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49载重逢记

仰忠律师

阔别49载重逢记 <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邵宅公社组建电影队,选拔我(当时我是下埠口村插队知青)和杨生银为放映员,。</p><p class="ql-block"> 小杨,白阳人,小我一岁,当年他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武义一中时,担任班长。</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去参加电影放映技术培训时,我与他开始认识。</p> <p class="ql-block">  县电影管理部门在五七干校举办公社电影放映员技术培训班,这一批是第三期,时间一个月。学习的科目:电工基础知识、晶体(电子)管扩音器知识、电影放映机知识、发动发电机知识。通过闭卷考试和故障排除考核,我们获得了放映员资格。</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和小杨在邵宅公社29个大队巡回放映电影。1976年11月下旬,我被招工分配到南部边远山区工作。临别时,我和杨生银专程到武义人民照相馆拍照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自此,我与小杨渐渐地失去联系。2018年7月,我写一篇忆旧散文《电影之缘》时,需拍个操作电影放映的照片,于是想到了他。</p><p class="ql-block"> 通过他外甥小徐(法律工作者)了解到杨生银的手机号码。但他在外地种花木,我便独自去白阳村他家里。他妻子从楼上的堆垛中找出放映设备,听说这些设备已尘封2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让随行的小陈帮助拍照(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19日,《金华日报》第7版刊登了我写的文章《我的电影情缘》并附上图片(见下方剪报)。</p> <p class="ql-block">  我曾数次相约,生银都在外地忙碌而无法相见。前天上午,武义一中退休教师严桂根来我律师办公室拿赠书《漫漫从律路》,闲聊中谈起他的高中同学杨生银,马上勾起我想与杨生银见面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经过联系,约定今天在白阳相见,所以生银上午不外出干活,在家等待恭迎。他还让嫁到县城的两个女儿专门回家见一见我,他妻子忙里忙外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还特别邀请我认识的退休教师徐益玲,以及他妻弟作陪。</p><p class="ql-block"> 严老师建议,分别49年,今天仰律师应该与生银合个影,说着,就在生银家的小店里给我俩拍了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昔日风华正荗,今日老态龙钟。见面后有说不完的话,我还风趣地调侃生银的妻子,在公社电影队工作时,我俩到村里放完电影住在农民家同床共眠,比你还要早睡一起过的。</p><p class="ql-block"> 吃罢中饭,严老师建议生银到楼上拿出放映机照个相。于是,我们三人爬上五楼,在阳台上,生银摆放好16毫米电影放映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台生银自己出资购买的16毫米晶体管放映没备,我俩1976年用的乌克兰式16毫米电子管放映机,在八十年代初报废了。改制后,他自购新机,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停业为止。</p> <p class="ql-block">  我在旁边看生银操作放映机,严老师用手机拍照着。</p> <p class="ql-block">  我告诉生银,自己还保存着一只电影队发的铝制背水壶,水壶上红漆写的“為人民服務”和“邵影”清晰可见,它见证了我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p> <p class="ql-block">  因下午还有事,我和严老师便向生银夫妇告别,走到村委会门口,生银妻子给我仨拍照留影,并希望我们以后多去她家走亲……</p> <p class="ql-block">  49年,弹指一挥间,青春虽去,但往事并不如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曾经共事的朋友,多年未见,一朝相会,无需任何寒喧与过渡,双方就能融为一体,那是因为有来自纯真年代产生的朴素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