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未必真,心诚方为信

雨欣

<p class="ql-block">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核心基石,而如何建立信任,往往是相处的第一道关卡。尤其在信任易受挑战的环境中,误解与冲突更易悄然滋生。</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位临终患者,由子女陪同就诊,我始终秉持同情之心处理相关事宜。但病情的波动牵动着患者的情绪,加之家属往来频繁、人多口杂,传话过程中难免产生偏差,让最初建立的信任逐渐瓦解。不同立场带来不同的思考角度,一句无心之语便引发了新的冲突,间接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即便后续我尝试弥补、积极沟通,虽有一定进展,却终究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尽管患者弥留之际并未有过多抱怨,但这段经历仍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释怀的遗憾,也让我在后续的医患相处中,总结出规避信任危机的关键心得。</p><p class="ql-block"> 此后面对每一位患者,我愈发明白: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更可能失真。想要守住信任的底线,首先要做到信息同步“无死角” ——关键病情、治疗方案直接对接1-2名核心家属,用“大白话”解读专业术语,再辅以书面病情摘要双重确认,从源头避免“人多传话”的失真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情绪前置“先共情”,面对患者或家属的焦虑、急躁,先停下理性分析,说一句“我懂你看着病情变化的着急”,先接住情绪再传递事实,才能减少对立感、筑牢信任的基础。同时还要边界清晰“不越位”,坦诚告知医疗职责与能力边界,不做“一定能好转”这类模糊承诺,唯有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后续的期待落差。若不幸出现误解苗头,则要误解止损“快回应”,第一时间主动沟通澄清,用具体检查指标、治疗调整原因化解疑虑,不拖延、不回避才能将信任裂痕及时修补。</p><p class="ql-block"> 最后,做到细节留痕“增底气”,签字留痕也必不可少,重要沟通做好记录并让家属签字确认,既体现专业严谨,也能在争议时成为信任的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 医患之间的信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却可能因一句疏忽、一次误解轻易崩塌。但只要秉持初心、保持善良,在沟通中多一份耐心、多一层考量,就能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守护好这份珍贵的信任,在行医路上稳步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