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果巷秋色正浓,</p><p class="ql-block">可读轩书香四溢。</p><p class="ql-block">11月5日,镇江知青作家协会两位作家的新书分享会,在《作家文选》常州工作站青果巷可读轩举行,来自常州、镇江的作协会员兴致勃勃出席会议。</p><p class="ql-block">王裕强的《久兮园文集》、周新海的《岁月沧桑 烙印永恒——无法愈合的伤口》都是今年刚刚出版不久。两本书都刻录着岁月轨迹,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前者是作者45年来潜心撰著发表各类文章的集大成,后者是作者带着深深的责任感用小说形式,记录五十多年知青那些艰难的岁月。 会上两位作者分享了新书创作的初衷,编辑的过程,以及新书内容概述。</p> <p class="ql-block">镇江知青作协副主席成文对两位出新书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知青文学的主要话题有三个阶段,上山下乡运动、百万知青大回城、晚年风情;知青文学创作内容主要有记录历史、反思剖析、艺术性展示。围绕这几个方面知青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知青作协副主席吕小平对两位新书面市表示祝贺,并谈了感受。</p> <p class="ql-block">会上向四位常州新加入镇江知青作家协会的新人吴建国、周娴、张焕范、贺少逸颁发了《会员证》。</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周新海都曾经下放在镇江地区农村,都有着漫长的工作经历。他们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对过往的记录和责任。</p> <p class="ql-block">《久兮园文集》是作者本人自1980 年至2025年之间撰写的文学作品中选编而成,21. 5万字。原文最早有38万字,后压缩为28万字,编辑审改后,只剩下21. 5万字。本文集原分为10个专辑,包含散文(随笔)、人物通讯、纪实通讯、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小说、其他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的新书出版源于他对家庭、生活热爱,为何要取名《久兮园文集》,他这样说:2020年10月中旬,我家住进了新居。新居有一个大院子。我特意为这个院子起了个雅称:久兮园。“久”的意思就是长久保留拥有,不能卖。“久”还与所住小区九洲新世界花苑的“九”是谐音,意指我家的院子是位于该小区里面的。“兮”是孙女姓名王佑兮中的一个字。因为庭院里面有个封闭的凉亭,平时可用作休闲和创作。又因为书中文学样式宽泛,像个大杂烩,文雅一点像个大拼盘。这种多种文学样式整合在一起的书就是文集。书名就定为《久兮园文集》。封面的书名是我孙女王佑兮毛笔书写的(12岁)。</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曾赠新书。右为常州市钟楼区作家协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新书10月份举办分享会,常州一中校友交流中心王明德会长、吴宗敬秘书长到会祝贺。</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谈了《久兮园文集》出书的目的:给人生(写作生涯)一个交代,给家族(大家庭)一个交代,给历史(数十年经历)一个交代。出一本书虽有遗憾,但毕竟成功了,感觉欣慰满意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庐山为《久兮园文集》写了序言:</p><p class="ql-block">读罢全书,油然生出一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从那平淡的叙述中,体会到作者的真心和真情,品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用文字描绘出过往的足迹,让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犹如一支岁月的歌,更是给人生抹上了一层绚丽的光彩。从知青到工人,从干部到作家——这是一段看似平凡但却并不平淡的社会历程。全书无论涉及到哪一段经历,作者的笔端无不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思索。全书涉及的文学样式颇为宽泛,语言朴实而不缺乏内涵;作者以积极乐观的笔调记录着跋涉过程的艰辛,但却处处流露出温馨与和谐。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裕强友经过四十多个春秋锲而不舍的磨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衷心祝贺《久兮园文集》问世。前路漫漫,愿君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王裕强曾出过书籍《平平常常一颗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本书曾被常州档案馆、镇江图书馆等收藏,为其颁发收藏证。</p> <p class="ql-block">周新海为自己的新书作序,序中语言质朴生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说:历史的长河总是奔腾向前,永不停息。回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尽管渡过了几十年的历程,都始终是沧海中一朵毫不起眼的小小浪花,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朵浪花汇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波涛汹涌的浪潮。</p><p class="ql-block">要书写中国的现代史,十年动荡浩劫的文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而相对于文革来说,全国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虽然十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相对于历史来说,更是微不足道的瞬间,但较之于个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道永恒的烙印! </p> <p class="ql-block">周新海在新书后记中这样说:</p><p class="ql-block">我不是一个文化人,更不是什么作家,只是一名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一名当初的“老三届”学生。之前也从未从事过什么文字工作,因此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后才萌生的写作意愿,所以在文中我只能以此作为起点,进行大段大段的回忆去追溯历史,去穿越时空,重新翻阅逝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知青生涯是苦涩的,是酸楚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唯有铭刻牢记,才是永恒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沧桑可以被消失的时间磨平,但是留下的烙印将伴随着一代知青的终身!</p> <p class="ql-block">周新海曾经在《小草呤唱集》中登载过多篇散文,记录了知青往事岁月,记录了平凡生活。</p> <p class="ql-block">两位作者围绕各自新书真诚生动的讲述,让参会者对他们成果产生了浓浓兴趣,会上纷纷与其交流互动。</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金秋的日子里,在这样浓浓的书香氛围中,举办新书分享会,与会者分享了两位作者收获的成果,感爱了写作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晚霞依然艳。</p><p class="ql-block">祝两位今后更上一层楼,再有新果!</p><p class="ql-block"> (朱昌勤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