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矾山地区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祖进行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由此而奠定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基础。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朴实,善良,智慧的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多姿多彩而又十分丰富的生活,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间手工艺术也就因运而生。这种手工艺术像似一个奇异的花朵,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灿烂的色彩,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手工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兴盛与衰亡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的缩影,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已经失传,但是这些手工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这些手工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矾山的历史悠久,五千年前三祖合符统一后就有人居住,汉代置涿鹿县,唐代置矾山县。是早期的人类居住区。所以手工艺术在民间流传很广,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还涉及到各种产业及生活的各个环节。</p><p class="ql-block"> 其中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民间手工艺术有:钉锔锅,钉盆碗,钉马掌,编箩筐,编簸箕,打苇席,绱鞋,磨剪刀,做扁车,做风箱,剪窗花,纳鞋垫,绣手帕,绣枕头,打毛衣,制皮衣,擀毡子,接骨推拿,手工绕麻绳,木工楦工具,白铁皮焊水壶,手工烧制砖瓦等等。这些手工艺术品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便了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钉锔锅和钉盆碗,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挑着工具担子走村串户的为人们钉锅,锔锅,钉盆,钉碗,钉缸。旧时农民穷,锅打破了使用时间长了磨出洞了,买新锅花很多钱,钉一下,锔一下可省钱,而且可以继续使用,打成几道缝的锅用钻头钻上眼,用锔子锔几道,磨出洞的锅,用铜化成水补上洞,可以正常使用。钉锔一口锅也就几角钱,最多一元钱,可以继续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钉锔锅的生意很红火。钉盆碗的就像拉二胡一样,用手拉弓带动钻头,尖部安装有“钻头”,是金刚石做的,坚硬无比,可钻透瓷器,铁器。钉个碗几分钱,钉个盆也花不了几角钱。收费低,而且盆碗还能正常使用,也方便了人们的居家餐饮。缸用久了也会出现裂缝,漏水的现象,钉锅的,钉盆碗的都可以钉缸,用钻头在缸的缝隙两旁打几个眼,用铁锔子锔起来,然后用麻油和石灰和成糊状,把缝子腻一下,缸可以盛水腌菜照常使用。有一出东路二人台《钉缸》将这种民间艺术融入戏曲艺术,在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很盛行,流传很广。</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子苦,一个碗也舍不得买,不像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有一点毛病就换新的。自然随着社会进步这些民间手工艺术已经被淘汰了。矾山最后有这门手工艺术的是北关的李玉森,东关的周荣泰,大街的章福,这些人已经都不在人世了。</p><p class="ql-block"> 鞋的手工艺术不是现在这样,人们都买各色各样的鞋子。在过去,农村人穿的是用麻绳纳的鞋底,鞋帮都是用线绳纳出的帮子,然后鞋匠尚好,前后用皮子打上包头,鞋底上钉几个圆形钉子,这叫“实纳帮包头鞋”。细心的农村妇女们一直传承这种纳鞋的艺术。手工精湛的农村艺人们,做出的鞋样式美观,穿着舒服,鞋帮一年甚至二年都不绽。聪明而富有经验的农村女人,选择在“伏天”纳底,据说这样冬天在雪地里行走不打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除还有少数妇女做绣花鞋外,“实纳帮”“轮带底”等旧式鞋已经很少有人穿了。现在的鞋匠也就只能做修鞋的工作了。同样制皮袄皮裤的做皮匠,用羊毛擀毡子的“擀匠”也就随之消失了。矾山比较有名的鞋匠为旧时“高鞋铺”的高多瑞,毡匠为北关的闫炳,皮匠为南关的张家皮店。</p><p class="ql-block"> 编箩筐,编簸萁之类的编织手工艺苏,是居住农村的农民春秋两季搞的一项副业。春编簸箕秋编箩筐,同时也兼编水斗子。箩笼业,是用极薄的木片圈为圆形制作而成。筛子,箩筐大部分是用荆材条或榆条编织而成。水斗子,簸箕等物件是柳条编织。