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游(绍兴城区)

西马桥

<b>浙东运河</b>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通道。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div><div><br>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2014年6月,浙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列为世界遗产河道;杭州西兴过塘行码头、绍兴古纤道、绍兴八字桥、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宁波三江口庆安会馆列为世界遗产点。</div></div> <p class="ql-block"><b>浙东运河(绍兴段)</b>,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全长101.4公里,属于<b>浙东运河</b>,最早开通于春秋晚期,西晋末年基本形成,并于宋代进入全盛时期,是中国大运河连接内河航道与外海的纽带,至今仍然发挥着航运和水利功能。运河西自钱清镇向东经柯桥、绍兴城、皋埠、陶堰、东关、曹娥,过曹娥江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经梁湖、丰惠,到安家渡进入宁波余姚,南支因杭甬运河航道升级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北支经百官、驿亭,至长坝进入余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绍兴段)包含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古纤道(渔后桥段、皋埠段、上虞段)、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含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等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在绍兴境内长度为64.35公里,包括西兴运河、绍兴环城河、绍兴城内运河和山阴故水道等河道。其中,<b>西兴运河</b>开通于西晋末年,西起钱清镇东达绍兴迎恩门,长22公里。<b>绍兴环城河</b>开通于北宋时期,全长12公里。<b>绍兴城内运河</b>西起迎恩门,东至都泗门,长3.35公里。<b>山阴故水道</b>最早开通于春秋晚期,原长约20.7公里,东汉以后,融入鉴湖,其航道向东延伸至曹娥江边,现为萧曹运河的绍兴城东河段,西起绍兴五云门,东至曹娥老坝底,长约27公里。</p> <p class="ql-block">绍兴目前保存的有元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桥梁,数量众多,系列完整。绍兴古桥中一些代表性的桥梁体现了各时期建桥技术的较高水平,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古桥演进脉络,既是造桥技术上卓越的典范,亦是艺术上的不朽之作,文化内涵丰富,桥名、楹联、雕刻等题材广泛,这些题刻的本身往往记载着桥所在地的历史与人文风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绍兴古桥群</b>分布于绍兴越城区、柯桥区境内,共由11座元至民国时期古桥组成,分别是光相桥、广宁桥、太平桥、泗龙桥、泾口大桥、融光桥、谢公桥、拜王桥、接渡桥、题扇桥、迎恩桥。2008年,绍兴古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3月“绍兴古桥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b>迎恩门风情水街</b><div><br></div><div><b>迎恩门</b>位于绍兴古城西北角,为绍兴古城九大城门之一。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是兼具水陆两用功能的古城门,历史上为杭州进入绍兴的主要交通枢纽 ,在南宋时期承担迎接皇帝圣驾功能,清代改称西郭门仍保持水陆两用特征 。城门连接浙东大运河与护城河,系浙东运河重要节点 。《绍兴历史地图考释》记载其水门通航、陆门防卫的双重功能 。民国十一年(1922)因交通建设所需被部分拆除,抗战期间更是全部城墙被拆毁。现存城门依据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于本世纪初原址重建。2007年建设迎恩门风情水街 ,以1.5公里古运河为主线,保留原有台门院落空间美学,完整保留12座古桥、商铺空间格局及钟山寺历史景观 ,形成集文化体验、商业消费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div> <b>迎恩门</b>又被称为西郭门,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越国公杨素所设计的城门。 <b>迎恩桥</b>,又名“菜市桥”,位于迎恩门风情水街,东南与迎恩门隔河相望,南北跨萧绍运河上,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是绍兴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桥长19.0米,宽2.7米,高3.8米, 跨径9.3米。<br> 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南北踏跺,桥面及踏跺两侧置石栏,桥面石栏坐椅式,外刻扇形图案,台阶两侧设垂带,上置栏板和望柱,末端置抱鼓石。石栏内外侧均雕刻浮雕图案,有回字纹、香草纹、钱纹等。各望柱顶端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有怀抱状、脚踏绣球状,雕工精致,生动形象。中间栏板外侧镌楷书“迎恩桥”。 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迎恩桥合并为“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b><div><br></div><div>位于绍兴古城东门都泗门内,东起环城东路,西达中兴中路,南抵九节桥河沿与纺车桥,北至新三财殿前,是一处依托八字桥和古运河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9.66公顷,基本保留着绍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风貌,为绍兴古城中街河布局的典型代表。