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童、中哲、小安持爬亚公顶(2025.11.4)

天歌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爬上亚公顶,距前一次爬到顶不到10天。说实在的,我这个人呢,平常是不锻炼的。上次爬上亚公顶以后,又陪夫人爬了虎头山,走了湿地公园。每天有点儿小运动,感觉精神还不错。又有我这些年轻的朋友们不断的相邀,盛情难却。的确,我也感到我自己年轻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登上顶峰后,珍贵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风在耳边低语,脚下的山脊蜿蜒如龙,远处群山在阴云下沉默伫立。我们终于站上了亚公顶的观景台,四个人挤在那块写着“我在亚公顶很想你 306m”的牌子前,笑得像一群完成壮举的孩子。中哲抱着小儿子,儿子手里攥着爬上山顶的奖品,大家都开心的看着镜头,这一刻,海拔不再只是数字,而是我们一步步踩出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中途小休</p><p class="ql-block"> 山还在脚下,喘息还没平复,但谁都不急。林间小路拐过一道弯,石阶旁有块平整的石头,正好坐下。老童竖起大拇指,不是因为到了哪儿,而是因为小安持刚自己走完了一段陡坡。“三岁小书童,体力碾压七旬老书友。”我打趣道。他笑着摇头,拿起饮料灌了一口。树叶在头顶沙沙作响,阳光斑驳地洒在小安持的鞋尖上,他低头看着蚂蚁搬家,忽然说:“爸爸,我们是在爬书里的山吗?”我们都愣了一下,然后笑出声来——这爬山,确实像我们每天的书写,一步一步走向山顶。</p> <p class="ql-block">  70岁老书友PK3岁小书童</p><p class="ql-block"> 石阶蜿蜒向上,两旁树影婆娑,像老友轻声絮语。我坐在石阶上,拐杖靠在一旁,外套搭在膝头,水瓶静静立着,仿佛也在喘气。小安持坐在石阶上,两条小腿悬在半空晃荡,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一个是走过了大半生的旅人,一个是刚踏上路途的孩童,此刻却在同一级台阶上歇脚。我忽然觉得这山不只是山,它是一本摊开的书,一页写满阅历,一页写满天真。</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想你们。</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回望来路,城市在雾中若隐若现,像被遗忘在梦里的轮廓。我扶着栏杆,手心还残留着爬山时的汗意。风从山谷吹来,带着湿气和松针的味道。那块“我在亚公顶很想你”的牌子立在旁边,原本以为是句俏皮话,可站在这里,竟真有了几分思念的重量。我想起没来的一些朋友,他们此刻在做什么?是否也在某扇窗前,望着同一片阴云?这山不高,却足够让人安静下来,把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轻轻说一遍。</p> <p class="ql-block">  老童在这里想你们。</p><p class="ql-block"> “老童”五十多岁了还爱写打油诗,自称“老顽童”。他站在观景台中央,西装没脱,像是特意穿来的——说是要“以最正式的姿态,抵达最野的风景”。他不看镜头,只望着远方,嘴角微微翘着。太阳能路灯静静立着,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今年四月,我们三人还在韶关茶馆诗话。他不说,但我们都知道,这“想你们”,不是矫情,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你看到背后的海了吗?</p><p class="ql-block"> 真的有海,也有楼群,有小海湾。老童指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楼群说:"那里是什么地方,那里又是什么地方。有小岛,有烟囱,有油罐。还有码头"。</p><p class="ql-block"> 我笑着说了:“有啊,有亮灯的地方,在小的海中央那是马鞭州。”</p><p class="ql-block"> 他笑了,点了点头。风掠过他的发梢,我也举起手,回了个“OK”。这山没有海,但我们心里都涨起了一片潮水。</p> <p class="ql-block">  只要心中有力量,就能登上顶峰。</p><p class="ql-block"> 绿Polo 衫被风吹得贴在背上,我靠着栏杆,望着远处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城市轮廓。水瓶放在栏杆上,标签已被汗水泡得微微卷边。这一路,没人喊累,但每一步都写在脸上。我的拐杖敲在石板上,笃、笃、笃,像在打节拍;小安持走不动时,就坐下来休息一会。不让我们抱,嘴里还念叨着“我要当山顶的小英雄”。现在,我们都做到了。不是靠谁的体力,而是靠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它藏在一句鼓励里,藏在一次搀扶中,藏在彼此不肯放弃的眼神里。</p> <p class="ql-block">  为儿子做榜样。</p><p class="ql-block"> 中哲抱着小安持站在高处,他小手抓着爸爸的衣领,眼睛却一直望着远方。黑外套裹着他小小的身子,像只准备起飞的小鸟。他能感觉到——风更大了,空气更清了,脚下的世界变小了。这趟爬山,是毅力的锻炼。栏杆旁那瓶水,是我们最后的补给。登顶的人,值得一口清凉。</p> <p class="ql-block">  3岁的孩子登上顶峰,一定要奖励。爸爸奖励一包薯片。小安持兴奋的打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抖音合集</p><p class="ql-block"> 这段路,我们用脚步拍成了一部短片。有喘息,有笑声,有老人与孩子的对白,有山风穿过林梢的背景音。我们没打算火,只是想把这一天留住——当某天翻开手机,还能听见小安持说:“爸爸,我们是在爬书里的山吗?”还能看见老童站在山顶,西装笔挺,像在参加一场只属于自己的典礼。这趟亚公顶之行,不是征服,是重逢:与自然,与彼此,与心中那个不肯老去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