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未停歇——走近花都区长㘵村范氏宗祠

范松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花都区长㘵村范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寻根问祖未停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近花都区长㘵村范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松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在广东,凡有族人集中聚居的村落就会有祠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岭南之地历来十分敬重中华传统文化,宗族礼制和习俗观念都比较浓厚,即使当今社会经济发达,祠堂在乡约四里仍占有一席之地。在广东,祠堂被视作一个个家族的精神家园。凡有族人集中聚居的村落就会有祠堂,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祠堂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和绵延,浓缩着一个个家族的宗亲祖根。它让漂泊在外的族人有根可寻,让散落四方的亲人有所归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东省的祠堂数量高居全国榜首。据不完全统一,全省有各类祠堂2.3万座之多。广州市也有1300多座祠堂,其中番禺区就有祠堂399座,位列广州市各区之首。笔者最近在采写《番禺有个祠堂群》《番禺范氏祠堂的兴衰》及《“食咗龙舟宴,捞乜嘢都掂”---震撼的番禺万人“龙舟宴”》之后,我不久前又去探访了花都区花山镇长㘵村范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i style="color: rgb(24, 24, 24);">花都区登记在册、保存较好的坛庙祠堂有306座。图为花都区2018戊戌年祠堂邮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花都区登记在册、保存较好的坛庙祠堂有306座。花都区的祠堂大都是典型清代岭南民间宗祠式建筑。每座祠堂都少不了雕塑和壁画,花、鸟、虫、鱼以及人物等嵌砌于祠堂壁上,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建筑标本和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b>二、探访花都区长㘵村范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去花都区探访花山镇长㘵村范氏宗祠的那天上午,天气预报有大雨,广州市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番禺区曾边村范氏宗祠族长范润培便开车陪我一块去花都区。一路上大雨下个不停,但到了目的地——花山镇龙口村长㘵庄(村)自然村,则是雨过天晴,艳阳高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㘵村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只有一二公里远,村民们抬头就能看到中国民航(广州区域管制中心)的监测设施。目前花都区正在对长㘵村进行整体搬迁改造。我们看到,大部分旧民房已经拆迁完毕,还有少部分民居正待拆迁,许多村民已经搬走,附近也已建起了一排排楼层不高的村民新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2023年6月2日,广东省范氏宗亲联谊会范威会长一行人,由梅州专程驱车前往花都长㘵村范氏宗祠视察,受到当地范氏宗亲的热情接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长㘵范氏宗祠的大门口,从外观结构造型上看,这是一典型的岭南客家祠堂风格。门前视野比较开阔,祠堂门前有一水泥硬底的晒谷坪,坪子往外有个半月型池塘。祠堂两侧是四层楼左右高的村民房子,宗祠坐东向西,硬山屋顶,碌灰筒瓦,青砖石脚,人字封火山墙,但不是通常的那种广府镬耳屋。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范氏宗祠”四个大字,左边阴刻“光绪庚寅年春月重建”(1890年),右边阴刻“宗侄缉熙敬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范氏宗祠始建年份不详,光绪庚寅年春月重建(1890年)</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那些有家学渊源的,或是有钱人家,在建祠堂的时候都非常讲究壁画的品味和水准,一定要请当地有身份有名气的画师来绘画,画上都有画家署名。我们看到,长㘵村“范氏宗祠”的门额上方绘有五幅精美的广府壁画,有“福禄寿绵长”、“醉乡常驻太和春”等人物和花鸟图案。这些壁画是由清末绘画大师王雪舫署名,绘制于光绪庚寅十六年(1890年),至今已135年,依然保存完好。可见当时,长㘵村范氏在当地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精美壁画已有不少脱落的地方,急需修复。(注:长㘵范氏宗祠壁画的艺术及历史价值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收录于《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录》、《清代民国广府壁画故事》等壁画专著中,作为广府壁画的研究典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的门额上方绘有五幅精美的广府壁画。</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壁画由清末绘画大师王雪舫署名,绘制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今已135年,依然保存完好。