立,曲径通幽,有“小蓬莱”之称。山下悬崖如削,穴缝纵横,涛拍浪击,声若洪钟。</p><p class="ql-block">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下石钟山,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p> <p class="ql-block">湖口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鄱阳湖入口长江处,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地理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湖口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在湖北省宜昌市,中下游的分界点在江西省湖口县。</p><p class="ql-block">长江上游河段因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地势落差大,形成峡谷地貌和湍急水流;</p><p class="ql-block">中游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湖泊众多,起调蓄作用;</p><p class="ql-block">下游河段接近海口,受潮汐影响,江面宽阔,水深增加,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p> <p class="ql-block">湖口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其西侧为长江中游,东侧为下游。</p><p class="ql-block">该区域地形从丘陵过渡到平原,水文特征也明显不同:中游支流众多,湖泊广布(洞庭湖、洪湖、鄱阳湖)下游则水面开阔,水流平缓。</p><p class="ql-block">湖口设有湖口水文站,负责监测鄱阳湖与长江的水情交换,为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提供关键数据。,</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豚,是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的江豚。俗称“江猪”,体型较小,头部钝圆,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体长一般在1.2m左右,最长可达1.9m,貌似海豚,寿命约20年。因为性情活泼,智力发达,有“微笑天使”之称。作为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类动物,其野外数量仅有1000头左右,2018年4月11日被升级为独立物种。</p><p class="ql-block">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口←→上海的东方红号轮船上,经常看到成群的江猪,后因长江水受污染,江水由清变浑,江上运输船只大增,破坏了江猪的生活环境,致使其变为须保护的“水上熊猫”。后来经国家治理长江,使长江恢复了正常的水质,江猪又逐渐增多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长江湖口段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这段江面上穿梭来往的大型货轮众多,江面上一派繁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游览了九江舰后,即走向石钟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石钟山景区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m,相对高度约40m,面积仅0·2k㎡。</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景区大门处,摆满了秋之花簇,十分艳丽。石钟山大门楼为双重飞檐三洞式门楼。</p><p class="ql-block">石钟山,也称下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南望匡庐,北镇长江,三面环山,一面连陆地,湖口县城半围着石钟山呈扇形展开,面积约9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石钟山是由中石灰系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出露地表的独峰。</p><p class="ql-block">石钟山有上下两座之分,南面一座频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频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座山合称“双钟山”,两山相距1200m,海拔57m。</p><p class="ql-block">石钟山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300~166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水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注明“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p><p class="ql-block">命名之因,历代众说纷纭,主要是声名和形名二说,至今未有定论。主流说法为石钟山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石钟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庐山的组成部分,建有石钟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山上园林建筑自汉唐以来历经战火兵燹,屡毁屡兴,现存建筑多为清咸丰年后重建,有怀苏亭、绀园、紫云廊、船厅等20多于古建筑,天河、桃花洞、观鱼池、石林等自然景观,唐至清石刻有170多处。</p> <p class="ql-block">“江湖锁钥”门楼,是石钟山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由郭沫若题写的“石钟山”门额。</p><p class="ql-block">该门楼于2001年1月建成,采用仿古牌坊式设计,高9m,宽11m,由四根花岗岩立柱支撑,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矗立于18级台阶之上。正面门额“石钟山”三字为郭沫若亲笔书写,背面刻有“江湖锁钥”四字,体现其军事要塞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石钟山,因山势险要,控制江湖要冲而得名“江湖锁钥”。</p><p class="ql-block">门楼作为景区入口,既是地理标识,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石钟山作为军事重镇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p><p class="ql-block">“石钟山古建筑及石刻”</p><p class="ql-block">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石钟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包括:昭忠祠、浣香别墅、江天一览亭等,可俯瞰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黄绿双色奇观。