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拉那,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首都。位于克鲁亚盆地,三面环山,距离亚得里亚海仅20多公里,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全国人口不到300万,居民以穆斯林为主,是欧洲唯一一个穆斯林国家。</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承载了很多中国50-60后的人生回忆。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中阿友谊,并将阿尔巴尼亚比作“照亮欧洲的社会主义道路明灯”。</p> <p class="ql-block"> 斯坎德培广场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中心广场,以15世纪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命名。广场周边分布着地拉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与现代景观。</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竖立着斯坎德培的骑马雕像。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斯坎德培是独立、自由和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斯坎德培广场北侧,建筑为典型的苏俄时期风格。正立面装饰有大型马赛克壁画《阿尔巴尼亚》,壁画表现了从伊利里亚远古先民到现代阿尔巴尼亚人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国家剧场是阿尔巴尼亚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位于首都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该剧院成立于1953年11月,是阿尔巴尼亚规模最大的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全年设有音乐和舞蹈演出阵容。</p> <p class="ql-block"> 埃塞姆贝清真寺位于斯坎德培广场东侧,始建于1819年,是奥斯曼时代遗留的文物古迹。内部壁画以自然景观(如树木、瀑布)为特色,在伊斯兰艺术中较为罕见。1967-1991年期间,因阿尔巴尼亚推行无神论政策而关闭。1991年开始由信徒自发重启,成为宗教自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埃塞姆贝清真寺旁边有一座钟楼,该钟楼建于1830年,与清真寺共同构成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的历史地标。钟楼建筑风格独特,其外观被描述为“仿佛围绕着四根巨大的蜡烛”,与清真寺的奥斯曼风格建筑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金字塔是市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它以金字塔形状的白色大理石造型而闻名。这座占地11,835平方米的金字塔是为了纪念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于1988年由霍查的女儿和女婿设计建造。作为霍查博物馆,金字塔内曾展示霍查的生平事迹,后因政治体制变革逐渐废弃。改造后的金字塔成为了青年活动中心,倾斜外墙被用作滑梯,顶部可俯瞰地拉那全景,兼具教育、娱乐与观光功能。</p> <p class="ql-block"> 在斯坎德培广场,我遇到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大爷,他热情的问我,Japanese(日本人)我回答no,又问我Korean(韩国人),我还是回答no。当我告知他我是Chinese(中国人)时,他很兴奋的叫了我一声“同志”,并与我来了个十分热情的hug(拥抱)。</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在20世纪曾是中国在欧洲的亲密盟友,当时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许多阿尔巴尼亚人对中国人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老一辈人,“同志”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文化以家庭和社区为核心,人际关系紧密,社交活动丰富。这种文化背景培养了人们的开放性和热情好客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阿尔巴尼亚人倾向于通过微笑、问候和友好互动来建立联系,这种氛围容易让居民和访客都感到被接纳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的儿童在特定场合下展现了幸福快乐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记录中。</p>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作为阿尔巴尼亚的首都,以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历史痕迹和现代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地拉那的建筑风格极具混搭感,斯坎德培广场周边集中了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和社会主义时期建筑彩色的现代楼宇,形成了“穿越剧现场”般的视觉冲击。前领导人霍查的“金字塔”被改造成青年活动中心,成为了阿尔巴尼亚年轻人聚集的魔幻地标。地拉那的魅力在于其荒诞与真实交织的底色,既有社会主义历史的厚重,又有通过色彩焕发的现代活力。它适合喜欢探索非典型欧洲城市的旅行达人到此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