</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花都区范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长㘵村范氏宗祠的宗长范锦洪,一边陪同我参观祠堂内部,一边热情地向我介绍长㘵村范氏及范氏宗祠的有关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说:“距离祠堂门口前面十米左右处,以前还立有四块总长有两米多、带石孔的旗杆夹石,旗杆夹石上的刻字为:‘欽點吏部主政 光緒甲午二十年恩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進士 臣范公謨立’(注:范公謨,番禺县人,1894年恩科第二甲排名第一百零六位)。他在小时候和儿时伙伴们曾一起爬上去玩耍过。后来在‘文革’初期,旗杆夹石就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被拆了,而且拆的时候还毁坏了一块,现族人只留存三块夹石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范公謨,进士,番禺县人,1894年恩科第二甲排名第一百零六位)</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范氏宗祠,面阔三间,两天井,深三进,占地面积439平方米。祠堂正面悬挂着堂号“怀德堂”,堂号下两端的木柱上,挂有北宋名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堂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挂有“范氏名人简介”、“同祖共根”、“文正家风”、“厚德载物”等牌匾,在展示一些书法之外,祠堂两侧的墙壁上,还贴上了“永远跟党走”、“爱党爱国 立德立行”等宣传标语。祠堂右侧有一书法“舍得”,左侧有一“拼搏”,意味着范氏宗亲来到祠堂就要“舍得”,出了祠堂则要奋斗“拼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范氏宗祠右侧挂有牌匾“文正家风”和范仲淹书法等。</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范氏宗祠左侧挂有牌匾“厚德载物”和“范氏名人简介”等。</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范锦洪:“长㘵范氏宗祠建有多久的历史了?”他告诉我:“该祠堂始建年代不是很清楚,据大门石匾上的落款记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但遗憾的是,由于范氏族谱和当年建祠堂等资料,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搞‘四清运动’时就被销毁了,我们再也找不到祠堂始建年代和范氏家族历史的相关记载了。村里所有范氏宗族的历史都是靠上一辈老人的口口相传,关于先祖立村的传说也是一直口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面阔三间,两天井,深三进,占地面积439平方米。</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接着说:“长㘵村原有两间范氏祠堂,除了现存的‘范氏宗祠’,在村北口还有一间‘逢賢范公祠’。‘逢賢范公祠’在文革初期被拆毁,村里建了门楼即村门,现仅存一块石匾,石匾上写着‘同治歲次戊辰’,可知它始建于清朝同治戊辰年(1868年),距今已157年,比现存的重建”(1890年)“范氏宗祠”还要早20多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对范锦洪说:“‘逢賢范公祠’被拆毁可惜了,1890年重建的长㘵‘范氏宗祠’也有135年的历史了,现在看起来‘范氏宗祠’显得比较破旧,你们有没有打算进行维修或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广州市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花都区范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长㘵村范氏宗祠的宗长范锦洪</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回答:“我们是打算对范氏宗祠进行重新维修,但必须要经过村、镇的研究上报、区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最后批准才能动工。早在2008年,长㘵范氏宗祠就已登记列为花都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因这些年来,区政府正在启动对龙口村长㘵自然村征地拆迁和搬迁,区文物保护部门对我们的维修方案也一直没有批复下来,所拖到至今还没有开始进行维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为花都区文物保护建筑,现急需维修。</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目前长㘵村有多少范姓人口?”范锦洪说:“目前村里有800多人,全部都是姓范的。附近村庄姓范的也有不少,大都是从我们长㘵村搬迁出去的。其中有一个村是从长㘵村迁移出去的,姓范的有1000多人,比我们长㘵村人口还要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问道:“长㘵村的范姓开山始祖是什么年代来到长㘵立村的?”范锦洪说道:“这话说起来就长了。长㘵村范氏宗祠供奉的是两位立村开基祖——逢贤公、世浩公。世浩为叔,逢贤为侄。但逢贤公比世浩公更早来到长㘵立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面阔三间,两天井,深三进,占地面积439平方米。</i></p> <p class="ql-block"><b>三、长㘵村范氏宗亲的寻根问祖之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告诉我:据村里老人口头相传,大概是在明末清初时期,逢贤公就已从增城县迁居到番禺县长㘵村落户。