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徜徉于春城山水,常能与一些安息于斯的名人、名媛邂逅相遇。有一位绝色佳丽陈圆圆,本来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因在历史转折点上被聚焦和爆光而成为备受瞩目的名媛。现在她早已年逾四百岁了,玉体虽殒,幽灵犹在。早已失去了当年风采的她,常常孑身一人缓缓步行于莲花池畔,回顾历史烟云,感叹世纪沧桑。<br> 宛如一泓半月的莲花池,是散落在滇池周围的许多小珍珠中的一颗,位于云南民族学院后的商山之麓。莲花池在昆明算不了一处胜景,由于明末一代名媛陈圆圆到此,遂受到世人们的关注。“家本姑苏浣花里”的陈圆圆,是一个在旧时代中被损害和被侮辱的女性。据说她美目巧笑且擅歌,因此年及豆蔻就转手于皇亲权贵间,初为田畹所得,后归吴三桂,及李自成破京师,又落到李自成部将刘宗敏之手。手握重兵的明将吴三桂闻讯后,“冲冠一怒为红颜”,开关降清,留下千古骂名。 <br> 清顺治时,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了昆明,“吴三桂筑野园于滇池北,以处圆圆,穷极土木,毁人庐墓无数,以拓其地”。大概是陈圆圆酷爱水喜莲的缘故,吴三桂将这座富丽的“野园”别墅置于莲花池畔。陈圆圆归宿地是否就在莲花池,说法不一,亦无人深究。有说清兵平滇后她投池自沉,葬商山寺侧;有说吴三桂有篡逆异谋,她窥其微,乞为女道士而去长伴青灯了。但不管何种结局,陈圆圆却在莲花池留下了几年缘分和几多迷惘。<br> 另一位现代中国的文化斗士聂耳,他的墓掩映于西山的苍松翠柏中。墓前一尊身着西服的聂耳汉白玉雕像,低头沉思,右手击拍,仿佛正在蕴酿着一曲新时代的乐章。聂耳于1912年出生在昆明一个清贫医家,自幼喜爱音乐,擅长演奏多种乐器。1931年,聂耳偶然看到《申报》上登载的联华影业歌舞学校招生启事后,即前往应试,开始步入上海演艺界。终于,凭着他超常的勤奋和毅力,终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br>“九一八”事变后,聂耳积极从事音乐、戏剧、电影工作,与田汉、任光、安娥一起灌制了大批进步歌曲唱片。“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聂耳的作品接连问世,使苍茫、阴霾的天宇间响起一首首回肠荡气的战歌,而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则成了他的绝笔。 <br> 自《风云儿女》公开放映后,《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全国,风靡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后来很多人尽知《义勇军进行曲》,却遗忘了《风云儿女》这部电影。这支优秀歌曲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定为代国歌,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郭沫若在为聂耳撰写的墓志铭中,作了如下评价:“闻其声,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趣于共同之鹄也。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h1> <h1> 自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文化如同一条汹涌的大河,从喜马拉雅山奔流而下,汇入以黄河、长江为象征的中国文化的主干道。<br>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佛花香两岸。佛派风起云涌,佛学风靡全国,一时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青山必藏寺、碧湖总含庙、古城皆聚僧、百姓争拜佛的景象,形成了好几个高僧云集、庙宇兴盛的佛国。其中塞上佛国大同、中原佛国洛阳、丝路佛国敦煌、东南佛国杭州、雪域佛国拉萨和春城佛国昆明,成了最著名的六大佛国。<br> 昆明是以其拥有的七大名寺而得以跻身于佛国之列的。在这座春城的西山滇池间,散布着七座幽深肃穆的著名佛寺,分别是圆通寺、华亭寺、太华寺、筇竹寺、盘龙寺、曹溪寺、昙华寺。<br> 始建于唐南诏、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圆通寺,坐落在螺峰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之下。寺院建筑奇特,背依山岩,随坡而下,层层构筑,巍峨壮观,以其精美的雕梁画栋和佛教造像而著称。圆通寺原名“观音寺”,是中国最早的观世音道场之一。寺里香火十分兴旺.游客众多,在东南亚享有盛名。现为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也是省内佛教信徒的主要佛事活动场所。清朝昆明诗人李观在《登螺峰寺》诗中,真实地描写了从圆通寺攀登螺峰绝顶所见,兼及“异树招蝶”、“高僧咒蛟”诸多传说,颇具神奇浪漫色彩:<br> 圆通初地拥螺峰,粉蝶平分翠几重。<br> 幽磴苔滋晴亦雨,丹岩云冷夏如冬。<br> 何来异树曾招蝶,不见高僧咒蛟龙。<br> 我醉吟诗攀绝顶,罡风吹落暮天钟。<br> 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的西山上,藏龙卧虎般地屹立着两座古刹,一座是位于西山之腹、华亭山山腰的华亭寺,一座是位于西山的最高峰、太华山山腰上的太华寺。<br> 华亭寺又名“云栖禅寺”,是云南省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楼、撞钟楼、雨花台、放生池等古建筑。大雄宝殿有高1丈6尺的三尊金佛像,塑工精细,仪态慈祥。另有五百罗汉栩栩如生。天王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和金身弥勒佛像,生动传神。华亭寺内颇多楹联,其中一副挂在天王殿大门口,为杨慎所写的名联,诗画交融,意韵无穷。其联云: <br>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br>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浓,倚栏人在画图中。<br> 古刹多楹联,在太华寺也是如此。