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孟府孟庙

苦哈哈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红漆大门上,铜环轻叩,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我站在门前石阶上,望着那对石狮子沉默地守候多年,一如这座院落所承载的庄重与静默。门上的雕花在光影里若隐若现,像是古人留下的一句未说完的话。每次经过这里,脚步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这不是一扇普通的门,它是某种精神的入口,是通往“仁义”二字的门槛。</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棵从红墙内探出身子的大树。枝叶越过瓦顶,直指蓝天,像是思想挣脱了围墙。阳光洒在叶尖,整棵树都在发光。我站在墙外仰望,心想:再高的墙,也挡不住一棵想生长的树。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或许就是这种蓬勃的生命力,从不因拘束而止步。</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院,迎面是那座写着“棂星门”的殿宇。琉璃瓦在晴空下泛着温润的光,绿与黄交织,像一句古老箴言被精心装裱。我常想,孟子若走过此地,是否也会驻足抬头?他说“浩然之气”,大概就藏在这屋檐翘起的弧度里,昂然向天,不卑不亢。门虽紧闭,却挡不住那份自内而生的正气。</p> <p class="ql-block">牌坊巍然立于阳光之下,红柱灰顶,气度沉稳。游客来来往往,有人拍照,有人默立。我站在一旁,听风吹过檐角铃铛的轻响,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旅游景点,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场域。我们走过的每一步石板,都曾回荡过求道者的足音。</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小径往深处走,树影斑驳,脚下的路仿佛通向时间的褶皱。两旁绿植静立,红墙如血,衬得光影愈发清亮。这路不宽,却让人走得踏实。我想起孟子讲“仁,人之安宅也”,走在这条路上,竟真有种归家的安定。每一步都像在回应千年前那一声轻叹:“此天之所予我者。”</p> <p class="ql-block">香炉前插满燃尽的香,灰烬堆积如岁月的笔记。阳光照在红墙上,映出明暗交错的纹路,像极了人心中的善念与挣扎。我蹲下身,看那一缕余烟从香头缓缓升起,忽然觉得,所谓“性善”,不是没有怀疑,而是在怀疑之后,仍愿意点燃一支香,朝光明的方向拜一拜。</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斑驳,青苔爬满砖缝,像时间写下的注脚。红色地面被树影切割成碎片,却依旧鲜艳。我抚摸着冰冷的石面,想起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墙曾守护过多少兴衰?而今静默如初,唯有自然在悄然生长——草从砖缝里钻出,树在墙头伸展,仿佛在说:真正的永恒,不在坚固,而在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墙,被树影切割成光影的拼图。光线柔和,墙色温润,像是被岁月包了浆。我倚着墙根坐下,看树叶在风中轻颤,投下的影子像在写字。没有笔墨,却写尽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温柔。这一刻,我不需要书本,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孟子》。</p> <p class="ql-block">那扇老门依旧厚重,铜环泛着幽光。屋檐下的雕刻繁复而庄重,像一句句被雕进木头的格言。我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多看一眼。它不说话,却让人想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扇门,守的不只是庭院,更是一种气节。</p> <p class="ql-block">这些日子走在这片院落里,我渐渐明白,“孟子届印象”从不是一场展览,而是一种生活的浸润。砖瓦会老,木石会朽,但有些东西——比如对善的信念,对正道的坚持——始终在光影交错中静静生长,像那棵越过红墙的树,年年新绿,岁岁常青。</p> <p class="ql-block">至圣殿前,香炉上刻着“祈福”二字,香火不断。蓝色牌匾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像一句来自远古的提醒。我未进殿,只在门前静立片刻。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站在这里,人会自然收敛浮躁,变得轻声细语——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又仿佛在回应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