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2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

Zvl

<p class="ql-block"> 第五组 跟岗实践(八)</p><p class="ql-block">‍2025“国培计划”——旗(县)级中学紧缺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初中音乐)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立足自治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项目汇聚优质专家资源,课程设计注重理论引领与实践突破相结合,着力解决一线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自治区骨干教师成为推动基层音乐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组长: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第四中学 刘卓拉老师</p><p class="ql-block"> 《梁祝》的故事情节来讲解音乐,效果很好。学生们能在旋律中听出"共读"的喜悦、"抗婚"的悲愤和"化蝶"的凄美,代入感很《溜冰圆舞曲》通过让学生模仿滑冰的动作,比如原地旋转、滑行,能非常直观地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律动感。尤其是分解和弦部分,学生们能很快地将"低-高-中"的音符走向与冰刀滑动的轨迹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第二中学 王琦老师</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的跟岗实践,以音乐赏析为核心,让我收获深刻。《化蝶》的旋律缠绵悠扬,瞬间将人带入经典意境,感受到音乐传递情感的强大力量;而连续聆听五堂《溜冰圆舞曲》教学课,更让我看到教学的多样可能。</p><p class="ql-block"> 同曲不同教,每位老师各有千秋:有的聚焦乐器音色辨析,让学生读懂旋律层次;有的设计小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创编节奏;还有的用视频还原溜冰场景,帮学生理解音乐与场景的关联。这让我明白,教学的魅力在于创新,也为我后续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思路。</p> <p class="ql-block">组员: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金河校区 齐鸿艳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听了呼市十九中黄梅老师的《化蝶》,教学目标精准落地,老师紧扣“文化理解”与“情感体悟”双目标,通过“品故事—析意象—联生活”的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然理解“化蝶”背后的坚韧与新生内涵,目标达成度高。</p><p class="ql-block"> 多媒体运用赋能课堂:用动态蝴蝶蜕变视频替代静态图片,搭配轻柔的背景音乐,瞬间营造沉浸式氛围,有效辅助学生具象化理解“破茧成蝶”的过程,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有力支撑。</p> <p class="ql-block">组员:锡林郭勒盟第一中学 王冬冬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跟岗实践,我深刻感受到音乐教育是知识、审美与创新的融合。上午的《梁祝》赏析课,老师以“爱情故事”为引线,巧妙地将“协奏曲”、“奏鸣曲式”等专业知识融入分段聆听中,使学生不仅能捕捉优美旋律,更能理解音乐如何用结构叙事抒情。随后的音美融合课《国画——蝴蝶》更是神来之笔,当《化蝶》旋律萦绕课堂,学生在绘画中深化了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实现了跨学科的美育渗透。</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溜冰圆舞曲》课程则展现了现代音乐教学的魅力。从回顾圆舞曲特点,到利用音乐软件进行编配与录音,课堂从“聆听鉴赏”转向“创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成就感。全天课程环环相扣,让我领悟到,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在于传授乐理,更在于点燃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火花,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育美于心。</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第二中学 魏晓菲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十九中聆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协奏曲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每次都会被感动。黄梅老师以专业的角度从旋律声部、伴奏声部、织体、音乐体裁、曲式结构、主奏乐器等出发为学生呈现了梁祝故事。接着美术赵老师直接以梁祝化蝶为基调,从美术的角度带领学生认识蝴蝶的结构,学生现场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梁祝蝴蝶形象。整个创作过程《梁祝》音乐始终作为背景音乐存在。两节课完美融合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了艺术的美好,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光明学校 吴志强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听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第一节课《梁祝》老师从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每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歌曲。第二节课延续第一节课内容,跨学科融合美术课,画蝴蝶,边听上节课的歌曲,再创作蝴蝶,通过歌曲讲解后,蝴蝶的构造,老师示范,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创作,最后分别进行了展示,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创作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思维。</p><p class="ql-block"> 《溜冰圆舞曲》老师利用录音软件的加入,课上现场创作,电子琴音色和学生们的声音,表现不同声部,加入各个曲式结构中,创作出属于学生们的乐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更加活跃,而不是单单就是欣赏聆听。多彩的音乐课堂就应该是这样。育人美育创新教育模式深入课堂,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校 李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十九中一天的跟岗培训让我受益匪浅。第一节《梁祝-协奏曲》音乐课,教师以情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旋律中的叙事感,让我领悟到经典乐曲教学需注重情感共鸣的营造。</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梁祝化蝶学科融合课极具启发,将音乐意境自然延伸至美术国画蝴蝶教学,打破学科壁垒,为我提供了跨学科教学的鲜活范例。</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溜冰圆舞曲》教学中,趣味律动设计让学生直观感受圆舞曲节奏,展现了互动教学的魅力。下午的音乐社团课,教师精准的指导与个性化培养方式,让我学到了社团活动高效开展的技巧。此次培训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未来我将积极践行学科融合与趣味教学,提升课堂与社团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学校 呼斯楞老师</p><p class="ql-block"> 为期一天的跟岗实践,让我对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内涵有了全新认知——它绝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审美素养培育与创新能力激发的有机统一。