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的土屋

岱下搂柴老人

<p class="ql-block">  塔里木是典型的内陆沙漠性气候,干旱,早晚温差大,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即指此地,这里的住房也就有其显著特点。在我们团场,房屋都是土屋,墙壁厚厚的,足有五十公分,是用稻草泥脱坯垒成。房顶是排上檩条,再密密排上用芦苇捆绑的茶杯粗椽子,中间略有起脊,其上铺厚厚的稻草压实,然后抹上一层稻草泥抹平即可——甭担心下雨渗漏,塔里木一年四季不下雨,即便下雨也不大,雨过又是艳阳天,雨水即刻蒸发到空中。房门厚重严实,公共场所的大房子是内外两重门,冬天还要加厚厚的棉帘。从外边看,石灰刷过,有点粗糙。门窗显小。兵团的所有房屋都是如此,就是团部办公住房也是这般修建的。这样的房子冬天冻不透,夏天晒不透,冬暖夏凉,舒适宜人。</p><p class="ql-block"> 在塔里木的人们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习惯,就是进出房间,必须随手关门。我来到三十三团后,同事们给我的第一告诫就是这一条——进出不关门,不是新疆人。这是因为塔里木夏天烈日炙烤,室外热浪肆虐,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沙漠地表可达七十多度),而夜晚气温下降,很快凉爽下来,甚至睡眠时要盖被单。所以白天关上严实的门,滚滚热浪就进不来,房间里仍然保持夜晚的凉习习的,绝对不用摇扇;而晚间气温下降,门关严,外面冷空气进不来。冬天夜晚气温又可低至四十多度,房间里烧火墙,门更要关严,温度跑不出去,温暖如春。</p><p class="ql-block"> 塔里木的兵团职工,对自己的土屋非常自豪,他们说,这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建起的!从设计图样挖地基、搋稻草泥脱坯、砍伐梁木檩条、到割芦苇捆绑椽子……桩桩件件,都是他们亲力亲为。从住地屋子到地面住上土屋,他们感到由衷的幸福满足。土屋建筑外表一致,门前有一小小的庭院。由于大田劳作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机械化,兵团农工有时间有精力把自家打理得各有特色。有的小院内种植花草果树;有的整个庭院搭建棚架,其上爬满葡萄藤蔓,夏天绿荫浓浓,凉风习习,葡萄串串悬挂,其下摆放圆桌方凳,读书品茗,诗意盎然。土屋内干净整洁,装饰更见主人爱好。我们郭教导主任,是天津人,其房间全部用粉连纸裱糊,真个雪洞也似。客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古玩器皿,说明主人文化底蕴深厚 。</p><p class="ql-block"> 我在塔里木三十三团中学任教期间居住的就是这样的土屋,门前没有小院,却有一浅浅的水池。老乡司务长给我移植两棵马奶子葡萄树,说第二年就可爬架挂货。然而我却在第二年离开了塔里木。多少年来,魂牵梦绕,塔里木的土屋还在吗?我居住的土屋还在吗?门前的马奶子葡萄树该硕果累累了吧?</p><p class="ql-block"> 2019年我终于实现塔里木重游,看到团场职工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学校也同我们内地城市学校一样,清一色的现代化建筑,高大气派,甚至超过我们内地县一级的学校。而那些朴朴实实、貌不惊人的土屋却不见了,我想走进我曾居住过的土屋,抚摸一下土屋前那该已挂货的葡萄树,以重温我在塔里木的那段日月根本不可能了,这让我欣喜中有那么一点点怅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塔里木人确确实实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逼仄的土屋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团场农工的那种欢喜雀跃可想而知,但我又有一个疑问没好意思问:住上楼房了,还有土屋那种冬暖夏凉的舒适吗?是否也像我们内地,冬天花钱供暖,夏天吹空调降温?当然,任何事都不会十全十美,有失有得,这要看失多还是得多,看社会的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还是为兵团职工们由衷地高兴!</p><p class="ql-block"> (《西行散记》之三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