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埃及博物馆与设计师彭士佛的故事🌇

九龙河

<p class="ql-block">  11月1日,全球目光聚焦埃及,跨越二十载的文明工程——大埃及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b>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埃及总统塞西致贺信,祝贺大埃及博物馆开馆。</b></p><p class="ql-block"> 尼罗河谷、吉萨高原3座金字塔之间雄伟的大埃及博物馆是由华裔建筑师彭士佛设计的。彭士佛以谦逊的设计哲学和对历史环境的敬畏之心,为这座“第四座金字塔”注入了灵魂。</p><p class="ql-block"><b>一、从三人小作坊到国际竞赛黑马</b></p><p class="ql-block"> 2003年,当名不见经传的爱尔兰事务所Heneghan Peng Architects(汉那根彭建筑师事务所)在1557份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时,整个建筑界为之震动。</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与妻子Róisín Heneghan于1999年创立的这家仅有三人的工作室,击败了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全球顶尖团队。这场胜利源于他们反传统的设计理念,不与金字塔争锋,而是成为其对话者。</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的设计策略极具颠覆性。他利用吉萨高原与尼罗河谷50米的高差,将博物馆嵌入沙漠边缘,使建筑如同自然生长的悬崖,既避免遮挡金字塔的永恒轮廓,又通过三条放射状轴线与胡夫、哈夫拉、孟考拉金字塔精准对齐。这种“地景化”设计让博物馆从远处几乎隐身,近看却如同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b>二、东方智慧与埃及文明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的设计中流淌着双重文化基因,父亲彭荫宣作为台湾知名建筑师的家学渊源,以及哈佛、康奈尔的学术训练,使其擅长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他将中国“中庸之道”与埃及“生与死”的宇宙观巧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建筑形态。半透明雪花石膏幕墙既象征沙漠与山脉的分界线,又隐喻古埃及“杜亚特”(冥界)与现世的边界。白天,石材过滤强烈阳光,营造神秘氛围;夜晚,内部灯光透过石纹与金字塔的星光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空间叙事。入口处的三角形设计模拟金字塔入口,引导参观者经历“穿越”仪式;主厅内87尊法老雕像沿阶梯排列,尽头是3200年历史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其位置经过精确计算,每年2月21日(法老生日)和10月21日(神庙奠基日),阳光会穿过天窗精准照亮雕像。</p><p class="ql-block"> 生态智慧。建筑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屋顶太阳能板满足部分能源需求,外立面的三角形分形图案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呼应金字塔的几何美学。</p><p class="ql-block"><b>三、20年雕琢与文明守护</b></p><p class="ql-block"> 从2005年破土动工到2025年全面开放,博物馆的建设历经政治动荡、资金短缺和疫情冲击。彭士佛团队克服了从设计理念到工程实现方方面面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选址位于吉萨高原的边缘,场地本身有50米的巨大高差。设计不能简单地铲平土地,而是需要巧妙地利用这个陡坡。</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将这一劣势转化为设计的核心亮点。他设计了阶梯式的三角立面和层层退台的建筑结构,使建筑仿佛从高原上“生长”出来,自然地连接起尼罗河谷平原和吉萨金字塔高原。这不仅解决了高差问题,还创造了从“生命”(河谷)到“死亡”(金字塔)的哲学叙事轴线。</p><p class="ql-block"> 埃及是地震活跃区,而博物馆要存放数万件珍贵的国宝,其抗震要求极高。</p><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经过了极其严格的抗震工程设计。用于放置巨大法老雕像的大台阶厅,其结构被设计成能够独立移动的“盒子”,以吸收和抵消地震能量,确保文物和建筑主体在强震下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金字塔这样的世界奇观旁边建房,是建筑界公认的终极挑战之一。建筑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秉持其“反标志性”和“尊重环境”的理念,没有设计一个与金字塔竞高的突兀建筑。相反,他创造了一条清晰的视觉轴线。博物馆的透明玻璃幕墙和三条放射状的建筑轴线,精确地对准了三座金字塔,确保游客在馆内任何关键位置,都能与数千年的古迹进行视觉上的对话,让新建筑成为欣赏古老文明的“画框”,而非画作本身。</p><p class="ql-block"> 建筑需要既是当代的,又要深深植根于古埃及文化。彭士佛的设计从古埃及文化中提取了多个核心元素。例如,建筑形态让人联想到古埃及的“圣甲虫”;墙面上的象形文字穿孔图案在室内投下独特的光影;而最重要的“从生命到死亡”的轴线,本身就是对古埃及核心宇宙观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入口大厅有一个长达46米的巨型悬挑石板屋顶,这在工程上是极大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通过复杂的结构计算和模型测试,使用了巨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钢索支撑系统,才实现了这种既轻盈又具有强大庇护感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是重达83吨的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雕像。如何将它从开罗市中心的旧馆安全运送到20多公里外的GEM,并在馆内安置到位,是一个史诗级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团队为雕像量身定制了一个由液压系统悬浮的专用运输箱,在警车开道和工程师的全程监控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深夜运输。在馆内,专门设计了宏伟的大台阶厅,并先于建筑主体结构完成之前,就用重型起重机将雕像吊装到位。</p><p class="ql-block"> 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使用了超过6000吨钢材和5.7万平方米的巨型玻璃幕墙。</p><p class="ql-block"> 团队从全球采购和定制符合规格的材料,并协调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工匠和施工团队,确保每一个细节,从石墙的砌筑到玻璃的安装,都达到最高标准。</p><p class="ql-block"> 项目在2011年后经历了埃及的政治动荡,导致资金来源一度不稳定,工程数次暂停和推迟。</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团队与埃及当局以及主要承建方(一个日本公司联盟)保持了长期的合作与耐心,不断调整计划和适应变化,最终确保了项目在各方支持下得以继续。</p><p class="ql-block"> 从2003年赢得国际竞赛到最终开幕,项目历时超过20年。这对任何设计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彭士佛和他的团队展现了非凡的毅力与承诺。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持续地进行设计深化、现场监督和问题解决,将一个最初的概念坚定不移地变成了现实。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最终完成了这座与文明并肩的、谦逊而伟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四、文明对话的新起点</b></p><p class="ql-block"> 大埃及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容器,更是文明对话的平台。彭士佛在设计中刻意模糊“现代”与“古代”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景观联动。从博物馆落地窗远眺,吉萨金字塔群尽收眼底,而新建的游客步道将连接博物馆与金字塔,形成“一次参观,两处奇迹”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文化共鸣。博物馆内的尼罗河公园种植埃及纸莎草和中国荷花,象征两大文明在水资源管理上的智慧;儿童博物馆通过象形文字拼图和考古模拟游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共同探索人类起源。</p><p class="ql-block"> 这座耗时20年、耗资10亿美元的建筑,最终成为埃及献给世界的礼物。2024年,它荣获“凡尔赛奖”(Prix Versailles)博物馆类大奖,评审团称其“重新定义了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而彭士佛在获奖致辞中谦逊地表示:“我们不是创造者,而是历史的解读者。”</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游客站在博物馆广场,仰望金字塔与现代建筑交织的天际线,或许能真正理解彭士佛的设计哲学——伟大的建筑不应成为地标,而应成为文明长河中的谦卑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b>彭士佛经典语录</b></p><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国血统教会了我某种谦逊,一种对长辈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有的建筑都尊重环境。</p><p class="ql-block"> 大埃及博物馆的设计是关于‘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尼罗河谷地与吉萨高原,连接游客与法老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个与金字塔竞争的对象,我们是在为金字塔创造一个前景。</p><p class="ql-block"><i>参考资料</i>:《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北京日报网》、《新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