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第三十七章 李承晚当选总统

徐老师

<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徐剑强</p><p class="ql-block">昵称:徐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5993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章 李承晚当选总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的朝鲜半岛,暑气像浸了油的棉絮裹在北纬38度线两侧。汉城的街道上,美国军车碾过积水的辙印里倒映着星条旗,平壤郊外的稻田边,农民握着新分到的土地契的手还带着泥土温度,而同一时刻,南北两地的政治漩涡正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旋转——分裂的裂痕在这个七月被彻底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月3日清晨,汉城制宪会议的木质会议厅里弥漫着汗味与烟草味。73岁的李承晚被人搀扶着走进会场,他那件浆洗得发白的西式西装袖口沾着污渍,干枯的手指却紧紧攥着一份宪法草案副本。这位早年因反日入狱、流亡海外数十年的老人,此刻浑浊的眼睛里闪着锐利的光,扫视着台下争论不休的议员们。“内阁制会让权力沦为派系博弈的工具,”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朝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一个能让国际社会正视我们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场关于政体的争论已持续数日。以金性洙为首的议员主张实行内阁制,认为议会应掌握实权以避免个人独裁;而李承晚一派则坚持总统制,暗中得到美国军政府的支持。美军驻朝司令霍奇此前已通过秘书传话:“一个缺乏权威的政府无法维持南部秩序。”议员们心里清楚,这个“权威”的唯一人选便是李承晚——他的反日资历与亲美立场,是美国眼中稳定南部局势的最佳筹码。若违背其意愿,新政府恐难获得美国主导的国际承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妥协方案最终出炉。宪法草案保留了内阁制的部分元素,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实权。消息传到平壤,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的会议正开到深夜。金日成站在挂着半岛地图的墙壁前,指尖划过三八线,对与会者说:“美国人正在用宪法的形式割裂我们的国家。”此时的北方,土地改革已近尾声,近百万农民获得了土地,8小时工作制与男女平等法案的推行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成就通过地下渠道传到南方,更激起了民众对美军统治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北双方的统一努力仍在做最后的挣扎。7月15日,金九的身影出现在汉城郊外的居所。这位韩国临时政府的元老穿着传统韩服,鬓角的白发比三个月前北上平壤时更密了。4月,他应金日成之邀参加南北代表联席会议,归来后便被右翼贴上“通北”的标签。此刻,几名议员正苦劝他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金九却摇着头拒绝:“单独选举本身就是对民族的背叛,我若参选,便是承认了分裂的事实。”他的书房里,那盏从重庆流亡时期带回来的油灯还亮着,灯芯跳动的光影里,摆着一张南北代表在平壤合影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月17日成为这个月最关键的一天。汉城制宪会议上,180名议员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大韩民国”,取自1897年成立的大韩帝国,象征着对历史正统性的追溯。投票结束时,李承晚微微欠身,嘴角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而在300公里外的平壤,朝鲜劳动党紧急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加快建立北方政权的步伐。一位参会者在日记中写道:“当南方的钟声响起来时,我们知道,统一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同日,苏联再次照会美国,提议两国同时撤军并举行全半岛选举,却被美国以“南部秩序尚未稳定”为由驳回——此时美军已开始协助南部组建军队,骨干多为前日本警备队与伪满洲国军人,装备由美国直接提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宪法通过后,总统选举的筹备紧锣密鼓地展开。根据规定,总统由制宪议会间接选举产生,候选人需获得半数以上选票。除李承晚与被强行提名的金九外,还有两名 minor 候选人参与角逐,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走过场。7月20日,霍奇将军在美军总部会见李承晚,明确表示美国将“全力支持合法选出的政府”。会面结束后,李承晚的亲信开始逐个拜访议员,承诺给予职位与资源支持。而金九则在当天发表公开声明,重申反对单独建国的立场,正式退出选举竞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月24日,选举日的汉城被紧张气氛笼罩。制宪会议场内,议员们依次走到投票箱前,选票上印着三个名字。投票结束后,计票工作随即开始,唱票声透过窗户传到街上,行人驻足聆听却神色凝重。当唱票员报出“李承晚180票”时,会场内响起稀疏的掌声,而金九仅获得13票,另两名候选人得票总和不足10票。91.8%的得票率让结果毫无悬念,李承晚在掌声中站起身,习惯性地扶了扶眼镜,他的目光越过议员们的头顶,望向窗外美军基地的方向——那里正升起一串信号弹,向东京的麦克阿瑟总部通报选举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选举结果传到北方,平壤街头出现了小规模的抗议游行,民众举着“反对分裂”的标语,高呼“南北统一”的口号。金日成立即召集劳动党核心成员,敲定了建国的具体时间表。7月28日,北方各政党与社会团体代表在平壤集会,一致推选金日成为即将成立的政府首脑。此时的北方,工业国有化进程已启动,日本留下的矿山与银行被收归国有,为新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整个七月,三八线两侧的军事对峙也在升级。7月中旬起,美军侦察机频繁飞越三八线北部侦察,而北方的苏联顾问则开始训练新组建的人民军。7月30日,一名南方士兵因迷路越过三八线,被北方哨兵扣留,引发双方激烈交火,造成两人伤亡。这起事件虽未扩大,但成为此后边境摩擦的开端。当晚,汉城的美国军政府发布公告,宣布将“无限期延长驻军期限”,而平壤广播电台则播放了《告全体朝鲜同胞书》,号召民众“警惕美国的侵略野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最后一天,汉城街头已开始悬挂美国国旗与即将成立的大韩民国国旗,裁缝铺里赶制着政府官员的礼服,印刷厂里连夜印制总统就职典礼的请柬。而在平壤,农民们在新分到的土地上收割第一茬庄稼,工厂里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农具,人们谈论着即将到来的建国大典,眼神里既有对新生活的期盼,也有对分裂的痛心。李承晚在这天接受了美国《纽约时报》的采访,宣称“大韩民国将成为亚洲的民主灯塔”;金日成则在北方干部会议上强调:“我们将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等待民族统一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朝鲜半岛被黑暗笼罩。三八线两侧的灯火遥遥相对,却照亮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个七月,上演了一场决定半岛命运的“无声之战”——宪法的通过、总统的选举、政权的筹备,每一个事件都像一把楔子,深深钉入朝鲜民族的肌体,将一个统一的国家分割成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