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节:电磁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和证实首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个自然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其它自然力。从这里,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一切自然力是统一的这一重要原理。电磁领域是最令人惊奇的了,它一直显示着力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吸引与排斥。而按照自然力统一性这一重要定理,自然力丰富多样的力的形式,都可以统一到一种物质朴素的相互压迫之上,那么电磁力又是如何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表面上来看,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我们真正地相信物质的统一性,那么就一定能够从这种统一性清楚地认识,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都有生命,这种生命就体现在物质彼此之间紧张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人有精神,那么万物都有精神,这种精神就体现万物都是在反抗周围物质变化中存在的,反抗、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认识到了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以及物质彼此之间的紧张状态,那么吸引和排斥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方科学一直对组织现象不可理解,原因就在于它一开始就假定了物质基础的死寂不变。如果恢复了物质的本来面目,把它视为一种紧张的存在,那么组织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被压迫中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压迫与反抗当中,局部物质才不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可以纵观宇宙万物,可观察的一切都是物质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由此可以相见,组织现象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即使在一个绝对的孤立系统中,能量最终也不可能消失,它只不过隐藏在微观物质的不断有序和无序变换这种运动当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组织,吸引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有组织的物质密度大,无组织的物质密度小,所以,等量的物质在从无序和有序状态下占有的空间差异是很大的,如果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换,那么相空间的压缩就会造成连续在空间中紧张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反过来,当物质不断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其相空间的膨胀会造成局部的混沌物质向周围空间扩张,而排斥同样是混沌物质不对称运动的表象。吸引和排斥是在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当中统一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人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连续在空间中紧张运动的混沌物质,而没有了物质的连续,吸引和排斥就只能设想无中生有的超距作用,但它明显是不符合理性的,如果假设信使粒子在传来传去,更是不可想像,唯一理性的认识就是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和它的不对称运动,这样一来,吸引和排斥就可以通过物质的不对称运动得到合理地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科学是在否定以太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了空间中连续的物质,对电磁波的认识只能想像它是一束束稳定的粒子在线性运动。其实,空间中连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电磁波的粒子性是由物质暂态的组织表现出来的,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在空间中流动。显然,这种运动和稳定粒子的线性运动有着质的区别,一个是稳定粒子在空间中连续的移动,一个是粒子的生死变换,两者差别有多大就可想而知,量子力学就是一种把粒子的生死变换当成是稳定的粒子得出的一种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科学家,仍然有不少人把这线性运动和非线性运动混淆,理由似乎很充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证明了它们作用结果上的相似性,但人们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物质的统一性。根据这种统一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不管是粒子的线性运动,还是由粒子的生死变换产生的非线性运动,如果它们在作用量上的相等,那么它们对同一个物体的作用是难以分辨的。如果仅仅根据实验结果就把两种运动混淆,就会导致理论上的不实在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线性运动是一种依赖连续媒介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的运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运动上的规律性,即暂态的组织离散会向外释放能量,而这些释放的能量又会引起周围混沌物质的重新组织,形成一个新的暂态组织,之后再离散向外释放能量,由于空间的对称性,新生成的暂态组织继承了前一个灭亡组织的性质,使它看起来非常象一个稳定的实体在连续移动。但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个所谓的“量子”并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粒子的生死变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解了电磁波的运动,我们再来探讨两个带电物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就很容易了。因为带电物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都和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大的暂态有序结构,那么相空间的压缩就会导致连续在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产生所谓的吸引现象,反过来,当两者的相互作用使这些暂态的有序结构离散化或成为更小的暂态有序结构,那么相空间的膨胀就会导致这里的混沌物质向周围空间不对称流动,产生所谓的排斥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经常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来说明电磁场的性质。其实,同性和异性的区分不是定性的,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涡漩,不同的只是在运动状态上,或者说能量场的自旋方向上。以磨擦生电为例,将两种不同材料磨擦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电荷,并且产生的电荷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如果加到两个不同的材料上,这两个物体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力的产生都是和物质的再组织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场相互作用,形成了较多的有序团,从而使两个物体之间出现空间压缩,于是两个物体就在周围混沌物质向这个空间的不对称移动中相互靠近。排斥力的产生机理是与此完全相反的,当两个物体的电磁场场相互作用,使它们中间原有的有序团离散并释放能量的时候,物质空间的膨胀就会迫使两个物体远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