</p> <p class="ql-block">千古奇音祝福墙</p> <p class="ql-block">石钟亭,是进入景区的首座建筑,该亭因内部有一块巨石,敲击时发出“嗡嗡”声响,石钟亭得名源于其内部的特殊岩石结构,敲击时发出类的钟鸣的声响,故得名“石钟亭”。这一命名方式与石钟山的整体命名逻辑一致,均以“声如钟”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作为景达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石钟亭兼具实用功能与观赏价值。游客常在此驻足聆听钟鸣声,感受奇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p><p class="ql-block">石钟亭,意在承袭大禹和李渤的遗志,然而,文字中又描述“亭中央立一岩石,敲之能发出‘函明’‘清越’之音”。</p> <p class="ql-block">苏轼雕像,汉白玉花岗岩,像高3.5m。</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由中央美院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上饶人吕品昌教授创塑。以苏东坡途经湖口,夜访石钟山,著文《石钟山记》时间为据,参考元代画家赵頫所作《苏东坡像》塑造而成。</p><p class="ql-block">苏轼三来湖口。</p><p class="ql-block">笫一次来湖口,是在元丰七(1084)年六月九日,为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县尉入鄱阳湖,首次来到湖口,撰写名篇《石钟山记》。</p><p class="ql-block">他在探求石钟山命名的过程中,提出对前人的论说表示怀疑,后进行实地调查。白天,他听小童持斧击石,夜晚,乘舟至绝壁下亲自探访,认为找出石钟山的真正根据,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p><p class="ql-block">尽管苏轼这种解释,后来也有人提出异议,但他强调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提出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的论断,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p><p class="ql-block">1981年,当代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游览石钟山后,高度评价苏轼说:“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科学家,他强调实事求是,深入调查,这样是科学精神。他九百多年前就有这种精神,实是非常可贵。”</p> <p class="ql-block">苏轼第二次来湖口是圣元(1094)年四月,他从定州调任广东英德,途中又改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而途经湖口。</p><p class="ql-block">这年,苏轼已年近六旬,体弱多病,千里迢迢赴任,途中困难很多,他上书哲宗,要求“念八年经筵之旧臣”,允许他从水路行舟。其舟入鄱阳湖过湖口时,由于行程匆忙,连喜爱的壶中九华石都来不及去买,特写有一首《壶中九华诗并序》:湖口有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余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p><p class="ql-block">苏轼第三次来湖口,是靖国元(1101)年,他调任岭南整整七年,这次遇赦度岭北归,复过湖口。</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这位一代文豪,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66岁。</p> <p class="ql-block">这块指路牌怀苏亭↑,即怀念苏东坡之纪念亭,何以纪念他,请看:</p><p class="ql-block">三州勤廉:苏东坡是一位有名的廉吏,只不过他的“文名”太盛,盖过了他的政声。</p><p class="ql-block">一、黄州救弃婴:当他调任黄州时,不因自已无权而无所作为,而是坚持做有益于民的好事。当他了解到百姓因赋税繁重养不起儿女而弃婴时,建议官府“收养弃儿”;同时筹组民间组织,一年内救活婴儿几百人。</p><p class="ql-block">二、惠州筑“苏堤”:当他调任惠州时,看见惠州百姓过湖耕作很不方便时,与惠州知州詹范商量后,赶紧领着百姓又筑起了一道“苏堤”。</p><p class="ql-block">三、儋州打深井:当他被泛海南儋州时,已是一位无居所无粮吃的老翁,日渐消瘦的他,瞧着儋耳乡民多取塘沟积水饮用,往往致病而死的境况时,他就拄着竹杖,动员黎族同脆同他一起试验打井。申请不到砖石,他就把准备过冬买粮的钱挪了出来,从琼州府城雇请两名“巧匠”终于打出了深井。从此百井俱成的黎寨,黎族同胞饮上干净水,都赞颂他“东坡翁真儋州人人也!”</p><p class="ql-block">苏东坡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黄惠儋”三州功业为荣,这是因为他是在有职无权,同百姓打成一片时做出的奉献,所以弥足珍贵,且值得永久怀念。</p> <p class="ql-block">西园</p><p class="ql-block">亭旁有用紫荊花树培植的“欢迎光临”</p> <p class="ql-block">西园一亭隐藏在丛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和鸣钟,2001年6月,由武汉重型铸锻厂铸造,取与石钟和鸣之意。大铜钟为铜锡合金,高1.58m,口径1.32m,重2.1吨,含有500克黄金。</p><p class="ql-block">和鸣钟外观刻有图案,上部是钟名和“福禄寿禧”四个大字,中部是石钟山全景图和苏轼《石钟山记》全文,下部是海上日出图。</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沿着上山阶道前行。</p> <p class="ql-block">有一怀苏亭</p><p class="ql-block">怀苏亭是怀念苏轼的亭子,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1708)年,原址在山南麓临湖塔附近,是朝尔岱立碑镌刻苏轼《石钟山记》。</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湖口知县赵作霖重修;嘉靖年间,学使吴烜镌《游石钟山歌》于壁间,但亭碑均已早圯。</p><p class="ql-block">1959年重修怀苏亭,亭址移至紫云廊前;1979年再修。</p><p class="ql-block">亭中央立碑,正面刻苏文忠公像及苏轼三次来湖口的说明,背面镌刻《石钟山记》,由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手书。</p> <p class="ql-block">紫云廊,因山上岩石多呈紫色而得名,是景区内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紫云廊这里的岩石,如紫气东来的云彩,故名紫云岩。</p><p class="ql-block">紫云廊前古樟树参天,紫岩林立,绿树点缀其间,游人凭栏可眺望湖光山色,感受清幽氛围。</p><p class="ql-block">紫云廊以奇石、修竹和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石刻闻名,廊内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相关的碑刻,包括苏轼《石钟山记》碑刻等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紫云廊景观与长江、鄱阳湖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曾是苏轼泛舟之地,现保留着彭玉麟亲手栽种的古樟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紫云廊长廊碑廊诗文,走进石钟山紫云廊中,右边墙上嵌碑如林…</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个长廊,右侧墙上嵌着一排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在长廊尽头的右侧有一圆门洞,直通观音殿。