簸箕,关键在于簸箕舌沿的制作工艺,首先将柳木按尺寸大小分节取段,再以特制的“坑窑”熏烤热软,然后用砍刀划好缝隙,每间隔0.5公分左右,沿树干的纹路扯成条状,做簸箕舌沿这种火候必须十分恰当。矾山镇大街村的唐宝秀,南关村的王姓人等是这种手工艺术人的最后一代人,已经作古。这门手艺也就无人问津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的经济条件困难,家庭都不富裕,家中一把剪刀,菜刀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舍得换新的,刀刃钝了,找个师傅磨一下,就能继续使用了。这就出了“磨剪子镪菜刀”这门手工艺术。这门手工艺术有很强的技巧性,倘若只是将剪子或菜刀在磨石上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关键是磨的火候,两个剪刀股要刀刃合口,菜刀两面的刃要一样才能锋利无比。这种手工艺术的另一个服务对象是磨剃头刀,也有的兼营剃头理发。</p><p class="ql-block"> 过去,一个村里仅有几把剃头刀,常常是东借西借,刀刃钝了,花几角钱磨一下,继续使用。艺人给人剃头,几分钟即可,后来有了发型,多为“分头”“平头”“光头”等几种。现在矾山大街的赵汉文还在继续着“磨剪子镪菜刀”这门手艺。矾山最后理发剃头的老艺人是牛金玉,李洪亮,孟靖华,李元奎。李玉奎的传人就是现在大街村的任玉海民间手工艺术从产生那时起就不仅仅是为单纯的生存,更是赋予了精神情感和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妇女们修鸳鸯,织丝巾,绣枕头,绣手帕,绣鞋垫,绣荷包等都是为了表芳心,寄真情的一种精神依托的表现。就是在封建的桎梏下,也没有割断情感的交流,母亲和女儿姐妹之间都有这些手工艺术的表述。母亲为儿女绣结婚用的枕巾,做嫁衣更是少不了绣花,这些都是民间手工艺术的珍品。尤其是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纳鞋垫,图案做工精细,花色各异,用各类毛线,纱线纳成。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花鸟鱼虫,鲜艳无比。鞋垫方寸之地,但却纳出了千种情万种爱。穿在脚上,走遍天南海北也忘不了这种深深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从羊身上剪下的羊绒羊毛纺成毛线,然后染上颜色,用针织钩织的技术编制出的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更是一绝。所有的情谊用一双巧手编织的五彩缤纷,让人们的精神生活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在矾山过去还有铜匠,银匠,铁匠,木匠,白铁匠,画匠,风箱匠,楦匠等手工艺人。他们能在自己掌握的职业范围内打造出十分完美而又十分精致的物件,这些物件充实i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失传了,但这些手工艺术的精致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间。比如钉马掌这是铁匠师傅的专利。而在东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钉马掌的只有矾山镇北关村的李继坤。春夏钉掌选用钉盘小的钉子,秋冬选择钉盘大的钉子,不得将钉子钉到马蹄的“靴子”(蹄上的硬甲部分)里边的神经和骨肉上,否则便腐了。现在矾山一带就剩下李继坤还在传承者这门手艺,所以东灵山一带的马匹是由他来钉掌的。他还打制传统的方锨,锄头等农具。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物件,无时无刻都在维系着人们的生活纽带,记载着人们走过的历史轨迹。</p><p class="ql-block"> 像过去人们建土窑,打坯,做扇车,剪窗花,接骨推拿等手工艺术更是流传时间更长。烧制砖瓦的艺术据传从唐代就开始了,到了元明清时期已经十分普遍。过去医疗条件还不发达,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十分普遍,如果谁会接骨推拿,治脱骨脱臼,粉碎性骨折,或者能用秘方针灸火罐治病,矾山地区的人们必奉为“神灵再现”,而且十分受人尊敬。</p><p class="ql-block"> 矾山镇孟家窑村的高德文,高全孝父子通过研究牛羊等动物的骨骼原理,为人们接骨推拿,特别是从山上掉下来造成的粉碎性骨折的都能接好。因此,在矾山川一带很有名气。可惜这种手工艺术已经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时候农村人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就出现了剪窗花,剪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过去人们大部分用纸糊窗子,白纸配上五颜六色的窗花,显得十分喜庆。每到腊月,剪窗花的艺人们便在街里挂一块黑布,上面排列着大小不一各种形式的窗花供人们购买。现在矾山镇东关村的李进宝还在传承者这门艺术,他也是目前矾山唯一的剪窗花的民间艺人。</p><p class="ql-block"> 民间的手工艺术在矾山流传了几千年,是从生产生活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增添着新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