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

X.M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风景区,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毗邻锦州港,直面渤海,与葫芦岛隔海相望。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自古为辽西名胜,明代史籍记载“笔锋插海”为锦州八景之首,清代至民初修建的古建筑群如三清阁及汉白玉造像,融合道教文化与海洋传说。</p> <p class="ql-block"> 关于笔架山,还有一段传说:当年,铁拐李下界游玩路过锦州遇到了两个穷秀才,铁拐李扮成乞丐向两个人讨饭吃,其中一个叫做张操的秀才傲慢不理,另一个秀才赵成却将自己的粮食分给了铁拐李。铁拐李临走时送给了赵成一支毛笔,一副笔架,叮嘱赵成,此物可以保佑你考上状元。几年后铁拐李又来到这里发现赵成还是在砍柴,就诧异说道,你怎么还在这里砍柴呢,赵成拿出毛笔,说道: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这个毛笔有何玄妙之处。铁拐李一眼就看出这只毛笔被掉了包,拉着赵成来到了张操的府邸之前,张操一见铁拐李,远远地跪在地上,铁拐李怒哼一声,双手一招,只见桌上的笔架飞了起来,化作一座笔架形状的山峰将张操压在山下。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  海门</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风景区大门也叫海门,它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是彩虹式拱形门,象征着连接岸与岛的天桥。北侧是东西对称的两把金钥匙造型,寓意着两把金钥匙打开景区的大门,让游客跨过天桥登上神奇的笔架山岛。</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距海岸1620米,其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也叫“神路”。“天桥”在民间流传为九天仙女所造,潮汐涨落时隐时现,形成“陆连岛”奇观,被誉为“天下一绝”。潮水落尽,天桥便完全显露出来,直通笔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岛上山。每当涨潮时,海水又从两边夹击而来,“天桥”在海浪中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笔架山的时候,正赶上潮水开始上涨,按照时间牌的提示,我们过天桥的时间还有50分钟,于是我们加紧赶路,争取在这段时间里走完天桥。</p> <p class="ql-block">  大大小小的砂卵石堆积而成的天路并不好走,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崴脚,我们顾不得这些,也来不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加快脚步只想在潮水到达前赶到笔架山,否则被潮水阻在中间就麻烦了。</p> <p class="ql-block">  天桥的中间部分比两头低矮,当我们赶到那里的时候,潮水已经隐隐约约漫过路面。手持话筒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广播起来,督促游客抓紧时间登岛。我们加快脚步,终于在天桥淹没之前赶到了笔架山。好幸运啊!</p> <p class="ql-block">  潮水上涨,天桥逐渐被淹没,人们仍然在天桥上面涉水行走。在盛夏的天气里边走边戏水,这也不失为一大乐趣。</p> <p class="ql-block">  仙女造桥雕像</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岸边有一座仙女造桥雕像。相传在很久以前两位九天仙女架着五彩祥云来到笔架山的上空游玩,看到山上风景秀丽,当地的人民淳朴善良,唯独百姓上下山极为不便。为了造福百姓,两位仙女就施展移山填海的法力,一夜之间就建成了这个连接岸与岛的“天桥”。从此,仙女造桥的故事就在当地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从岸上观山,远远望去、三峰列峙、连绵起伏,在大海之中孤岛独秀,犹如笔架。每当旭日出海,笔架山身披万道霞光,被流金彩缎似的大海烘托着,远远望去,恰似顶天立地的长毫被谁挥动着,在书写着万般神奇。这景观被古人称为“笔锋插海”。</p> <p class="ql-block">  清代翰林院院士陆善格作有《笔锋插海》诗,诗中写到:“笔端尖尖耸碧天,峰头雨后起云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百川。”</p> <p class="ql-block">  在笔架山岛的岸边,停靠着不少小船,这些小船就是准备在涨潮后运输客人用的。</p> <p class="ql-block">  神水井</p> <p class="ql-block">  在笔架山岸边有一口神水井。