门槛有联一对:</p><p class="ql-block">观从心底发 音自静中生</p> <p class="ql-block">走进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观音殿是清代咸丰八(1858)年,由清廷为战死的湘军水师官兵修建的报慈禅林,后于1980年更名为观音殿。该建筑群包含大雄宝殿、观音殿、蓬莱仙岛等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整体呈现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p><p class="ql-block">这里最初作为湘军水师官兵的昭忠祠,后改为佛教寺院,供奉观世音菩萨及蓬莱仙岛等仙佛塑像,作为清代佛教建筑的代表,观音殿承载着历史变迁的痕迹,是研究清代宗教建筑及军事历史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出观音殿后,向前行进,来到石钟山的山崖岩道上,经上下台阶的路段,来到泛舟岩。</p> <p class="ql-block">途中石岩奇特怪异…</p> <p class="ql-block">响石岩赤壁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从泛舟岩的一个石门上登。</p> <p class="ql-block">“肖提督遗爱”岩刻</p> <p class="ql-block">“力挽狂澜”崖刻</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临湖塔,塔存七层八角,空心,每层有窗、檐、檐饰蓝色琉璃瓦,塔顶装设红灯,为夜船导航,又名天灯塔。</p><p class="ql-block">原址为惜字炉,1966年毁。</p><p class="ql-block">1980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临湖塔雄姿</p> <p class="ql-block">在临湖塔内拍摄塔顶景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临湖塔边远眺长江景观。</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桃花洞,其名称来源于洞壁石刻“桃花洞”三字。该洞为清代建筑群之一部分,内部曾是湘军水师官兵的住所,现为纪念彭玉麟而设。</p> <p class="ql-block">桃花洞所在的清代建筑群,由曾国藩、彭玉麟等奏请咸丰皇帝修建,主要用于祭祀阵亡湘军水师官兵。</p><p class="ql-block">洞内现存石刻“桃花洞”三字,据考证为郑板桥所题,但原迹己模糊不清,现存碑刻多为后人重刻。</p><p class="ql-block">桃花洞是天然与人工巧妙合成,又名渔人精舍。</p><p class="ql-block">洞外多摩崖石刻,洞内石壁上有三个不同写法的“梦”字,乃彭玉麟所书。</p><p class="ql-block">桃花洞外有“大石当中流”景观,但因水位变化,原苏轼笔下的奇音奇景已难寻觅。</p> <p class="ql-block">湖山一览亭,原名“江山一览亭”,后改为“江天一览亭”,建于清代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湖山一览亭,位于船厅前,视野开阔,可南望匡庐山,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与长江交江的“江湖两色”奇观。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该亭不仅是观赏湖光山色的观景台亭,更是苏轼《石钟山记》的实地考察地之一。苏轼曾在此夜游考证山名由来,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船厅,因整个形状似船而得名。清咸丰年间,知县岑莲乙建,同治年间年,总兵丁义方修,1979年又大修,2017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湖山一览”匾额为民国九(1920)年杜锡珪所书。</p> <p class="ql-block">船厅景观</p> <p class="ql-block">江天一览亭,始建于明代,原名江山一览亭,清代咸丰年间重建,改名江天一览亭。</p><p class="ql-block">1979年大修,201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其位置临江边,为江湖揽胜最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可观江湖浊清两色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江水西来而浊,湖水南来而清。</p><p class="ql-block">江湖两色的石钟山景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水上景观之一,黄赤交界相汇长达数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交汇处,分界线南北走向,呈清赤清黄两色。</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1965年7月7日登临石钟山,写下了“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景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钟山向西看,长江浊水滚滚而来,九江舰停在江边供游人参览。</p> <p class="ql-block">清浊亭,1984年改建,站在亭内可观“江水西来而浊,湖水南来而清”,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此交汇,形成黄赤交界长达数千米水上奇观。</p><p class="ql-block">清浊亭柱上有钱伟长所撰“江湖两色,石钟千年”对联。</p> <p class="ql-block">楼外楼,是石钟山的古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建于清代,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融合江南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原名昭忠祠。清咸丰八年(1858),由曾国藩、彭玉麟等奏请咸丰帝旨谕而建的,祭祀阵亡的水师官兵,抗战胜利后,改为忠烈祠。祠分前庑和后庑,前庑祀殉战官弁,后庑祀楚军水师阵亡士卒,祠前置有两尊威石雄狮。</p> <p class="ql-block">报慈禅林,清咸丰八年(1858)建,清廷为战死的湘军水师官兵报答慈恩,祭祀祈福,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p><p class="ql-block">报慈禅林由大雄宝殿、海禹、戏楼、僧房及前后庭组成。</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原有的佛像及殿后的海岛1966年均毁,1980年修复,大雄宝殿修复后改名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浣香别墅,清咸丰八年(1858)建,为彭玉麟驻防时的住处。</p><p class="ql-block">浣香别墅为一进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左右两厢,中设雅座。