上午的课堂中,《梁祝》赏析课以经典爱情故事为切入点,将“协奏曲体裁”“奏鸣曲式结构”等专业内容拆解融入旋律分段聆听,引导学生从“听旋律”进阶到“懂表达”,清晰把握音乐叙事与情感传递的内在逻辑。紧接着的音美跨界课堂《国画——蝴蝶》更令人耳目一新,《化蝶》旋律贯穿始终,学生在笔墨创作中沉浸式感受音乐意境,实现了美育资源的跨学科整合与深度渗透。</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溜冰圆舞曲》教学,则尽显现代音乐课堂的活力与创意。课程以圆舞曲核心特征回顾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软件开展编配、录音等实践操作,成功将课堂重心从传统的“被动鉴赏”转变为“主动创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全天的教学展示层层递进、亮点纷呈,也让我深刻领悟:优质的音乐课堂,既要夯实学生的乐理基础,更要搭建审美感知与创新表达的平台,以“乐”为媒,以“美”育人,让艺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启东校区 蒯路阳老师</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的跟岗实践收获颇丰。两节《梁祝》课程设计独具匠心,教师先从曲式结构切入细致拆解作品,再跨学科融合美术元素,让学生边听乐曲边创作蝴蝶画作,通过示范指导与成果展示,既深化了音乐理解,又激发了创造思维。《溜冰圆舞曲》的教学更是亮点突出,教师借助录音软件,引导学生用电子琴音色与人声搭配,在不同曲式结构中构建多声部乐曲,让音乐课堂从单纯聆听升级为沉浸式创作。</p><p class="ql-block"> 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美育教育的创新之道在于打破学科边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未来我将把这种“趣味化、实践化、跨学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伦贝尔市新右旗第一中学 宝音陶格陶老师</p><p class="ql-block"> 聆听《梁祝》时,最触动我的是旋律里藏着的东方浪漫。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跨越生死的倾诉,化蝶时的激昂旋律更是将遗憾与深情推到极致,让我感受到中式爱情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而《溜冰圆舞曲》完全是另一种氛围,轻快的节奏像冰面上旋转的脚步,圆舞曲的韵律带着灵动与活力,仿佛能看见人们在冰场欢笑滑行的画面,让人忍不住跟着旋律放松下来。</p><p class="ql-block"> 两首曲子一东一西、一悲一喜,却同样用音乐传递出强烈的情感。《梁祝》让我沉浸于故事的深情,《溜冰圆舞曲》则带我感受生活的明快,也让我明白,不同风格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截然不同却同样珍贵的心灵触动。</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 韩缘奇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国培聆听了《梁祝》,其旋律将爱情的缠绵与悲剧的怅惘揉碎在音符里,化蝶桥段的旋律更是让“生死相随”的浪漫有了听觉具象;第二节美术课,学生以画笔描绘“梁祝化蝶”,将音乐意境转化为视觉艺术,用美术表现梁祝中的蝴蝶,不必追求写实,可借朦胧的色彩与灵动的线条,让蝶翅带着光影流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画纸,暗合二人挣脱束缚的意象;《溜冰圆舞曲》节奏如冰刀在冰面滑行般轻快,强弱交替的旋律像舞者旋转时扬起的裙摆,充满活力与优雅。三首作品虽体裁不同,却都以独特艺术语言传递情感,让我感受到艺术跨越形式的共通魅力,体会到艺术教育应注重情感共鸣与创意表达,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 特日棍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参与国培跟岗听课,一天六节课的沉浸式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触良多。这里的每位授课教师都身怀绝技、各有所长,课堂上不仅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以灵动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全程参与度高涨、沉浸其中,这份对课堂的热爱与投入,也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鲜活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其中,上午黄梅老师讲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课程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黄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从导入到深入讲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得精妙绝伦,如同剥茧抽丝般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将学生带入课程主题,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启发的教学设计,既凸显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高效融合,值得我认真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下午陆月明老师的《溜冰圆舞曲》一课,则让我看到了创新教学手段的无限可能。陆老师巧妙运用录音软件,在课堂上一边为学生讲述乐曲背后的故事,一边收录学生们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音乐课堂的局限,更让学生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和感知。这种将技术与教学深度结合、注重学生体验感的教学理念,为我今后的课堂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听课学习虽短暂,但两位老师的课堂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思维和饱满的教学热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听课为契机,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在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富实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组员: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光华校区 白闻雪老师</p><p class="ql-block"> 首先聆听的这堂《梁祝》赏析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让我深受启发。其以民间爱情故事为脉络,先通过故事片段铺垫情感,再引入乐曲主题,让学生自然理解旋律中。这种“故事+音乐”“听辨+对比”教学方式,既突破了古典音乐的抽象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深度鉴赏能力,为我后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溜冰圆舞曲》中深感做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巧思。其以“冰上滑行”场景为切入点,将抽象旋律与具象画面结合,快速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这点值得借鉴,同时让我意识到,古典音乐教学需兼顾“听觉解析”与“体验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审阅、编辑:刘卓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