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1950年11月的朝鲜战场,寒风刺骨。清川江畔的阵地上,一支澳大利亚军队正摩拳擦掌。他们自诩为“白刃战之王”,曾在二战中用刺刀征服日军,又在朝鲜的苹果园中创下“零伤亡”的神话。</b></p> <p class="ql-block"><b> 此刻,面对仅剩30余人的中国志愿军残部,这群身高体壮的澳军士兵满脸不屑——在他们眼中,亚洲人的刺刀不过是“花架子”。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志愿军竟然主动发起了冲锋。冲锋号骤然响起,志愿军战士如猛虎般跃出战壕,刺刀寒光闪烁。这场白刃战,将会彻底撕碎澳大利亚军队的傲慢,也会让世界记住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无畏。</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这个于1939年成立的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三营也不是白给的。这支顶着“皇家”名号的部队,在二战中迅速崭露头角。克里特岛、北非、希腊……他们几乎参与了每一场关键战役。</b></p> <p class="ql-block"><b> 但真正让第三营名声大噪的,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白刃战。瓜岛战役中,1400名澳军士兵奉命攻打一处日军阵地。几轮激战后,日军弹药告罄,绝望中发动“万岁冲锋”。面对端着刺刀疯狂冲来的日军,澳军营长竟下令停止射击,全员上刺刀迎战。</b></p> <p class="ql-block"><b> 出乎所有人意料,身材瘦小的日军在澳军面前不堪一击。短短几十分钟,数百日军倒在血泊中,而澳军仅十余人轻伤。此战过后,“白刃战之王”的名号响彻盟军阵营。战后复盘,澳军的“神话”实则有几分侥幸:日军被围困多日,早已断粮断水;许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未成年新兵,体力与经验皆不足但第三营并不在意这些细节,他们坚信自己的刺刀功夫“天下无敌”。</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澳大利亚紧随美国加入“联合国军”,第三营作为精锐被派往战场。初到朝鲜时,澳军趾高气扬。一次任务中,他们遭遇朝鲜人民军新兵团。为避免误伤友军,澳军放弃枪炮,直接发起白刃冲锋。这支朝鲜新兵白天刚经历激战,夜晚宿营时甚至来不及反应。澳军如砍瓜切菜般刺死150人,俘虏200余人,自身仅7人轻伤。因战斗发生在一片苹果园,澳军将其吹嘘为“苹果园之战”,并宣称“亚洲无人能敌刺刀”。此战后,第三营愈发狂妄,甚至公开叫嚣:“白刃战,我们天下无敌!”</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11月,志愿军第39军117师350团穿插至清川江南岸,截住南逃的英军第27旅。为掩护主力撤退,英军调集重炮狂轰滥炸,350团一连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最终,仅剩30余名战士死守阵地。</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英军旅长考德决定派出“王牌”——澳军第三营。接到命令的澳军欣喜若狂,营长甚至下令:“放弃射击,用刺刀解决他们!”在他看来,这群伤痕累累的志愿军已是“待宰羔羊”。然而,当澳军端着刺刀冲锋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声嘹亮的军号。30多名志愿军战士跃出战壕,迎着千余名澳军反冲而上。刺刀撞击声、怒吼声交织成一片,战场瞬间化为修罗场。“捅死一个算一个,捅死两个赚一个!”一名亲历老兵回忆,志愿军战士早已杀红眼。身高体壮的澳军士兵被刺倒在地,后排士兵吓得掉头逃窜。半小时后,澳军伤亡76人,而志愿军无一人退缩。若非澳军援军及时支援,第三营几乎全军覆没。</b></p> <p class="ql-block"><b> 志愿军与澳军的白刃战中,凭借出色的战术和精神优势,尽管疲惫但成功抵御了澳军的攻击。最终,在经历惨烈战斗后,我方志愿军虽伤亡惨重,但凭借顽强意志成功击退了澳军的进攻,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澳年在入朝前训练的真实场景,画面上看澳军人高马大,光着膀子,手举刺刀,看上去十分彪悍。</b></p> <p class="ql-block"><b>澳大利亚是英国关押罪犯的地方,自建军以来澳军的祖传技艺就是使刀,在国际上声名远扬。</b></p> <p class="ql-block"><b> 此战彻底击溃了澳军的心理防线。一名被刺伤大腿的士兵战后心有余悸:“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恐惧……最后一刻也要扑向你。”从此,“白刃战之王”再不敢提拼刺刀,甚至一遇志愿军便望风而逃。</b></p><p class="ql-block"><b> 朝鲜战争中,澳军第三营三次与志愿军交手,次次惨败。最后一次马良山战役,他们甚至因盲目冒进被炸得“分不清东南西北”。至战争结束,澳军累计伤亡1858人,第三营营长被撤职,昔日嚣张气焰荡然无存。</b></p> <p class="ql-block"><b> 此战被描述为“颠覆澳军白刃战神话”的关键战役。尽管澳军在二战中对日军战绩显著(如新几内亚战役中击败20万日军),但在志愿军面前遭遇重大挫折。此战后,澳军对白刃战信心崩溃,甚至出现“再也不敢拼刺刀”的记录。 </b></p> <p class="ql-block"><b> 多年后,一位澳大利亚战史学者写道:“我们曾以为刺刀是勇气与力量的象征,直到遇见中国军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向死而生’。”抗美援朝战争早已落幕,但清川江畔那场白刃战的回响仍未消散。它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绝唱,更是一曲中国军人用热血铸就的英雄赞歌。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b></p> <p class="ql-block"><b> 经历此次激战后,澳军士兵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其自信亦被志愿军击得粉碎。澳军方面对志愿军的大胆战术深感意外,认识到在与志愿军的正面对决中,若是轻敌必然付出沉重代价。显而易见,澳军在与志愿军的正面对决中损失惨重,充分体现了志愿军的顽强和战斗力。</b></p> <p class="ql-block"><b> 回忆起朝鲜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将军曾言:“与中国为敌者,实属愚蠢之举。”这句话至今仍发人深省。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评价志愿军为“最团结、训练最有素的军队”,其纪律性和忍耐力(如零下40℃潜伏作战)被视为关键优势。5</b></p> <p class="ql-block"><b> 自那场激战后,澳军士兵再未与志愿军单独交锋,更别提与之拼刺刀了。他们仅限于协同和辅助英军、美军作战。经过此次激战,澳军士兵往日的自信已被志愿军彻底击碎,而志愿军勇敢无畏的精神给所有联合国军的部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