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来在家整理老照片,陆续地将出国的照片制作成一个个美篇,留作纪念。然后将一些工作照、家庭照,同学照、朋友照等分门别类地集中在一起。在整理过程中,李玉琴的照片出现在眼前,顿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曾经与她在一起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956年6月,李玉琴被政府安排到长春市图书馆工作。她作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皇妃,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女学生,到身不由己的“福贵人”;从末代最后一个皇妃,到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从回归自己的家庭,到为溥仪守节14年;从经历与溥仪离婚的内心波澜,到走向自己的新生活。李玉琴经历了求学、入宫、逃亡、离婚、再婚,使她的人生付有了跌宕、坎坷、传奇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我初识李玉琴是在1980年的春天。那一年,我刚刚调到长春市图书馆供职。那时,图书馆是早8点上班,整理内务 ,9点半休息,十点开馆。一到休息,馆员们都三三两两地从各自的岗位上来到庭院。有的打球,有的聊天,有的打拳,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因当年有很多馆员都来自文艺团体,他(她)们利用这个时段练功练声,表现出她们的专业特长。由于我刚入职于此,人生地不熟,便独自一人站在主楼的台阶上观看这座由一个大红门和三座楼宇构成的一个建筑群和庭院。这个建筑群建于1936年,是伪满洲国卍字会旧址。庭院种满了丁香树。长春的五月丁香花正含苞待放。随着春风荡漾,丁香花花香四溢。我正陶醉在这充满花香的庭院中,正欣赏这里充满活力的人们时,一位老师走到我的面前并亲切地和我搭话:“您是新来的吧!” 。我礼貌地叫了一声“老师您好!我是刚刚调来的,今天才上班”。这时,又有一位馆员走过来,向我介绍说:“这是李玉琴”。当时,我愣了一下,很快就反应过来,心里琢磨着“这是伪满皇宫的李玉琴吗?”于是,我便细细地端详着她,从她布满岁月的脸上仍有我在照片上曾经见过的俊秀而纯真的模样。她很热情地向我一一地介绍图书馆的一些事情。第一印象,说话轻声细语,为人热情亲切。这就是我初识的李玉琴。</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进宫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进宫后,溥仪为她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溥仪和李玉琴在伪满皇宫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此,我就不断地听到有关李玉琴的传闻和故事。当然对她的评价有褒有贬,有客观也有偏见。比如说:她刚入宫时,由于出身贫寒,爱新觉罗家族是如何看不起她和她的母亲。据说,特别是溥仪的御妹二格格韫和最瞧不起她贫寒出身的母亲,经常以指桑骂槐的口吻嫌弃她的母亲。对此李玉琴特别气愤。还有的说,她在皇宫里到院子里挖野菜,以及她去抚顺战犯管理所探视溥仪并如何提出和溥仪离婚的有关情节,等等。这一切都不是我要写的内容,我想写的是我和李玉琴相识共事,并亲身体会的一些经历。</p> <p class="ql-block">1957年5月,她和溥仪离婚,结束了14年的婚姻关系。1958年8月,李玉琴通过自由恋爱与长春广播电台技术员黄毓庚(上海人)结婚,过上了自己向往的新生活。不久后,他们有了一子。李玉琴的爱人对她体贴入微,每天上班都把饭盒装好,用一个小酒杯装上不同的小咸菜,并亲自将她送到汽车上。那时人们都坐公交车上班。</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与丈夫黄毓庚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与丈夫、儿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生活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在长春市图书馆工作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李玉琴与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从图书馆的外借部调到参考部。1983年我被提任参考部副主任。之后,由于主任年事已高退下来,我就一直主持工作。当时的参考部管理的主要藏书,包括:线装书库、善本库、旧日文库、旧俄文库、地方文献库、基藏库等。由于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有限,每种新书的副本很少,所以将基藏库的书拿出来只供馆内阅览不对外借阅。当时李玉琴正好在这个阅览室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将这个阅览室划归参考部。于是,我和她就成为一个部门的同事。当时我想也许是因为她工作认真负责才将她安排在这个阅览室。我记得在此之前,她还做过图书催索工作,所说的图书催索就是将一些读者常年不还的书追索回来。这是一项既辛苦又有难度的工作。因此,需要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来承担,馆里能把这项工作交给她也是对她工作负责的认可。记得我曾几次看到在吃中午饭时,她拿着雨伞从外面回来的情景。然后,就是听她慢声细语地和大家讲她催索的过程。