寺内“一碧万顷楼”(俗称“观海楼”)前,有一副曾在乾隆年间任云南巡抚的李湖撰写之联,是一副意不在绘景而在寄情的登临之作:<br> 漫云有画有诗,即放胆如何落笔?<br> 借问是月是海,且忘机试一凭栏!<br> 太华寺是整个西山现存的最古老寺庙,初建于元朝,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缥缈楼、一碧万顷阁、水榭长廊及南北厢房组成,创建者是被称为“云南禅宗第一师”的玄鉴。太华寺素以花木繁茂著称,寺内名花荟萃,争奇斗艳,尤以山茶、玉兰最有名。寺院周围修竹茂密,古木成林。在此晨观日出,气象万千;入夜登楼,俯视昆明万家灯火,滇池波光粼粼,别有一番情趣。明清期间来云南任官的文人,无不在登观海楼前观赏滇池美景时称赞叫绝,并多在此吟诗抒怀。明朝以敢于弹劾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而闻名的邹应龙,在这里写下《太华寺次韵》一诗:<br> 山僧遥住白云隈,为问何年卓锡来?<br> 尘世几人超梵界,仙郎谩自话天台。<br> 渔舟隐见鸥千点,昆海微茫水一杯。<br> 六朝风烟时在目,太平文物共徘徊。<br> 邹应龙本来并不为现在的草民百姓所熟知,没想到在浙江越剧团演出的越剧《五女拜寿》一炮打响并上了银幕后,让这位在戏中委屈地做了三女婿的明大臣名声大扬。</h1> <h1> 在昆明的佛教胜地中,位于城西北的玉案山早已远近闻名。玉案山风景秀丽,盘旋逶迤10余里,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山泉叮咚,白云环绕。环绕玉案山皆列禅刹,旧有10余座佛寺,但以历史之久、影响之大、香火之盛而论,筇竹寺当为其首。<br> 筇竹寺据说是大理国鄯阐府(今昆明)的高光、高智兄弟所辟。相传,他们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猎,有犀牛跃出,于是紧追不舍,追到玉案山北,犀牛倏而不见。仰望山颠,祥云缭绕,有几位相貌奇异的僧人立于云上,待他们爬上山寻找时,僧人却已无影无踪,只有几支异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竹杖在一夜之间长成青翠的竹林,他们十分惊异,认为是“神灵显示”,这里是一块珍贵的“佛地”,于是就建寺于此,并以“筇竹”命名。对此,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作了概括: <br> 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br>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br> 寺内有造型优美、驰誉中外的五百罗汉彩塑,堪称一绝,这是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其五六个助手,经历7个寒暑,呕心沥血而完成。除五百罗汉之外,筇竹寺中还有颇多文物。进寺门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孔雀杉,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大雄宝殿前匾联林立,而大雄宝殿后,有徐霞客记述过的“三僧塔”。 <br> 在昆明市郊、滇池南岸的晋宁县内,有一座依山势构建的寺观,山为盘龙山,寺名盘龙寺。寺宇四周林木繁茂,以茶花、松柏著名,环境极其清幽。山门内有一、二、三天门和20多个殿院,供奉释、道、儒三教诸神。盘龙寺以每年七月十七日和八月十八日的庙会著名,《徐霞客游记》曾有记载:“盘龙山莲峰祖师,名崇照,元至正间以八月十八日涅磐……至今日以此为盘龙会。”身在仕途的明人黄明良到此游赏时,一种超凡脱俗、纵情江湖之意油然而生,并流露在其《题盘龙寺》的诗中:<br> 探春出郭恣狂歌,问柳寻花到薜萝。<br> 古寺频来僧渐少,夕阳西去鸟偏多。<br> 云疑缩地连金界,风若凭虚撼玉柯。<br> 遮莫江湖悬魏阙,浪从光景混鱼簑。<br> 在安宁温泉隔螳螂川相对的龙山的浓荫里,怀抱着国内不多的宋代建筑曹溪寺。寺因其环境颇像广东韶州溪水口的禅宗名刹曹溪寺而袭名。千余年来,曹溪寺一直都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有“一泉二花三绝”之景:一泉指涌如串珠的珍珠泉;二花是700年来古香犹存的古梅和岁岁吐芽的昙花;三绝中,其一为明三绝碑,其二为宋木雕“南海之圣”观音、文殊和普贤,其三为“天涵宝月,月映佛肚”。<br>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金汁河畔,因寺内有一株优昙树而得名。昙华寺有寺无僧,是一座景色优美、园林建筑别致的花园,尤以四季花木繁茂最有名。<br> 七大佛寺,以各自的建筑艺术使春城山水增色,以各自的诗文楹联让春城蓬筚生辉。<br> 数千年文化,使中华锦上添花;八百里佛迹,与春城共放光彩。</h1> <h1> 不论在战火纷飞的近代还是黑云压城的现代,昆明没有被摧垮,没有被屈服,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斗志昂扬。正是在枪林弹雨和暴风骤雨之中,在春城矗立起三座闻名中外的历史丰碑:一座是位于昆明翠湖畔的陆军讲武堂,另一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外新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再一座是国难之际在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br> 始建于清末的陆军讲武堂,自1909年至1928年共举办了28期,是清末、民国初年中国最早的军事院校之一。这里曾经聚集过同盟会员、著名的革命党人,他们之中有李根源、顾品珍、李鸿祥、唐继尧、罗佩金等。为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爱国志士曾经在这里发动了重九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讲武堂在20年间,不仅造就了朱德、叶剑英、范石生、朱培德、龙云、卢汉等将领,还为亚洲一些国家培养了崔庸健那样的优秀军事人才。<br> 抗战爆发后,日寇封锁了中国沿海的对外通道。在龙云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决定加速修筑从昆明至缅甸仰光、直通印度洋的新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云南境内部分即昆明至下关段,在抗战前就已修通,长411公里;新修的下关延伸入缅一段,长548公里,工程更为艰险。