传说当时由于岛上淡水资源不足,修山主持贺保江便沿着这条水脉往北找,找到此点,便就此挖井,挖到一丈五尺深处时,海水如泉涌,贺宝江就叫工匠做一八卦安在井底,压住海水,只存淡水,邻近海水但是没有咸味,而且泉水清澈甘甜,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登山,笔架山不是很高,爬山的路途刚开始还比较平坦,我们沿着盘山路悠闲地行走,边走边欣赏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分为大笔架山和小笔架山。大笔架山是悬崖陡壁,一色石头。小笔架山低矮,一半是石头一半是黄土,因地势较低,更接近海平面,常被海浪冲刷。人们常说的笔架山是指大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  路边设有不少小牌牌,小牌上用中英文写着各种标语,给登山者增添了不少乐趣,避免了登山过程中的枯燥。</p> <p class="ql-block">  爬了不久,遇到一个岔路口,一边是盘山路,一边是登山阶,在登山台阶边有一个指路牌,上面写着168级台阶,我们看着台阶望而生畏,继续沿着盘山路往上走。</p> <p class="ql-block">  慢慢的盘山路变成了台阶,但坡度不大,爬起来不算费力,沿途的绿植很给力,替我们挡住了热辣辣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的高点是一座白色的建筑,上面是用钢铁做成的架子,不知道是通讯器材还是气象仪器。</p> <p class="ql-block">  从高点往前面望去,山势像被刀削似的插入海中,难怪古人用“笔锋入海”来形容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为道教胜地,文物古迹有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p> <p class="ql-block">  吕祖亭是由花岗岩砌筑的亭阁式重楼,传说是为了纪念吕洞宾和汉钟离搭救渔民之恩所建,分为上下二层,第一层供奉的是吕洞宾和汉钟离造像、第二层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造像,据说遇到苦难的人,只要大喊救苦救难天尊的名号,就会化险为夷。</p> <p class="ql-block">  太阳殿原名真武殿,为正方形结构建筑,殿内有十尊造像,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南极仙翁、钟馗、文武财神等。两侧是雷公祠,电母祠。</p> <p class="ql-block">  真人观为石塔式建筑,是为朱洁贞(道号玉清真人)羽化升天所建。塔基是根据道家八卦图设计的,为正八边形,塔顶是一个宝葫芦形状的石龛,旁边两个小观供奉的是他的两个徒弟。</p> <p class="ql-block">  五母宫现存一层仿古建筑,五间月亮门相通形成石窟式布局。五个石窟分为金瓜、木果、水食、火菜、土粮五位圣母,而五位圣母手中的瓜果粮菜,正是地生万物的形象说明。在五母宫门前,耸立两根石柱,上有盘龙浮雕。</p> <p class="ql-block">  三清阁</p> <p class="ql-block">  主峰之上的三清阁最为精美,阁共六层,八角攒尖顶,飞檐翘角,别具一格,内奉汉白玉石雕道教造像三十七尊,雕工精美,神态各异;登临阁顶,举目远眺,海天一色,风景绝佳。</p> <p class="ql-block">  三清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全石结构建筑,始建于民国元年,纯一色的石墙、石窗、石梯、石门、石柱,就连飞檐挑角,壁画门神也都是由石头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四面环海,风光秀丽。当你走累了举目远望,碧波荡漾的海面上,阳光轻拂,如银纱般闪耀。海风吹过,轻飘过脸颊,带来一片清新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涨潮后,天桥被淹没。海面上的快艇穿梭往来,运送上下岛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下来,边走边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回味笔架山的道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上的游览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我们选择的是沿海观光路,在路边崖旁看到三个苍劲的大字“万卷书”。让人感觉到笔架山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海边戏水拾贝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有一栈桥伸入海中,走上栈桥,可以近距离观看大海,享受海风拂面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笔架山是道教名山胜,是辽宁省十佳旅游景区,笔架山展示了辽宁的自然之美、历史之深。也从侧面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笔架山之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内涵。</p>