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游】沙洲坝之行记

珊花烂漫

<p class="ql-block">文/图:珊花烂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20036</p><p class="ql-block">课本《吃水不忘打井人》</p><p class="ql-block">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念党恩,红井精神映初心。”今年的7月15日,我和我家老鄢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与向往,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自驾之旅,目的地是距离我家三百公里外的瑞金沙洲坝。</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车缓缓驶入沙洲坝,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那口闻名遐迩的红井旁,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红井边,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小学课本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小时候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文,对其中的含义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而如今,当我真切地站在这口井前,才深深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位热情的导游走上前来,开始为我们讲述红井的故事。“你们知道这口井开发到现在有多少人喝过吗?”导游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纷纷摇头。导游接着说道:“有九百多万人喝过这井里的水。曾经,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发’。当年的沙洲坝,干旱缺水,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喝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p> <p class="ql-block">听着导游的讲述,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乡亲们为了一口干净水而奔波劳累的场景。他们在烈日下挑着沉重的水桶,脚步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一张张疲惫而又充满渴望的脸庞,让人心生怜悯。</p><p class="ql-block">“直到红军来了,毛主席带领乡亲们挖井,这里的人们才结束了喝臭塘水的日子。”导游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毛主席深知乡亲们的疾苦,他亲自勘察水源,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挥锹挖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口井不仅仅是一口水源,更是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九十载的风雨洗礼,并没有让这口井失去它的光彩。如今,它依然清澈见底,井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我蹲下身子,轻轻端起一竹碗红井水,放入口中,那清凉甘甜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这不仅仅是一口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红井边,我不禁想起了这句诗。红井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它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而我们的幸福生活之所以如此美好,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在红井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十四个大字,简单而又深刻,它是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醒。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离开红井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红井之旅,让我对幸福有了新的理解。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更应该饮水思源,不忘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