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读《路遥传》有感

王文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喜欢看文学作品,但很少会反反复复读同一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个例外——我不但读了好几遍,还买了他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集。不过,我对他的个人经历并不太了解,一直以为他就姓“路”名“遥”。后来才知道,他原名王卫国;当初为了发表作品,编辑建议他取一个有特点的笔名,于是他就用了“路遥”,也叫过王路遥。这些信息,是我从厚夫所著的《路遥传》中了解到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我合上这本厚重的传记,路遥那张布满岁月沟壑却又目光如炬的面庞仿佛就在眼前,他那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的每一步,都踏出了生命的沉重与辉煌。路遥用他四十二年的短暂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路遥知马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的童年是一部浸透着贫困与早熟的灰色叙事。1949年寒冬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他,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饥饿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七岁那年,他被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大伯,年幼的路遥心中明白这背后的无奈——生父母无力供养,只有大伯家能给他上学的机会。厚夫写道:“他佯装不知,配合着这场改变命运的‘表演’。”这种超越年龄的隐忍与清醒,令人想起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古训。在延川,他每天徒步十几里山路求学,饥饿时常相伴,却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延川中学。这种在极端困苦中对知识的渴求,印证了司马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品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狂热年代里,路遥不可避免地卷入时代洪流。这个充满理想的陕北少年,以初中生身份当上了造反派头头,搞文攻武斗,不到二十岁便当上了县革委会副主任,达到了许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权力高峰。但难能可贵的是,在狂热的政治运动中,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道德底线。厚夫记录了一个感人细节:路遥利用自己的地位,暗中保护了许多百姓爱戴的老党员、老革命。这种在混沌中守护光明的选择,令人想起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借冉阿让之口说出的真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路遥的政治经历,既是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烙印,也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时代漩涡中如何努力保持人性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的感情世界同样充满矛盾与挣扎。他与北京知青林达的婚姻,既出于情感,也包含着现实的考量。厚夫没有回避这一敏感话题——正是林达的经济支持,让路遥有机会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为文学之路打开了大门。这种基于现实的选择,虽为日后婚姻破裂埋下隐患,却也反映了路遥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如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绘的于连,路遥同样面临着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撕扯。这种复杂性,正是路遥作为一个“人”而非“神”的真实写照,也让我们理解了他作品中那些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背后的生命体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对文学的痴迷与执着,构成了他生命最华彩的乐章。厚夫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路遥在创作《人生》《平凡的世界》时的艰辛历程。为收集素材,他翻阅十年间的报纸,手指磨得出血;为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远赴沙漠,在近乎自虐的状态下坚持写作。这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悲壮,令人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学境界。路遥曾坦言:“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这句话,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最好注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的文学抱负宏大而高远。他将柳青和苏联作家如肖洛霍夫视为精神导师与超越目标,立志在四十岁前完成惊世之作。这种“取法乎上”的艺术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志当存高远”的精神气质。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文学实验,而是要创作能够记录大时代、反映普通人命运的现实主义巨著。正是这种宏大的文学抱负,支撑他在贫病交加中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实现了对柳青《创业史》的精神接力,也践行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表现在他对亲友、后学的无私帮助上。厚夫作为受惠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路遥如何提携文学青年,如何帮助困境中的朋友,如何照顾自己的兄弟。这种“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情怀在现代的延续。路遥深知来自底层的艰难,所以一旦有能力,便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品质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尤为珍贵。当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导致他一生中在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想方设法创造美好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路遥生命的最后阶段,充满了对更高平台的渴望与病痛折磨的无奈。厚夫揭示了路遥希望调往作协工作却屡屡受挫的遗憾,也记录了他隐瞒病情、不愿让外界知晓的复杂心理。这种对生命舞台的渴望与对疾病的态度,反映了路遥骨子里的自尊与倔强。需要用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已人生的价值,也是符合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朴素理想。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即使身处黑暗的矿井,也依然仰望星空。路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虔诚与对生命的热爱,这种精神令人动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回望路遥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苦难与辉煌、个人与时代之间不断挣扎、不断超越的灵魂。他像他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一样,永远在“平凡的世界”里追求着“不平凡的人生”。路遥用他短暂而炽热的生命印证了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是的,时间验证了一切。他的一生,正是“路遥知马力”最悲壮、最深刻的诠释:唯有最艰苦的跋涉,方能测度出生命最强大的耐力与光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厚夫的《路遥传》不仅记录了一个作家的生平,更揭示了一种生命哲学: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避开苦难,而在于在苦难中坚守理想;不在于获得多少世俗成功,而在于在追求过程中展现的人格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路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比小说更加动人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今天重读路遥,不仅仅是在怀念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在寻找一种在物质丰富时代可能正在失落的精神品质——那种面对苦难的不屈、追求理想的执着、关爱他人的温暖。路遥的生命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理想的坚守、对苦难的超越、对人性的信任,永远是生命最珍贵的底色,也是能够将人生抵达理想彼岸的渡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