在阅览室工作期间,由于她过于认真负责而经常有读者提意见。因为她经常在阅览室巡视,发现有不认真学习的读者她就向前嘱咐几句。常常在读者全神灌注学习时,她就向读者宣传“不要损坏图书,不要在书上乱画”等规章制度。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馆里只有一本的基藏书。除此之外,她还经常提出一些建议。也正因如此,馆里有的同事认为她事比较多。但在我看来,她的本意是想把工作做好。</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在图书馆整理目录</p> <p class="ql-block">李玉琴虽然在伪满皇宫生活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但她受溥仪的教育和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平日的生活中在她身上总能体现出一些皇妃的影子。由此,图书馆人都称呼她为皇娘。</p><p class="ql-block">那时,各个单位都没有食堂,上班自带饭盒,图书馆职工也是如此。中午同事聚在一起在收发室吃午饭。李玉琴也同大家一样,她总是慢条斯理地,规规矩矩地用餐,一旦发现年轻人吃饭不规矩,她都要教育一番。比如,不能拿筷子在饭盒里乱夹菜,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伸胳膊劈腿。这些举止在她看来都是一种无礼数和缺乏教养的表现,特别是女人更应该懂规矩。正因如此,图书馆的人都说她娘娘派十足。也难怪在她十五岁的年龄就入宫,被溥仪册封为“福贵人” 。她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第四任妻子,不仅封闭在皇宫里而失去了自由,而且进宫后她还被迫与溥仪签订了溥仪为她自订的“21条”。21条里包括:“一定要遵守三从四德”、“绝对无条件地完全遵守清王朝祖制!”、“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兄妹、不许以溥仪的名义为家人谋利益!”、“不许私蓄一分钱”、“不许打听外面的事”,等等。整天全方位的甚至是强行地接受溥仪的这些教育,塑造和培养了李玉琴难以改变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图书馆年轻员工在图书馆院内与李玉琴合影</p> <p class="ql-block">自从李玉琴到长春市图书馆工作后,长春市图书馆也因有个李玉琴而名扬海内外。据图书馆老人说,李玉琴到图书馆后,几乎每年都有人到图书馆看她,包括一些海外人士,居民和住守附近部队的战士。曾经有一个军人到图书馆看她,也巧,正好打听到她,问她:“哪位是李玉琴?”她当时很反感,回答道:“你打听她干什么?没有!”还有中央首长也来图书馆看过她。此外,还有外国人士也曾由外事办陪同来长春市图书馆看望她。为此,外事办要求图书馆特意在西楼设置一个接待室。每次中央或一些外事人员来前,都对接待室布置一番,如摆放一些水果,准备茶水等。</p><p class="ql-block">我调到图书馆工作以后,就接待过来自美国、日本、香港以及国内的作家学者们来图书馆采访和看望她,有的是为了写作,有的是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有的是为了拍纪录片,也有的是为了看看这位中国皇宫的最后一位皇妃。如果有目的的采访她还能友好热情地接待。相反,对那些无目的的看望,她却很反感和抵触。记得有一位东北沦陷时期的女作家田琳(笔名:但娣)来图书馆查资料,让我带她去看看末代皇娘,我担心李玉琴会拒绝,便先到阅览室和她打个招呼,没想到她竟然说出:“我也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想看就看”。她的这种情绪我没法介绍这位作家与她见面。我只好告诉这位女作家,她在主楼西面二楼的阅览室工作,你可以到阅览室见她一面。这位女作家得知她的反应说:“那我就不见了,还是尊重她的想法”。巧合的是,中午我送这位女作家时,正巧在院内碰上李玉琴到收发室吃饭,我还是介绍她俩见了面,李玉琴很勉强地说了几句话,无论李玉琴态度怎么样,满足了这位女作家的心愿,我心里也得到一丝的安慰。李玉琴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以及她的文化素养,我们应该理解和允许她有这种心态。</p> <p class="ql-block">80年代,中国新闻社邀请李玉琴参加纪录片《末代皇帝溥仪》的拍摄工作。这是对李玉琴采访时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8年图书馆卖给了人民银行,李玉琴站在西楼的露台上面高声喊道:“这是我们的图书馆”。当时我从她的表情和喊声中体会到了她对图书馆的留念和不舍。这是她工作几十年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她应有的情感,也是我们所有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的共同心声。</p> <p class="ql-block">80年代末,长春电视台对李玉琴采访时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9年1月我担任了长春市图书馆副馆长,当时就我一个人主管全馆的业务工作。因为当时长春市图书馆由于馆舍被鉴定为危楼而全面闭馆。政府决定易地新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下,我接任了这个职务。在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工作的情况下,基础业务、员工培训、新馆规划、学术研究等都成为全面闭馆时期的重点工作。