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燕京大学

作家 钱小穆

<p class="ql-block">1895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七房桥的钱府中,紧张氛围弥漫。自清晨开始,钱夫人便经历了剧烈的疼痛,预示着临盆在即。随着日头高升,蝉鸣声声入耳。终于,在中午时分,钱夫人顺利产下一名男婴。钱府主人钱承沛看着儿子粉嫩可爱,聪明伶俐,心中喜爱不已,遂为其取名恩操。</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天,钱恩操的兄长认为单名“恩操”不雅致,提议改为单名一个“穆”字。于是,钱家老二便开始被称为钱穆。</p> <p class="ql-block">1930年,钱穆的人生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的学术成果《刘向歆父子年谱》受到了燕京大学教授、苏州平江路顾家花园的顾颉刚的赏识。顾颉刚致函邀请钱穆前往燕京大学执教。少年时期,钱穆便怀揣着考取燕大的梦想,然而生活的不幸使他最终选择在家乡执教。如今,燕京大学的知名教授顾颉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钱穆欣然应允,告别家人,独自踏上了前往燕京大学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燕京大学,这所由美国和英国传教协会在北京共同创立的学府,其初代校长便是后来声名显赫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司徒雷登的引领下,燕京大学致力于成为东亚地区的顶尖学府,因此广纳英才。钱穆的到来,无疑为这所学校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p> <p class="ql-block">  当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John L. Stuart)设宴欢迎新教师时,钱穆对校园建筑名称提出建议,促使校方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并命名校园内的湖为“未名湖”。 ‌</p><p class="ql-block">1930年,钱穆受顾颉刚推荐到燕京大学任教。司徒雷登在宴会上询问他对学校的印象时,钱穆指出校园内使用外国名称(如M楼、S楼)与“中国化”定位不符。校方随后召开会议采纳其建议,将外国名称改为中文,并采纳钱穆为未名湖命名的提议。 ‌</p><p class="ql-block">钱穆在燕京大学仅工作一年,因与学校氛围不合离职。这段经历虽短暂,但促成校园文化命名的重要调整。 ‌</p> <p class="ql-block">1940年,《国史大纲》被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列为大学通用教科用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当时,蒋介石的重要幕僚陈布雷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唤醒国魂、抵御外敌的杰出之作”。时至今日,《国史大纲》依然屹立于国学经典的行列,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