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抗战博物馆:岁月深处的烽火记忆

邵勇敏

<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博物馆:岁月深处的烽火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庐山牯岭镇核心区域的河西路506号,一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静静伫立,背倚葱郁山峦,面朝潺潺长冲河,与周边的民国建筑群相映成趣——这便是庐山抗战博物馆。它并非孤立的展馆,而是镶嵌在庐山“夏都”历史肌理中的红色坐标,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承载民族抗争记忆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1934年建成的庐山牯岭图书馆,由中国建筑师杨达聪设计,是庐山近代三大建筑中最早落成的一座,更是当年牯岭东谷首座由国人独立设计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其选址由蒋介石亲自敲定,最初承载着传播知识的使命,却在1937年的烽火中被赋予了改写历史的重量。这一年7月17日,蒋介石在此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呐喊,从云巅传遍华夏,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正式开启。同年9月,蒋介石再次在此发表谈话,宣告国共两党携手抗日,让这座图书馆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地。宋美龄也曾在此主持全国妇女界抗战座谈会,凝聚女性力量共赴国难。1985年,为铭记这段峥嵘岁月,这里被辟为庐山抗战博物馆,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知识殿堂变身抗战精神的传承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瞬间沉浸在8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中。展馆以“国共合作 全民抗战在庐山”为核心主题,采用“线性叙事+场景复原+实物佐证”的布局,分为四个核心展区,层层递进地铺展抗战史诗。一层大厅迎面便是“庐山谈话”场景复原,逼真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各界代表齐聚一堂的肃穆氛围,桌上的茶具、墙上的地图都保留着历史原貌,让人仿佛能听见那振聋发聩的抗战宣言。周边展区通过文字史料、老照片、报纸拓片等,系统梳理“九一八事变”后庐山成为抗日舆论阵地的历程,从各界名流的抗日呼吁到爱国团体的救亡活动,清晰勾勒出抗战思想的传播脉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层展区聚焦“庐山孤军抗战”与“赣北敌后抗日”,堪称博物馆的“热血篇章”。这里陈列着当年庐山守军使用的步枪、手榴弹、望远镜等实物,锈迹斑斑的武器上仍残留着战火的痕迹;墙上的战斗示意图详细标注了1938年庐山守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路线,辅以幸存者口述的音频资料,让“坚守庐山三个月,牵制日军数万兵力”的壮烈史实变得可感可触。此外,馆内还专门开辟了“庐山图书馆专题展区”,展示这座建筑从藏书楼到抗战地标再到博物馆的百年变迁,泛黄的古籍、旧时的阅览桌椅,诉说着文脉与国魂的交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馆内的细节设计更见匠心:走廊墙壁上镶嵌着当年抗日将士的家书复印件,“为国尽忠,不孝之罪待日后补偿”的字句催人泪下;互动展区设置了“抗战知识问答”“历史场景拍照”等环节,让年轻参观者在参与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屋顶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延续了中式建筑的典雅,又象征着在战火中不灭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庐山抗战博物馆,早已超越了普通展馆的意义。它是一座立体的抗战教科书,更是一座鲜活的精神纪念碑。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语,每一处场景都在回响,让参观者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回望烽火中汲取奋进力量。这座矗立在云巅的建筑,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精心的展陈布局,成为庐山之上最动人的红色印记,让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史诗,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