不久,世浩公携妻儿准备去靠水的地方南海县三水三江村发展,一路上以补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鍋)为生。经过番禺县长㘵时(清康熙25年(1686)才设立花县),凑巧遇到侄儿逢贤,见此地山清水秀,水曲有情,认为此地适宜生活,决定就此地落业居住。叔侄二人见四周均是无主的荒山野地,便到处“插竹签”圈地耕种。因此他俩圈了很多土地。但世浩公妻子(李姓太婆)觉得此地虽广,但渺无人烟,怕土匪作乱。妻子对丈夫说“你在老家欠下那么多债,现在又圈了那么多的地,你就不怕招来债主杀身之祸?”世浩公有一些心虚,吓得他连夜就把许多竹签拔了出来,据说竹签足有两萝筐之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长㘵村住了几天后,妻子李姓太婆不情愿留下来,她便携次子生根继续去南海县三水都三江乡(高江)居住发展。百年之后,李氏太婆墓就葬在三水县三江乡大海洲牛屎岗山脚下。世浩公则带长子生凤在长㘵落业长住,繁衍生息;他们开宗立祠,并以祠堂为界,居于祠堂左边为世浩公后人,居于祠堂右边为逢贤公后人。百年之后,世浩公山坟葬在本地东岭后背山脚。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征地,世浩太公墓迁往三水与太婆墓合葬,名曰“萝裙铺地”。2007年,墓葬又从三水迁回花东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左侧为接待宗亲来宾</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范锦洪:“你们再往上溯本追源,长㘵村的范姓始祖是属于范氏哪一支脉的世系后人?”他拿出一本《范氏族谱——佛胜公支系》族谱书给我看,该书由广东省佛冈县范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该族谱显示,佛冈县佛胜公支系属于范仲淹长子范纯佑世系,范仲淹第七世裔孙范远冈从福建宁化、上杭县迁徙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后分设饶平、大埔县),远冈公是大埔县范氏始祖,范仲淹第十四代裔孙范佛胜是从广东连平县迁移到英德县的范氏始祖,后裔又分散到各地,发展至今,以范佛胜为始祖的英德、佛冈、广宁县一带的范氏人口约3.5万人,占清远市范姓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对我说:“我们发现佛冈县编修的范氏族谱也有一些地方出现错漏,例如在范仲淹第九至十二世裔孙对接不上,有些牵强附会,溯本追源的依据不是很充分。长㘵村范氏宗亲一直都有个心愿,那就是找到本宗族的来龙去脉,虽然仅凭村中长老蛛丝马迹的记忆回忆,寻找难度太大,但这些年来,长㘵村范氏族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寻根问祖一直在路上,追本溯源从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亲寻根问祖。图为花东镇塘星村(藕塘村)重修落成的佩伦范公祠。</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图为花东镇塘星村(藕塘村)重修落成的佩伦范公祠的对联:“莫忘来处思长㘵,願嗣前微记义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范锦洪:“你们追本溯源有眉目吗?寻根问祖最后有结果了吗?”范锦洪告诉我:他们从老一辈人的传说中知道,范世浩和范逢贤都有后裔迁徙于地缘较近的花东镇藕塘村的一些生产队。藕塘村范氏一直都参与长㘵村范氏的清明扫墓等活动,双方一直都有着亲缘往来。但是,他们也不知道立村始祖世浩公和逢贤公祖先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㘵村范氏了解到,花山镇石下村范氏与地处花都区与清远市交界的梯面镇王子山下的范氏属同宗同族,也属范仲淹后裔“高平堂”。于是,范锦洪他们一行人专程来到王子山下的西坑村汶塘自然村的“范氏宗祠”拜访宗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梯面镇王子山已成为花都区的旅游开发景点,汶塘村的房子都拆迁了,范氏宗亲们都搬走了,只留下一户人家坚守。图为作者在“范氏宗祠”门前留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花都区梯面镇王子山下的西坑村汶塘自然村“范氏宗祠”,祠堂两旁对联:“高平世泽,将相家声”。</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2025年8月19日,作者和花都区范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范锦洪,来到花都区梯面镇王子山下的西坑村汶塘自然村。图为作者在“范氏宗祠”门前和旁边的石头“王子山”小河边留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汶塘村范氏宗长介绍:王子山汶塘村的范氏始祖叫范廷选,系范仲淹的第十八代世孙。他从程邑(梅县)到花邑(花县)做生意,经过王子山汶塘一带,见地形奇特,山高林密,藏风聚气,便知是一块风水宝地,犹世外桃源。他便于清康熙戊戌年(1718年)从程邑携眷迁居到此。不久,16岁的胞弟范廷拔也随哥哥定居于花邑。从此范氏族人世代在花都的梯面镇、花山镇、芙蓉镇和清远市等地勤劳耕读,生息繁衍,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廷选公、廷拔公的子孙达3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王子山汶塘村范氏族人保存下来的一本清朝年间范氏族谱来看,王子山汶塘村范氏对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从中却找不到与长㘵村范氏任何有关联的记载,也找不到同属一支世系的任何证据。