除此之外,我还想在新馆规划中建立几个特色阅览室或资料室或文库。其中,就想要建立一个“李玉琴资料室”,这是长春市图书馆独有的特色。于是,我便亲自找了李玉琴谈了我的想法,并动员她能否将她手头的有关皇宫遗留下来的实物和有关资料放到这个资料室,并和她谈了建立这个资料室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她对工作一生的图书馆所做的贡献。她听了后也高兴的答应了,但最后她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付给她30万元人民币。就现在而言30万并不多,但放在89年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图书馆的整个经费还不到5万元。当然她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她唯一的一个孙子。也正是她的这个要求使得我这个想法无法实施,这是我在职未能实施的一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1998年,李玉琴进入古稀之年。70周岁的李玉琴已经得肝硬化多年,身体渐渐消瘦,面目也显得苍老了许多 。我不太清楚是她的亲属张罗还是哪个部门主办给她过了70大寿。当时我们图书馆的老领导和我们现任领导也都参加了她的70寿辰。当时省市各部门的一些领导和社会的一些知名人士以及她的亲属大约百余人参加了祝寿。看得出李玉琴对她70大寿格外重视,她本人穿着中式粉色套裙,画着较浓的妆容。现场布满鲜花、礼品和蛋糕,祝寿的仪式也很隆重。为她主持祝寿仪式的是统战部领导,省市政协领导和有关方面的代表都发言祝寿。这一天,李玉琴显得格外精神,一直面带微笑,迎来送往。她也深知,这将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生日宴会。</p> <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24日,我正在外面办事,突然接到馆里打来的电话,说李玉琴病故了。当时我是副馆长,馆长出差没有在长春,那么就得我来主持操办这个事情。于是,我赶紧回到馆里,带了几个相关人员去了李玉琴的家,和家属了解了一下情况,又和家属一同到停放她的医院。由于她的身份特殊,必须马上将李玉琴病逝的消息报告给了文化局、宣传部、统战部。最后由统战部协调各个部门一起研究了李玉琴丧事的有关事宜 。因为她身份特殊,涉及海内外影响。因此,如何评价她的一生,特别是如何写挽联,是在坐的领导格外在意的事情。记得当时将宣传部和文化局的笔杆子都请来,讨论挽联的内容。我向在坐的介绍了李玉琴在图书馆工作时很认真,也很负责任,在平日生活中性格很温和,也很善良。最后在她的葬礼上以“经年砥砺芳百世,一生沧桑琴断音”为挽联向她告别。此外,还研究了告别仪式的相关事宜。最后所有的事项都落到图书馆来实施。如布置告别仪式现场,摆放花圈,出席领导的名单,负责来宾签到,接待新闻媒体等等事项。我和我的同事一一地把所有的事项落地。布置完现场,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这时我们有个同志说:馆长,李玉琴毕竟不是普通人,我们必须要找个饭店吃饺子。 听此话,我立刻回应 ,好的,一定要去吃饺子,不管有没有说法,同志们都已经劳累了一天,也需要吃点东西了。于是,我们就到了桂林路清花饺子馆。10点多钟饺子馆已经打烊了,但我们说明了情况,老板很爽快,特意告诉后厨给我们煮饺子,吃完饺子已经进入深夜。明天我们还要起大早到告别仪式现场。</p><p class="ql-block">26日上午9点,省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市民和她的亲属百余人在长春市医大二院为这位末代最后一个皇妃李玉琴举行了告别仪式。告别仪式在哀乐中井然有序地完成。最后,我们协助家属将李玉琴送往朝阳沟火葬场火化。就这样,2001年4月24日,李玉琴因肝硬化病逝,享年73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束了她坎坷、磨难而传奇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到饭店和李玉琴的家属及亲人们一起吃顿饭。在餐桌上,李玉琴的儿子握着我的手说:“是图书馆让我母亲多活了7年,这次又是图书馆精心安排送走了我的母亲,我代表家属和我母亲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说道她儿子感谢图书馆,让她母亲多活了7年。实际上更应该感谢的是时任长春市政协主席。,</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1994年左右,李玉琴查出肝硬化,98年她病情有所发展,住院期间医生建议她补充白蛋白,以防止腹水、感染、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她的营养状态。而这种营养药医院既没有也不在报销之内。需要特殊到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根据她的病情,每年大概需要2万元人民币。为此,李玉琴向馆里提出申请,请求图书馆来解决这笔钱。图书馆是事业单位,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没有办法解决这笔钱。她便说:“如果馆里不能出这笔钱,我就在市医院门口摆上桌子写字卖”。听到这番话,我立刻想到是,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一定会带来不同的反响。她毕竟是一个特殊人物。于是,我立即将这件事汇报给时任政协主席张绪明。张主席听了我的汇报,便立刻让我以图书馆的名义给市财政打个报告,他签字并亲自协调财政解决这笔经费。