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 诗意干年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静卧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风景区,初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历经岁月沧桑,于1990年重焕风姿。相传隋炀帝曾于月明如水之夜,命二十四位宫女在桥上吹箫奏乐,玉音袅袅,如梦如幻,桥因之得名。千年传说,一桥承载,仿佛每一块石板都回荡着昔日的箫声,诉说着帝王风流与江南清韵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此桥为单孔拱形,汉白玉栏杆蜿蜒如带,似玉虹轻卧碧波之上,云月雕纹隐现于栏板之间,清雅如诗。桥头水畔,湖石堆叠成巧云之态,宛如烟霞凝驻。桥下清池如镜,映照天光云影,四周桂树飘香,玉兰吐芳,四季氤氲着文人墨客梦中的江南气息。南接三曲平桥,直通听箫亭;对岸汀洲之上,三角形吹箫亭孑然独立,似仍在等待那一曲未尽的箫音。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望柱二十四根,台阶二十四级,栏板十一,望柱十二,抱鼓石二,处处呼应“二十四”之数,仿佛天地之间,皆为此名此景而设。</p> <p class="ql-block">青山隐隐,水迢迢,秋意未尽,江南依旧草色青青。唐代杜牧一纸《寄扬州韩绰判官》,让“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成为千古绝唱。那夜的月光,洒在桥面如霜,箫声穿水而过,缠绵于柳岸荷风之间。此句一出,二十四桥不再仅是一座桥,而成了诗心所寄、梦魂所归的江南意象,千载之下,仍可闻其声,见其影。</p> <p class="ql-block">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一曲《扬州慢》,将战后空城的冷月无声写得入骨三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未改,月犹在,唯人事已非。红芍药年年绽放,却不知为谁而艳,为谁而香。从此,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那一抹春色,成了历史的低语,成了诗意千年不灭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