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秋的北川河公园,阳光澄澈,天空如洗。我独自走在这里,仿佛步入一场静谧而浓烈的艺术展:现代城市肌理与东方美学在红与空之间悄然交融。脚下的石砖平整温润,两旁绿树渐染金黄,远处高楼林立,近处却是一片文化的低语——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皮影戏这一古老光影艺术的孕育之地。每一步前行,都像掀开一页凝固的戏文,光影斑驳,故事悄然浮现。</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那座高耸的红色圆柱形建筑,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夺目。走近看,它并非实心巨塔,而是由无数镂空纹样构成的光影之塔。祥云流转,花枝蜿蜒,那些图案竟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皮影戏时幕布上舞动的袍袖。阳光穿过孔隙,在地面洒下层层叠叠的影子,像一场无声的演出。我绕塔缓行,仿佛听见了锣鼓轻响,看见了《白蛇传》里水袖翻飞的身影。这塔不说话,却以“空”成象,正是皮影艺术的魂——以光塑形,虚实相生。</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一组红色镂空的女性雕塑次第排开,姿态各异,有的静立如思,有的扬袖欲舞。她们的轮廓分明,头饰高耸,衣袂仿佛被风轻轻托起。我驻足凝望,阳光正斜斜穿过那金属雕花,将她的影子投在石砖地上,纤毫毕现,宛如童年幕布上跃动的旦角。那一刻,我几乎听见了胡琴声起,一声“奴家……”悠悠传来。这些雕塑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被光唤醒的戏中人,在城市的喧嚣里,静静唱着千年的词。</p> <p class="ql-block">转过弯,另一组雕塑跃入眼帘——抽象的神兽腾跃于地,火焰般的橙黑线条交织成流动的躯体,似龙非龙,似凤非凤。它们没有具体的五官,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仿佛从《山海经》的卷轴中挣脱而出,闯入了现代都市。远处高楼玻璃幕墙映着天光,与这些雕塑的粗犷形成奇妙对话。我忽然明白,这正是皮影艺术的当代转译:从乡土的油灯下走出,登上了国际舞台,披上了金属与光影的新衣。</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高处回望,整片雕塑群在阳光下连成一片红色的韵律。它们形态各异,却共享着同一种语言——镂空、剪影、流动的线条。这不正是剪纸与皮影的共通密码?一张红纸,一把刻刀,能剪出百态人生;一张驴皮,一束光,能演尽千古悲欢。而今,这些传统技艺被放大、重构,立于城市中央,成为我们抬头可见的日常诗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在“北川河公园简介”牌前站了一会儿。寒风未起,心却已暖。牌上写着这里曾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如今,那些古老的光影故事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呼吸。它们藏在塔的孔隙里,藏在雕塑的剪影中,藏在每一个被阳光穿透的瞬间。我转身离去,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也成了这场光影大戏中的一角——走着走着,便走进了画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