就这样,我们连续几年为李玉琴申请这笔经费,也正因如此为她延续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说道李玉琴病重期间留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李玉琴作为历史人物,当时规定她终身不办理退休手续,只是到了年龄她可以不上班。但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社会活动也比较多,而且她也特别愿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为希望小学、长江特大洪灾、灾区、长春体育建设等捐款。虽然捐的不多,只是表达她的心意,而且她每次的捐款新闻媒体都给予报道,这对她而言是最大的鼓励。1983年她当选市政协委员,1993年当选省政协委员。她很在意这个身份,在她晚年病重的几年里,按照她的身体状况,可以不参加政协会议。但每年的政协会议她都要求参加。其实,她既不能参会也不能参加各组讨论,也不能参加会议期间的各种活动,只能躺在会议给她安排的一人房间里。由于我们是多年同事 ,每次开会她都要求我去她的房间看她。</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在长春宾馆召开市政协会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我没有住会,晚</span>间8点多钟,市政协秘书长给我打电话,说李玉琴发高烧39.4℃,谁劝她去医院都不肯,让我赶紧到宾馆并联系她的家属。我放下电话立刻将这个情况报告给馆长。我们连忙打车赶到长春宾馆。到了她住的房间,看到房间门口有许多人,有政协领导,有工作人员,也有一些记者。秘书长和我们说了她的情况。我清楚因为她得的是肝病,谁也不愿意进入她的房间。这时,我只好一人进入她的房间劝说她赶紧去医院,不然很危险。好在她还听了我的劝说。于是,我先扶她上了卫生间,为她解带提裤,然后穿好衣服,<span style="font-size:18px;">搀扶她上了</span>电梯,身后跟着记者和工作人员。车早已在楼下等候。由于她身患重病,再加上高烧,无力上车,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馆长将她抱上了车。就</span>这样,将她送往市医院,安排完住院,医生给她挂上了吊瓶。之后,又联系了她的家属,这时已经进入了深夜。</p> <p class="ql-block">记得还有一次,在馆里,快要下班时,我给李玉琴家打电话,问问她最近身体状况,正在通话时,那边的电话就断了,再打一直打不过去。下班回家后,我还是不放心,又一次次地给她打,仍然打不通。有一种不好的感觉袭上心来,我便和我家先生说了此事,他说你实在不放心,我陪你去她家看看。因为我知道她一直和她爱人分居而住,想到这更有些紧张,于是,我和我家先生打车去了她家。敲开门看到她扎个围裙开门的那一刻,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便问她为什么电话断了,再打就打不通了。结果是我给她电话时,她正在烙盒子,她怕烙糊了,就把电话放下了,结果是电话没有放好。我便带有“埋怨”的口吻“责怪”了她。她看我去了,赶紧拉我去了她的房间,撩开衣服让看看她腹水的肚子,的确,那时她的肝腹水非常严重,我劝她一定去医院。如果有什么困难和馆里说,比如送医院和护理等问题。她说已经和她先生及孩子说好了去医院的事。然后,我到她的各个房间检查了一遍,看看电话放没放好,厨房的火关没关好,又嘱咐嘱咐她。看她没有什么大事,我和先生离开了她家。回家的路上比去时轻松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每年都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不同的活动,比如:开联欢会,参观长春市市容市貌的变化等。记得有一年馆里组织老同志去净月潭公园游玩。按照她的身体状况是不便参加的,但是她执意要去,这样我就单独给她安排了一辆小车,并安排负责老干部的工作人员陪同她,可谁也不愿意上这辆小车,那么只好由我来陪同她。由于她身体状况,无法参与集体活动,每到一个景点,我就陪她下车在路边坐着聊天。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聊天中,她非常认真并郑重地和我说:“如果我死了,有人随便乱写我,你就帮我反驳。武则天死后都乱写她”。我听了后,笑了笑,当时心想,她和武则天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她毕竟是末代皇帝的最后一个皇妃,自然会有人要写写她。然后,我和她说,你不要想的太多,当前最重要的是好好养病。另外,她知道我8月份要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馆基础业务建设研讨会”,便和我说,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写几幅字,作为礼物送给台湾人,他们还是认我的字的。我知道她在皇宫里练过字,她也曾经给我写过几幅字。她为了能练好字,经常练写“花好月圆”“吉祥如意”“寿”字等。说句心里话,我知道她是真心的,但我还是不太愿意接受她的馈赠,在表示谢意后,还是希望她好好地养病。</p> <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0日,长春图书馆与长春息园及家属在长春息园名人苑为李玉琴举行了纪念墓雕揭幕仪式。标志着她的纪念设施在长春息园正式落成。李玉琴的纪念墓雕与溥仪的第一个皇后婉蓉的纪念墓并列在长春息园名人苑中。</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领导与李玉琴之子(右一)在李玉琴纪念墓雕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