街区内有南北向的稽山河和东西向的都泗河流经街区并相交成“T”字形,为绍兴古城东部的主干航道。<b><br></b></div><div><br></div><div>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是绍兴宋代古石桥的集中展示区。除八字桥和广宁桥外,街区中还保存着宋代已存又经历代修建的古桥,有东双桥、望春桥、龙华桥、纺车桥等,桥型巧思迭出,各具特色。<br><br>街区内街河并举,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坊巷纵横。长桥直街依水而建,古意盎然。站在长桥上眺望,沿河两侧民居粉墙黛瓦,素淡雅致,河面宽广,水平如镜,风光秀丽,一派胜景。特别是到了夏秋的晚上,清风徐来,月辉映照,使人心旷神怡。宋代陆游所作的“最好长桥明月夜”之诗句,是对长桥一带风光的真实描述。街区内还有东双桥河沿、望春桥河沿等水街,也有仓弄、金更溇底等次级小弄。<br></div><div><br></div><div>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古老石桥、蜿蜒碧水、石板街巷、枕河人家、台门院落、古迹遗址,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br></div> 八字桥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八字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与浙东运河绍兴段主体一起列入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 <b>八字桥</b>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嘉泰《会稽志》记有:“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陆连三路,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绍兴城的主要水道之一。<br> <b>八字桥</b>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东西走向,架于稽山河、都泗河、断河头三河汇合处,兼跨三河。由主桥和辅桥组成,主桥面条石并列,主桥东西长27米,宽3.2米,高5米,净跨4.5米。辅桥三向四面落坡,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14米,西向落坡为17米。桥南落坡有纤道,但未穿过主孔。东端南落坡与西端南落坡,就地形而建成八字桥型。造型构思十分巧妙,布局合理,建造稳固。古代的建桥匠人用这样的建造方式解决了复杂的水陆交通问题,著名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 桥栏板为镂空如意雕刻,望柱上端雕刻覆莲,栏板尾部置抱鼓石。 <b>广宁桥</b>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长桥直街,八字桥北侧,南北横跨都泗河,桥始建年月不详,重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桥身全长60米,桥面宽5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61米,矢高46米,是绍兴现存最长的七折边形石拱桥。全桥石材粗壮厚实,桥两边设桥栏,间有望柱,雕有覆莲。 2013年3月广宁桥合并为“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洞顶拱石上刻有“鲤鱼跳龙门”“金龙伴玉兔”等6幅精美浮雕,题刻“万历二年”等字样,桥拱下有纤道,是当时运河船只在通行时纤夫拉纤的通道,此桥被称为古代的“立交桥”。 桥北堍西侧《重建广宁桥记》石碑 <b>龙华寺</b>位于绍兴市都泗门西边,广宁桥东边。龙华寺原为东晋会稽内史江彪住宅。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江彪的儿子江夷舍宅为寺,并按佛经“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将寺取名为龙华寺。历史上龙华寺环境清幽,面朝秦望山,水环前后,西有广宁桥,东有龙华桥,微风细雨,缭绕烟波,皓月澄潭,水天一色。龙华寺殿宇宏敞,佛像庄严,殿中有十八罗汉画像,据传为五代前蜀画家贯休杰作。入寺焚香礼佛者,多为文人雅士、有识信众。该寺几经兴废,历代均有修缮。今龙华寺系200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复。<div><br></div><div>江夷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仪容俊美,举止优雅,行事宽和简约。江夷儿子江湛,曾任宋文帝刘义隆时宰相。江夷六世孙江总,为南朝陈尚书令,有名篇《修心赋》留存。<br></div> <b>龙华桥</b>,位于龙华寺东侧,宋代古桥,明崇祯三年(1630年)重建。清《康熙会稽县志》载:“都泗门内,龙华寺之左,故名。”龙华桥呈“厂”字形,东西向,单孔石梁桥,桥面长5.50米,宽2.70米,高4.30米,孔高3.40米,桥跨径4.40米。东面置石阶16级,长7.10米,西面置二级石阶后一休息台,再16级台阶紧贴龙华寺东墙向南而下。石阶两端置条石斜坡。桥面南北置实体石栏,栏高0.40米,宽0.15米。石栏两外侧均刻“龍華橋”三字。东西两桥台为条石错缝叠砌,两边置两石柱,内有直石槽,此即明清间所谓“滚江龙”,可以升降闸板,控制城内河流的水位,故此桥是当年绍兴城内调节水位的重要闸桥。2017年被公布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点。 <b>天主教堂</b>,建于清末,整幢建筑呈拉丁式风格,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b>东双桥</b>位于绍兴市区东街东段,八字桥南。民国《绍兴县志资料》:"东双桥位于城东镇,在纺车桥、八字桥两桥中间。"今桥为民国时修建。东西向单孔半圆石拱桥,桥全长近百米,宽8.40米,桥高4.30米,拱券分节并列砌筑,跨径4.80米,拱高2.30米。桥面两侧置实体石栏,栏石高达1.10米,厚0.30米,桥栏中央刻“東雙橋”。栏间有望柱,柱头为圆球形,下刻覆莲,抱鼓石长1.70米,高达1.10米,厚0.28米。2011年1月东双桥与望春桥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b>望春桥</b>位于东双桥东坡南侧,二桥直角相连,东双桥东西走向,望春桥南北走向,现为旱桥。