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公聊伪文化现象

西蜀穗公

<p class="ql-block">伪文化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伪文化是指脱离文化本质、违背历史真相与人文精神,通过刻意包装、虚假建构形成的“文化假象”,其滋生与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利益驱动、认知偏差、社会焦虑与监管缺位等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且会从语言、思想、民族、社会等维度对群体发展造成深层危害,尤其在学术阐释与历史传承层面,其扭曲性与破坏性更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伪文化的产生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利益驱动下的商业异化:学术符号与历史元素的功利化滥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市场经济中,文化被异化为“流量密码”与盈利工具,部分商家与创作者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学术概念、历史符号视为“变现素材”,摒弃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他们或截取碎片化的史学观点、生造“学术术语”包装产品,如将普通养生茶炒作成“依据《黄帝内经》古方改良、经现代量子生物学验证”的“非遗养生珍品”,实则既违背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逻辑,也与量子科学的应用边界毫无关联;或虚构“历史传承谱系”,如某文创品牌宣称其“古法造纸术”源自魏晋时期“秘传工艺”,伪造出土文献截图与所谓“非遗传承人认证”,实则仅是现代机器造纸的简单模仿。更有甚者借“学术跨界”之名行欺诈之实,如某机构推出“国学智慧与资本运作”培训课程,将《道德经》中的朴素哲学观点与金融投机理论强行绑定,编造“古代商贾秘传操盘术”,骗取学员高额费用。这种“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畸形模式,让伪文化在资本加持下快速传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传播生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认知偏差与文化素养缺失:学术门槛与历史常识的认知空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群体缺乏对学术规范的认知与历史常识的积累,难以辨别伪文化的虚假性。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浅阅读”习惯让人们对学术概念、历史背景的理解流于表面,容易被“听起来专业”“看起来古老”的伪文化误导,如将网络拼凑的“古代礼仪教程”当作正统国学,将生造的“商周时期养生秘方”奉为圭臬;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碎片化,导致部分人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历史叙事的真实性缺乏敬畏,为伪文化的“趁虚而入”提供了空间。一些商家正是利用这种认知弱点,将普通产品用学术化词汇包装成“高科技新品”,如把简单发酵的豆制品说成“遵循微生物生态学原理的活性益生菌载体”,将普通木雕冠以“契合传统堪舆学的能量聚气摆件”;还有自媒体编造“历史冷知识”,如声称“秦始皇曾派徐福寻找长生药实为寻找外星文明”“李清照是宋代女间谍”,凭借猎奇性与伪学术性误导大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文化焦虑与身份认同错位:学术权威与历史正统的虚假建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会转型期,部分群体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的焦虑心理,既缺乏对本土文化学术体系与历史脉络的深度认同,又对外来文化的学术内核存在片面理解。一些人为快速建立“文化权威”或“历史正统”标签,刻意伪造学术背景、虚构历史传承——或自封“非遗研究专家”“历史学者”,伪造学术著作、学历证书;或照搬外来学术理论却脱离其核心逻辑,将西方小众思潮包装成“前沿文化理论”,将本土民俗活动生搬硬套为“古希腊文化遗存”。这种“急于求成”的身份建构需求,催生了大量缺乏学术根基与历史依据的伪文化。如某所谓“汉文化复兴”组织,将明清时期的服饰随意拼接,宣称是“夏商周正统汉服”,编造“汉服形制的考古学证据”,却与真实的考古发现、服饰史研究结论严重相悖;某学者出版“中西文化比较专著”,抄袭冷门学术论文片段,拼凑虚假研究数据,宣称“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古埃及文明”,实则毫无学术严谨性可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监管缺位与传播机制助推:学术造假与历史虚构的低成本扩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市场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涉及学术造假、历史虚构的伪文化,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与有力的查处手段,导致虚假文化产品得以肆意流通。同时,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更倾向于推送流量高、争议大的内容,伪文化因具备“学术猎奇性”“历史颠覆性”被反复放大,形成病毒式传播。如部分短视频博主以“解密历史真相”“推翻学术定论”为噱头,编造“岳飞实为军阀”“四大发明是西方伪造”等虚假叙事,借助剪辑的史料片段与夸张的学术话术误导受众;一些伪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后,发表毫无学术价值的“垃圾论文”,为伪文化的“学术化包装”提供便利。监管部门往往因学术界定困难、历史事实核查复杂,难以快速追溯伪文化的传播源头与责任主体,导致其持续扩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伪文化的多重危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语言维度:污染语言生态,消解学术与历史表达的精准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伪文化对学术术语、历史表述的滥用,直接破坏语言的规范性与生命力。一方面,伪文化热衷于生造“伪学术概念”“伪历史术语”,如将普通工艺称为“非遗传承古法工艺学”,将简单的历史故事解读为“文明演进的核心密码”,这类虚假表述混淆了学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边界,导致语义模糊、表达失真;另一方面,部分伪文化为博眼球篡改历史名词、曲解学术表述,如将“均田制”歪曲为“古代福利制度”,将“经世致用”简化为“实用主义”,长期来看会弱化语言对学术思想与历史事实的精准表达能力,让大众陷入“学术表达贫乏”“历史认知模糊”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思想维度:固化认知惰性,扭曲对学术与历史的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伪文化以“简单化”“功利化”为核心特征,本质上是对复杂学术内涵与历史真相的粗暴简化。它无需受众深度思考,仅通过重复宣传、情绪煽动传递片面观点——如将“成功学”包装为“国学学术智慧”,将“历史虚无主义”伪装成“历史反思”,长期接触这类内容会固化受众的认知惰性,丧失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更严重的是,伪文化往往裹挟着错误的价值导向,如伪学术骗局传递“学术研究无需严谨”的虚假认知,让学习者忽视学术规范;历史虚无主义类伪文化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行为,误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引发思想混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民族维度:割裂历史脉络,损害学术公信力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真实的历史传承与严谨的学术体系,而伪文化通过伪造历史、曲解学术,直接割裂了民族文化的根脉。例如,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编造“古代某朝代是‘蛮夷统治’”的虚假叙事,歪曲民族融合的历史真相;一些所谓“非遗研究成果”实为现代杜撰,窃取真实学术研究的观点却缺乏实证支撑。更有甚者借“学术创新”之名消解民族文化内核,如某伪学术论文宣称“中医理论是封建迷信”,无视中医的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成果;某文化节目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强行嫁接,剥离戏曲的程式美学与历史文化寓意,让大众对传统艺术产生“低俗化”“简单化”的误解,最终损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公信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社会维度:加剧信任危机,破坏基于学术与历史的社会共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伪文化的本质是“虚假”,其蔓延会侵蚀社会的信任基础。从“伪养生学术知识”误导大众健康决策,到“伪历史叙事”破坏民族共识,再到“伪学术培训”骗取学习者费用,伪文化在各个领域制造虚假预期、传递负面情绪,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增加。同时,伪文化往往迎合部分群体的片面诉求,放大社会矛盾——如利用虚假的“历史恩怨”煽动民族对立,借助扭曲的“学术观点”制造群体撕裂。企业用伪学术概念欺骗消费者、自媒体用伪历史叙事误导大众的行为,会透支商业领域与知识传播领域的信任根基,最终破坏基于真实学术与历史的社会共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伪文化的产生是利益、认知、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危害早已超越文化领域,渗透到学术研究、历史传承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遏制伪文化,既需要加强文化监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与历史事实核查机制,也需要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常识普及,唯有如此,才能守护真实文化的生命力与学术、历史的严肃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正向的文化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