1937年12月,省政府调集沿线民工,全线展开工程,只用了9个月就完工通车。当时的舆论认为,滇缅公路是“中华民族继长城运河之后的又一巨大工程”。 <br>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大。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八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br></h1> <h1> 三座历史丰碑见证了春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贡献,而在近代的历史星空中,还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升起在西山滇池间,这颗明星就是护国名将蔡锷。湖南邵阳人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他于20世纪初在昆明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组织领导了昆明的“重九起义”,二是1915年12月底发动和领导了讨袁战争,打响了护发运动的第一枪。孙中山在对少帅蔡锷予以高度评价,在挽联中赞誉他为:<br> 平生慷慨班都护;<br> 万里间关马伏波。<br> 蔡锷的神奇传闻不少,而风流逸事也颇多,特别是关于他与小凤仙的感情瓜葛,更广在民间流传。其实,蔡锷的私生活极为严肃,从不涉足花柳,为了麻痹袁世凯及其爪牙,他在被软禁于北京期间,曾一度以“逛窑子”为掩人耳目,从而引出了一段与“侠妓”小凤仙的佳话,闹得满城风雨。蔡锷借此机会,假意引起夫妇内讧,反目离婚;而蔡母亦假意偏媳,一怒之下率媳返回湖南。之后,蔡锷在小凤仙掩护下始脱离虎口。<br> 然而蔡锷与小凤仙之间悱侧缠绵的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从蔡锷赠小凤仙的两联中,也可看出英雄美人的一番真情:<br> 不信美人终薄命;<br> 由来侠女出风尘。<br><br> 其地之凤毛麟角;<br> 其人如仙露名珠。<br> 相传蔡锷病逝日本福风大学医院,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上一副挽联,寄托了非同一般的无限深情:<br>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br>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br> 1982年飞沪探亲的云南大学教授石鹏,在路过长沙时特拜谒蔡锷墓,以一首颂诗祭奠<br>英灵,诗曰:<br> 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br> 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br> 昆明的现代史充满了刀光剑影,记录了腥风血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在春城土地上留下了殷红的血迹,李公朴、闻一多惨案更在滇池畔写下了惨烈的一页。1946年6月,蒋介石对国统区的爱国运动进行血腥镇压。面对白色恐怖,著名的民主战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和文学家、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地投入了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端仇视。1946年7月11日晚, 特务在昆明大兴街学院坡暗杀了李公朴。闻一多闻讯后怒不可遏,于7月15 日到云南大学至公堂参加李公朴死难报告会,横眉怒对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br>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鄙、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只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br> 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br>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开!我们要有这个信心!……<br>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公朴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br>演讲后的归家途中,在西仓坡宿舍门前,突然一阵枪声,子弹如雨点般射向闻一多,闻一多与儿子闻立鹤立即倒下,躺在血泊之中。“李闻惨案”是继“一二·一”惨案之后,在昆明发生的又一震惊全国的事件。 但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唤起了更多群众丢掉幻想,投入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惨案发生后,毛泽东和朱德分别致电李、闻家属,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br> 主啊!愿这腔珊瑚似的鲜血,<br> 染成一朵无名的野花,<br> 这阵热气又化些幽香给他,<br> 好钻进些路人的心里烘着吧!<br> 这是闻一多在1921年写下的《志愿》,他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庄严的“志愿”,为春城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他用47年的生命,珊瑚似的鲜血,染成了一朵鲜艳馨香的野花,献给了自己的人生终点昆明。<br> 昆明是人间的春城,也是高原的花城。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时不开花,而春城的花忒美忒香也忒多彩——因为这里的花是被历代名士的文采所浇开的,因为这里的花是被千古英烈的鲜血所染红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