前后幢之间有天井庭院,院廊墙壁镶嵌有历代名书画碑刻。</p> <p class="ql-block">琐江亭,咸丰年间修建,北锁长江,境界空旷,西北可俯瞰长江、鄱阳湖,又因石钟山素被兵家称之为江湖锁钥,故名锁江亭。</p><p class="ql-block">1982年移山之北,浣香别墅右侧。出别墅、过亭、北至上谕亭,南经新长廊至桃花园,归去亭等处,壁间有石刻《锁冮亭记》,为西安杨升撰于咸丰已未(1859)年。</p> <p class="ql-block">湘军水师官兵塑像</p> <p class="ql-block">上谕亭,清乾隆五(1740)年,知县赵作霖建,咸丰四年(1854)兵毁。咸丰十年(1860)清军将领彭玉麟由原址通济门(北门)移建于此。</p><p class="ql-block">亭中有咸丰皇帝的圣谕,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在昭忠祠祭祀在湖口阵亡的清军将士。</p><p class="ql-block">上谕亭中的碑名、碑文,均为曾国藩手书。</p><p class="ql-block">彭玉麟建龙云图案。</p><p class="ql-block">亭因八角飞檐,又称“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上谕亭中有“上谕碑”。石碑正面为“上谕碑”,背面有碑文。</p><p class="ql-block">“上谕碑”三字和碑文皆为曾国藩书写。</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铜像,铜像高3.5m,重约1吨。铜像面向北方,基座记载了其与石钟山的渊源。该铜像展现了曾国藩身穿清朝官服,头戴官帽的典型形象,由其本人题写的亭名及碑文。</p><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字伯涵,湖南湘乡人,是晚清重臣。出身湘乡耕读家庭,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十年间官至礼部侍郎。1852年因母丧返乡,奉旨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1864年攻陷天京,1866年封一等毅勇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p><p class="ql-block">1853年创立湘军,采用儒生为将。募兵自选模式,强调“忠义血性”,打破绿营旧制。1864年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p><p class="ql-block">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安庆内军械所,造中国首艘轮船“黄鹄号”;推动江南制造总局,兵工学堂及首批赴美留学生。</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推崇程朱理学,兼融陆王心学,强调“修身律已”,主张“勤俭廉劳”。创立“湘乡派”散文,著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影响梁启超等人。</p><p class="ql-block">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推动洋务运动闻名。</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率领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塵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p><p class="ql-block">他与石钟山的关联始于1853年率军攻陷天京(今南京)后,为安抚阵亡将士,奏请朝廷将原昭忠祠改名为“忠烈祠”,并在此建立铜像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曾国藩铜像,1997年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捐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太平楼,清同治三年(1864)由彭玉麟主持修建的军事防御建筑。</p><p class="ql-block">太平楼最初为湘军抵御太平军而建,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今南南)后,彭玉麟亲题“飞捷楼”,命名此楼。</p><p class="ql-block">1978年重建时,因纪念太平军曾在此抗清而更名为“太平楼”。</p><p class="ql-block">太平楼为六角砖石结构,共七层,采用传统军事防御设计,曾作为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重要据点。</p><p class="ql-block">楼内现存曾国藩所书“上谕”碑刻,还有彭玉麟题写的“飞捷楼”匾额等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水经》云:</p><p class="ql-block">“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p><p class="ql-block">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p><p class="ql-block">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p><p class="ql-block">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p><p class="ql-block">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p><p class="ql-block">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p><p class="ql-block">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p><p class="ql-block">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海拔约62m,面积仅0·2K㎡,山上古建筑群朴素典雅,与碑、石刻交相辉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p><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临石钟山顶,看长江滔滔,观鄱阳湖浩渺,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江湖交汇,浪花打着旋儿画出天然分界线,多情山水,璀璨湖口,我们领略江湖两色,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沿古栈道摸宋代石刻,用指尖感受千年光阴的纹路,这里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让我们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追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脚步,细细品味石钟山的得名由来,感受石钟山文化之底蕴,江湖之韵,灵秀湖口,让我们沉醉!</p><p class="ql-block">我们寻访东坡笔下的江湖奇境石钟山,石钟山的山水清音千年回响;寻苏轼笔下的千古奇音,寻觅苏轼笔下的江湖两色,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又迷人的地方~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