此外,王子山范氏宗祠的堂号是“高平堂”,而长㘵村范氏宗祠的堂号是“怀德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祠的堂号“怀德堂”</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祠堂的堂号来看,长㘵村范氏了解到,听说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范氏宗祠,江西省吉安县新范家村范氏宗祠都有“怀德堂”的堂号。(实际上,广东省内有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范屋村范氏祠堂“怀德堂”、大埔县范氏宗祠堂号“怀德堂”,祠堂石柱对联:懷存远志耕读并重承先祖 德具高风内外兼修启后昆)。但因各种原因,长㘵村范氏也没有进一步与省内外范氏祠堂“怀德堂”的宗亲进行联系,他们担忧单凭范氏“怀德堂”的堂号,也难以证明两者就是同宗同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说:“小时候听村里老人口头相传,过去长㘵村范氏每年都会派人去赤坭镇锦山村参与该村范氏的扫墓活动,而赤坭镇锦山村范氏坟墓的主人是来自佛山三水,且范世浩妻子携次子生根是到三水县三江村(今高岗村)发展的,很可能与三水县三江村的范氏有联系。为此,我和范识祐、范汉波、范文定等人专程去了一趟赤坭镇锦山村,经过认真查看和仔细辨认范氏墓碑,发现坟墓的主人原来就是广州地区入粤始祖范霞锦(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第八代世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族人在寻根问祖过程中,帮广州地区范氏宗亲找到了另一支范氏入粤始祖范霞景的墓葬。</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笑了笑说:“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一直都还没有找到来龙去脉,但却有一个意外的大收获,那就是我们帮广州地区范氏宗亲找到了另外一支范氏的入粤始祖范霞景的坟墓。自从我们意外找到霞锦公的坟墓以后,每年清明节期间,广州地区许多范氏宗亲都会派人前往赤坭镇锦山村参加清明节扫墓和祭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b>四、长㘵村范氏宗亲寻根终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广东省佛冈县范氏族谱(2021年9月)</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锦洪告诉我: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长㘵村范氏几代人在历经数十年寻根问祖的过程中,往上朔源,最终还是寻找到了同根同宗同族的老祖宗。长㘵村范氏先是找到了附近花东镇的范氏宗亲,然后对接上了范世浩妻子携次子范生根迁居在三水县三江村的同一支系。最后经过佛冈宗亲范秀望提供的“字辈”线索,最终找到了祖居地增城区派潭镇背阴村范氏宗祠及祖坟范源太公山,长㘵村范氏与各支系的宗亲兄弟们也都联系上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对族谱资料梳理分析:长㘵村范氏为范仲淹第七代孙范远冈(1范仲淹---2纯佑3---如节---4衍公---5芊公---6滋文---7远岗)的后裔。范远冈为范氏从福建迁广东海阳、大埔等地的开基始祖。远罔公生四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大一郎后裔回迁福建永定县等地。大二郎后裔几经转迁到北江一带的韶关、翁源、河源、英德、佛冈、广宁等地。大三郎后裔留居大埔、清溪,后迁梅县、三水等地。大四郎后裔居大埔、兴宁、潮阳等地。此外,远冈公的许多后裔又迁居到广东各地和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历时五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广东大埔等地开基始祖范远冈(1范仲淹---2纯佑3---如节---4衍公---5芊公---6滋文---7远岗......)后裔。</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冈公次子大二郎的第四代孙范旼孙(8大二郎--9均昌---10祐安---11永达12---旼孙),生六子:受龙、受通、受安、受用、受升、受全。其中,旼孙公次子范受通(13代)生一子:佛胜(范仲淹第14代裔孙)。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地兵荒马乱,为谋生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已挑起养家重担的范佛胜带着父母与妻儿(生三子15代:千一、千二、千三),从河源迁徙到英德创业。16代子孙(万一、万二、万三、万四)各自成家立业,又转迁佛冈、广宁等地发展。范佛胜成为英德、佛冈、广宁一带的范氏始祖,其后代也遍布广州增城、番禺、从化等地,约有3.5万人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长㘵村范氏宗亲寻根终圆梦</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旼孙第三子范受安的后裔(13受安--14千七郎--15广太--16受传--17德公--18法成--19琼公--20文珊--21源公),分布于长宁、翁源、清远、新丰县等地繁衍发展。之后,第21代范源携四子 (22代荣城、荣俊、荣华、荣杰),分别从新丰县南坑村(鸡斗窝)、佛冈县烟岭镇白石岭脚村迁移到增城县派潭镇背阴村、玉枕村、东洞范新村、牛夜坎等定居落业。范源一家都是个铁匠,以加工锄头、镰刀等农具为生。其中:三子范荣华的儿子范世浩(第23代)夫妻携二子23代(生凤、生根)及侄儿范逢贤,迁移到花都区花山镇长㘵村落业发展,次子生根公跟随母亲再迁至三水县三江村(高江)落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都长㘵村范氏宗祠把范源公奉为始祖,范荣华为二世,范世浩为三世,范世浩长子范生凤为四世……。