桥面由5块长石板并列铺设,长6.25米,净宽3.00米,桥面西侧及台阶端有实休石栏,高0.50米,宽0.23米。 <b>书圣故里历史街区</b><div><b><br></b></div><div>位于绍兴市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东起中兴中路,西临解放北路,北至环城北路,南到胜利东路,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景区布局为前街后河,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b><br></b></div> 入口处牌坊,楹联:曲巷长街重展千秋画卷;戒珠题扇永留万古书香。横批为:翰墨春秋。 <b>探花桥</b>位于萧山街东首南边,南北跨向单孔石梁桥,直通蕺山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现桥面长6.70米,宽2.70米,桥南折向东西两边落坡,桥北斜坡长10.40米;桥高3.75米,孔高3.10米,桥跨径6.50米。现石桥墩为古桥原物。清《乾隆绍兴府志》载:“探花桥,在县治北,旁有小桥,曰田家桥,桥下曰田家楼。”清乾隆《越中杂识》载:“探花桥,在戒珠寺南。河口有探花坊,明探花余姚谢丕立,因以名桥。”为绍兴府余姚县谢丕得中探花时所建,谢丕父亲谢迁是明成化11年(1475年)状元。 <b>题扇桥</b>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城区河道上,昌安门附近戒珠寺前,宋《嘉泰会稽志》载:晋“王右军为老姥题六角竹扇,人竞买之,……”桥因此得名。现桥系清道光八年(1828年)原址重修,桥体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身全长18.5米,桥面宽4.6米,拱券分节并列砌筑,拱圈石上有浮雕幢形,望柱头为明朝式莲花形。 《晋书.王羲之传》云: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姥如其言,人况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b>题扇桥</b>由此得名。此后老姥便屡屡纠缠右军,请再题字。王右军出门只好躲开老姥,于是就有了<b>躲婆弄</b>。躲婆弄附近又有笔飞弄。因为王羲之墨宝从不肯轻易予人,而求书者不绝于门,那位老姥更是纠缠不绝,王羲之不胜其烦,将笔向空中一掷,飞到了附近的一条弄内,以后此弄便叫<b>笔飞弄</b>。 2013年3月题扇桥合并为“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石碑“晋王右军题扇桥”。 <b>题扇亭</b> 题扇桥河沿路西侧为河,呈一河一路格局,往北望是近在咫尺的蕺山,山上树木葱郁,塔亭楼阁错落其间。 <b>王羲之陈列馆</b>位于斜桥弄8号,专门陈列展示王羲之和历代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作品。 <b>王羲之</b>(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原籍山东临沂,12岁随家族南迁浙江绍兴。曾出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被世人尊称为“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胸怀豁达,淡薄功名利禄,好山水形胜。他在会稽做官4年后,永和十一年(52岁)便辞官,游遍东南山水,晚年归隐嵊州金庭。他七岁开始学书,曾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苦心钻研、细心推敲书法精髓,其行书、草书成就最大,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因此被尊称为书圣。  <b>墨池</b>传说王羲之洗笔砚处,水池的水终年呈墨色,当年王羲之练字后在此洗笔,致使池水变黑。 <b>戒珠寺</b>依山临街,为绍兴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建寺前是王羲之住宅,后王羲之弃宅为寺,初名“昌安寺”,唐大中六年开始叫“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洁白,犹如珠玉”。历史上寺庙屡毁屡建,现存山门、大殿和东厢等建筑,为1924年重建。1983年又重修了山门、大殿和寺外的墨池。2012年增设地藏殿、三圣殿、东配殿、西配殿。如今戒珠寺中堂供奉着王羲之的画像,两侧厢房设王羲之史迹陈列展览和书法作品。<div><br></div><div>山门两侧楹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是什么世界;其中如无活佛,何须用这样庄严。<br></div> <b>三槐堂尚德当铺</b> <b>蕺坊</b> <b>咸宁桥</b>位于蕺山街以东,戒珠寺以南,题扇桥以北,东西跨向单孔石梁桥,桥面由三块石板铺成,桥全长18.00米,宽2.00米,高3.50米,孔高2.60米,跨径6.80米,在桥石梁下还有三根圆替梁木。咸丰九年(1859)重修,1984年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b>绍兴蔡元培故居</b>位于府山街道笔飞弄13-17号,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清道光年间购置,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蔡元培孩童、青年时代及在绍兴中西学堂任职期间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br><br>故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有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大厅及第三进座楼坐北朝南,天井两侧均有东西厢房。大厅面阔三间,内部正上方悬挂毛泽东撰、沙孟海书“学界泰斗”匾额。座楼面阔五间,共两层,内部为起居室。现故居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2001年6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b>蔡元培</b>(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出身于科举家庭,曾担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