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新声·薪火传家” 漳州好家风故事(芗城篇)

美友51517923

<p class="ql-block">  为传承和弘扬好侨批家风文化,依托漳州市妇联“水仙花姐姐”公益创投项目——“巾帼新声·薪火传家”宣讲服务,芗城区妇联积极选送、培育了9名家风宣讲员。10月18日,在漳州古城侨批馆,家风宣讲员们以漳州黄开物家族的侨批为主要内容,生动讲述了这些侨批里传递出的家庭责任、勤俭节约、守正笃行、家国同心等家风力量。</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共同传承和弘扬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携手共绘新时代家庭文明新画卷。</p> 侨批故事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一同翻开泛黄的侨批,触摸那些穿越百年的好家风。可能有朋友会好奇,侨批是什么?简单来说,侨批就是百年前往返于海外华侨和祖地亲人之间“银信合一”的家书——既寄钱养家,又写信报平安、传叮嘱。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不仅是海外华侨寄回家的银信,更是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漳州黄开物家族的360多封侨批,让我们循着墨迹去品读藏在这些家书里的好家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家庭责任,牵挂满纸 </b></p><p class="ql-block"> 即便远隔重洋,黄开物始终把家人冷暖放在心上。字里行间处处可见“顺侯归安”“即请潭安”和“愚夫”“愚婿”“愚兄”等语。1915年,远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黄开物给妻子写了一封长信。信里先问“前寄银六元收到否”,又急着打听“崇睿儿感冒寒热,迩日如何”,还细心叮嘱“小儿脐间宜以布束聚,防夜踢棉被”。从“拙内”“小儿”的亲切称呼,到对妻儿冷暖的细致牵挂,家庭责任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千里之外的惦念,这便是家风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勤俭持家,细水长流 </b></p><p class="ql-block"> 黄开物在信中反复与妻子说:“刻外地获利为艰,正宜节用为先”“治家主俭,则财用足”。他不仅劝妻子记录每月开支、避免浪费,还引用“男田女岸”的古语讲道理,把勤俭的道理讲得恳切实在;即便自己在海外奔波不易,也坚持“若不滥开,必多多寄去”的约定。好家风从不是锦衣玉食的炫耀,而是精打细算的踏实,是细水长流的远见。这份不铺张、重积累的治家之道,正是家风得以延续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洁身自好,守正笃行 </b></p><p class="ql-block"> 得知妻子围观赌博时,黄开物在侨批里有过一次严厉的告诫:“闻尔围观聚赌,实令痛心!此后不准与恶妇往来”。他还多次开化妻子“勿迷信神明,浪费金钱”“不可轻与人结契,防被骗”。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清醒地拒绝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用“近朱者赤”的道理守护家风纯净。他还鼓励妻子“开道时代,男女均可出洋”,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这让我们明白:好家风是明辨是非的清醒,是坚守底线的自觉,更是不随波逐流的骨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家国同心,大爱担当 </b></p><p class="ql-block"> 作为同盟会成员,黄开物家族的家风早已吹出小家。他在侨批中用“黄帝纪元 4609年”落款,以此表达对晚清政府的不满和对炎黄子孙身份的认同,紧跟辛亥革命的浪潮;他和同盟会其他有识之士积极在海外办《公理报》,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筹捐劝捐为革命事业筹措经费;他和宗族兄弟一起为家乡办学,捐钱、捐物,写下学校董事会的每一项决定;他亲自遴选学校校长和教师,让家乡子弟接受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知识。从关心家族冷暖到投身革命、兴教报国,这份“家国一体”的情怀,让家风有了更厚重的分量。</p><p class="ql-block"><b> 侨批尺素,纸短情长。</b>当我们翻开一封封黄开物家族侨批,看到的不只是百年前的见字如面,更是“责任、勤俭、守正、爱国”的家风密码。这些藏在纸页间的美德,曾支撑华侨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它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家风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孝亲爱家的行动、勤俭节约的务实、洁身笃行的坚守,更是造福桑梓的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