祖传宗派辈序定为:“荣世生逢子、廷(庭)佩俞成昌、时日应国定、燕耀兆元邦、必力由此(自)可、捷用又(就)提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2019年9月21日,花都长㘵村范氏宗亲与增城区派潭镇宗亲欢聚一堂,同贺长㘵寻祖梦圆。</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经数十年,长㘵村几代范家人一直锲而不舍,溯本追源不停歇,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如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沟通传播的加快,长㘵村范氏宗亲寻根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寻根问祖,大功告成。2019年9月21日,花都长㘵村范氏宗亲与增城区派潭镇的数百名宗亲喜聚首,在长㘵村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宗亲联谊团圆宴。范氏兄弟欢聚一堂,同贺长㘵寻祖梦圆。</p> ★★★ ★★★ ★★★ ★★★ ★★★ ★★★ ★★★ <p class="ql-block"><b>五、湖南衡阳范氏三柱寻亲启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完《寻根问祖未停歇——走近花都区长㘵村范氏宗祠》一文之后,笔者似乎意犹未尽。借此机会,也发布一则“湖南衡阳范氏三柱寻亲启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南衡阳地区有四支范氏,称为一、二、三、四柱范氏,偕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之后裔。其中,衡阳三柱始祖范必宣为范仲淹第十三代裔孙(1仲淹--2纯仁--3正民--4直彦--5之齐--6良敦--7迪光--8士才--9绩序--10丰城--11广锡—12范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湖南衡阳《范氏合修族谱——三柱六修》记载:范仲淹第十二代后裔范彩(1308—1361年),字焕章,任安徽池州府知府,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八府村(八角村),墓葬苏州吴县。配郑氏,生子三:范必昌(衡阳二柱始祖)、范必宣(衡阳三柱始祖)、范必翔(其子范鹏为衡阳四柱始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范仲淹第十二代范彩的次子范必宣(衡阳三柱始祖)</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范氏三柱第一世:范彩之子范必宣,字晋卿,明洪武三年(1370年)庚戊科进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选任衡州府推官,任满落籍于衡城,洪武三十年(1397年)殁,寿六十岁,葬衡阳县七里站政义乡营盘山。范必宣配赵氏,归葬老家开封府祥符县云阴岭。生子四:长景先、次仁先、三绍先、四义先(殇)。长、三归籍河南,次仁先落籍衡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范氏三柱第二世:范必宣次子范仁先,字维臣,生、殁、年、月、日、时辰未详。元配王氏,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七月初七日午时生,年五十三岁,明永乐元年癸未九月十八日未时殁。范仁先去世后,葬衡阳县七里站政义乡营盘山,与元配王氏夫妇合兆。生子一:范礼。范仁先续配贝氏,生、殁、年、月、日、时辰、葬地、山向,均未记载。生子三:范智、范信、范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i>范必宣次子范仁先,生子四:范礼、范智、范信、范忠。范礼定居衡阳;范智、范信、范忠三人奉母贝氏迁徙粤东(也说迁徙粤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范氏三柱第三世:范仁先长子范礼(1368—1451年),字天秩,明洪武年间选贡四川叙州通判,致仕修《衡州府志》,享寿八十四岁,葬衡阳县七里站政义乡营盘山。配曾氏,明洪武十四年辛酉十一月二十八日巳时生,寿七十三岁,景泰四年癸酉七月二十三日申时殁,葬考妣合兆。生子四:范岩、范岱、范曾(失传)、范端。开衡阳范氏三柱岩、岱、端三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仁先次子范智、三子范信、四子范忠,三人奉母贝氏迁徙粤东(也说迁徙粤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三柱范氏堂号"敦厚堂",班行字辈为"必先礼山玉金、希凤应邦允,绍隆地钟湘,楚康乐荣盛,肇祚崇修德,传家重体仁,储才为国佐,泰运自天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衡阳范氏三柱正在进行第七次修谱。范氏三柱首修是清雍正己酉七年(1729年),续修是清乾隆丁亥三十二年(1767年),三修是清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年),四修是清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五修是民国甲寅三年(1914年),六修是公元一九九五年乙亥孟秋,七修是二0二五年四月----二0二六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范氏三柱寻找同宗同族同亲的家人:明朝初期洪武年间(1380年左右),从湖南衡阳迁徙至粤东或粤西的范仁先(妻子贝氏)的三个儿子:范智、范信、范忠及后代的下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有知情者,敬请宗亲贤能告知。(联系人:范松青,手机:13622881166,微信号:fsq551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作者范松青:系广州市政协退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