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久前,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在一个国度里 ,不管是女是男要追求自己所爱的人,都要承受对方的二十五鞭挞。如果对方愿意鞭挞追求自己的人,那就意味着接受了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有一个女郎,鞭打了追求者24鞭的时候,她扔下了鞭子,说我累了,等我休息好了再继续吧。追求者伤心地等待着这最后的一鞭子,而女郎却把它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好残忍的最后一鞭子啊,我心里对这最后的 一鞭子充满诅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听很多人潇洒地说,爱如梦,情如烟,何必!似乎是看穿了红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世界上有多少人真的看穿了红尘 ?逃脱了红尘?因为逃不脱,才会扬起眉毛来说执着幼稚。因为有痛,才会挺着脖子说自己的不在乎。且不看见,扬起的眉头下眼眸里的那丝旋进心底的痛楚,玻璃盔甲下深藏着跃动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透也罢,淡然也罢,真没发现什么人能真正的漠视心底的爱情,有谁能在深爱中保持清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情真的是一种多味的人生佐餐,没有品尝过它的全部是人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有时乱想,上帝在制造亚当和夏娃的时候一定是在午餐,在调好了水和泥的时候,他把五味瓶打翻了,一起揉进了水和泥里 ,他抢着去清理五味瓶的时候,不小心又碰翻了酒瓶弄撒了酒,他忙着去清理酒渍的时,却错拿了装着黄连的布囊,把苦味的黄连搅和在酒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亚当和夏娃,带着这五味的酒和黄连制造的肉体和心灵,繁衍人类。人类饱尝了爱情的甜酸苦辣,酒样的迷醉。也许上帝创造人类,就是为了使人尝遍人生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爱情却是一桌充满诱惑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你的味觉如何,浓也好 淡也罢,辣得叫、苦得哭也好,甜得笑、酸得呲牙也好,抑或 醉的得发晕也好,一旦这盘佐餐端到面前爱,依然会毫不拒绝地大口吞咽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也许当我们的味觉坚强了以后,就不在意那最后的一鞭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云迹的一篇旧字,原发时题目为《乱想之中……》,曾与一位老师讨论,不妨一并贴上来,一并保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方(枕书室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趣的想象力——上帝午餐时的不慎造成了人类的“五味俱全”。以我看,爱情故事中的“五味”无非是非理性的“作”(折腾)的结果,即便是爱情中的“甜味”,也是“作嗲”的滋味。有人说,太理性的爱情不够热烈,不够黏糊;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像夫妻,更不像情人,倒像是客人。其实,各有喜好而已,与教养、文化背景有莫大的关系。有一点是万古不易之论,即人对“爱”与“被爱”的渴望近于“疯狂”,且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那故事中的“25鞭”则从一个侧面对“渴望”与“疯狂”进行了演绎。相信,为爱能忍住“鞭刑”。女子抽男25鞭作为定情的标志,倒也正常,男人活该接受“考验。”反过来,男子对女子鞭打那才叫一个“惨无人道”。更离谱的是,若男女双方一见钟情,各自鞭挞25下,双双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以此作为爱的见证与代价,场面也太滑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迹回复 郑方(枕书室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晚上好!呵,老师的想像力也十分厉害!以云迹看,那二十五鞭子正是爱情的滋味,想想哪一对恋人或夫妻不是在这鞭子里相互磨合而生存的?即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就没有心灵上的困惑?文化休养可以让行为举止有所包容,却仍然是一种滋味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方(枕书室主)回复 云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曾经看过一些文章,是以“没文化人”看“文化人”的观感。指出:夫妻之间“文化人”的相敬如宾的距离感,何如“没文化人”的黏黏糊糊来得亲热!说得不无道理。斯文人,言行举止习惯于斯文,怎可与村夫同日而语?非礼勿言,即使是戏言,这实在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迹回复 郑方(枕书室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迹倒觉得,相敬如宾并非就是真正的相爱,真爱又何须“如宾”?那是无缝隙的融洽!再者云迹并不是摒弃这种文化举止,但这举止下的心真的相敬吗?没有任何的杂质,甚至情感毫无它念嘛?我曾读过一本小说名叫“离婚”小说主角是位老师,因婚姻苦恼而想分手,但又不能接受舆论压力,去找他的导师,他的导师是位高级教授,在大家眼中是家庭和谐举案齐眉的楷模!就在他与导师讨论婚姻中的真爱时,在导师的长叹中,他惊骇地得知老师心中真爱是什么、而这对相敬如宾夫妻心是如此遥远,!云迹认为文化的高低或许让行为有所不同,但与情感有关也无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所说的相处的表达方式不同,与人真实的情感及其情感感受应该是两回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方(枕书室主)回复 云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确实,情感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两个概念,前者应无差异,后者的差异性可能很大。这是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即教养上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斯文人始终不忘言行举止的温文尔雅,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只能属于斯文人夫妻之道。曾有一位女士对我说过一番话,说是热恋中人,包括情人、夫妻,不需要繁文缛节,相敬如宾式只能产生距离感,而不能达于零距离。耳鬓厮磨式的表达方式才是最亲近的、最直接的相处之道。初闻之下,惊为奇谈,却也认可,这种观念具有现实性。不同的人,对夫妻之间的表达方式自有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相信,在情爱方面,若是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一对异性走到一起,观念上的迁就是必须的,否则两人之间必存在隔阂。磨合应包括情爱的表达方式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爱情的“鞭子”是爱情“折磨”的比喻,然而若男女双方品行都无任何问题,就会获得双向的真爱——最美满的爱情,不会被爱情“折磨”。在这世上也却有从恋爱~结婚~生命尽头,从未红过脸,拌过嘴,琴瑟和谐、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恩爱一世的夫妻,只是绝少。我前一阶段写的一篇格文《真爱不分贵贱》(列举西哈努克亲王夫妇与另一对普通人家的老夫妻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始终坚信,爱情的质量取决于男女双方的德性,若爱情是花卉,德性就是土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想获得心心相印、琴瑟和谐的美满爱情,男女双方的德性与文化背景的匹配是前提,否则极少有例外的好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世上但凡被爱情“折磨”,婚后不能达到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者,其原因正是德性与文化背景的不匹配所致,这种婚前的“先天不足”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必然暴露无遗,而不协调又会日积月累到无法继续忍受。即便双方都是好德性,都在竭力忍受,毕竟这份所谓的“爱情”已经名存实亡,“爱情树”已中空。这样的爱情外表光鲜,外人眼里并无异样,实则是一种典型的“折磨”,且极残忍。文学作品中常有描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很赞成“若遇不到对的爱情,宁愿独身”的观念。我在《婚姻的意义》格文中写过,婚姻的意义是将双方的幸福指数提升至婚前,仅此而已。否则,婚姻即无实质性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方(枕书室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复 云迹:德性与文化背景(从内心接受过何种德育)是获得爱情与好姻缘的前提条件,然而,这还不够,能否擦出火花还得对上眼、动了心。爱情与婚姻是一世恩爱相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幽会,更不是“一夜情”。所以,够质量的爱情与婚姻比获得知己、知音更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迹回复郑方(枕书室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老师长篇阐述关于《婚姻意义》的理念,云迹依旧固执地认为,婚姻不等于爱情,特别是从千年的封建传统走来的习俗,以及当今极为现实的婚姻现状,坦率地说,爱情可以在婚姻中活着,也会死去,而爱情不仅仅存在婚姻中,人的情感是个复杂又琢磨不透的东西,大概这就是人性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人性!是个庞大深奥的课题,云迹只在胡思乱想一个叫“爱情”的滋味,而这种滋味也许需要用一生去品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