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有恐怖

慧九(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草尖上,嫩阳刚刚升起,天地间一片清冷的寂静。我坐在院中石凳上,看那露珠微微颤动,像一颗悬而未决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总在不安里行走。有时是贪婪,想要更多、更美好;有时是嗔怒,对人对事横生嫌恶;有时是恐惧,它们深藏在内心深处,惶惶不可终日。我抄佛经,诵心咒,以为能把这些情绪压下去,就像用石头盖住野草。可它们总在夜里回来,在梦中低语,在呼吸间起伏。</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我不再赶它们走,而是深刻地问自己:“你究竟在怕什么?”</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心灵最深处的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原来,所有翻腾的情绪,都不过是恐惧穿上的戏服。不安,是怕失控;贪婪,是怕匮乏;怀疑,是怕被骗;愤怒,是怕受伤。它们像一群忠心却盲目的卫兵,为了保护那个“我”,不断筑墙、设防、出击。可这个“我”究竟是谁?不过是一具逐渐老去的身体、一串会消散的感受、一堆会改变的想法。佛陀说“诸受皆苦”,苦从何来?就从这紧抓不放的执著中来。</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聪明敏锐,却总在关键时刻退缩。他不敢表白,怕被拒绝;不敢换工作,怕失败;连旅行都只去熟悉的地方。他以为自己是谨慎,后来才明白,那是恐惧早已在他心里安了家,成了主人。他对我说:“我好像一直在逃,可不知道在逃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怕开放,怕改变,怕坦坦荡荡全然活着。我们把自己缩成一个小点,躲在身份、成就、记忆之后,以为这样就能安全。可越是收缩,便越感贫瘠;越防卫,则越加孤独。那“小小的自我”像一只蜷缩的刺猬,浑身是刺,却内心干涸。</p><p class="ql-block"> 可就在那最深的恐惧底下,竟藏着最广大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恐惧(恐怖)的根本来自于“我执”——对自我的强烈执著以及对外境的错误认知。而当内心不再有牵挂和障碍时,恐惧自然消失。这种境界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洞察实相达到的彻底解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冥想,我正被一股莫名的焦虑淹没,胸口发紧,手心出汗。我本想起身走开,但那晚读过的文殊菩萨的话浮现在心:“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我于是静下心来,不再抵抗,只是看着那恐惧,像看一朵云飘过天空。奇怪的是,当我不再把它当作敌人,它竟开始松动、融化。而其所浮现的,是一种莫名的宁静——它不属于我,却若有若无地隐浸在我身心之中。那便是佛性,是内心深处本来的面目,是那个从未因恐惧而缩小的完整。</p> <p class="ql-block">  林清玄曾说,莲花不在高原生长,而在卑湿的淤泥里绽放。我们的恐惧,何尝不是那滋养智慧的淤泥?阿难尊者在讲法时告诉弟子:“闭上眼睛,静默聆听内心的声音。那声音不在远方,就在情绪的最深处,在恐惧的底里,藏着觉醒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修行不是消灭恐惧,而是看清它从何而生;不是成为没有情绪的人,而是学会在情绪中看见空性。 我依然会有不安,会有贪嗔痴等诸恶梦魇,但我不再视它们为魔。它们是我的老师,是敲门的访客,提醒我:你不要忘了你是谁。</p><p class="ql-block"> 当我不再紧抓那个“小小”的自我,而是轻轻松开手,风就吹了进来,光也照了进来。原来,我们害怕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担心身心会脱离了整个生命。只要理悟到灵魂随时与我同在,恐惧不过是迷路的孩子,以为自己孤单,其实从未离开过家。</p><p class="ql-block"> 露珠终于滑落,没入泥土,不见踪影。可它曾映照过天空,也湿润过大地。恐惧也是如此——它来过,停留过,然后,在觉察的光中,化成了智慧的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